第4章 鸦片战争的经过(1)

(一)英国挑起侵华战争

1839年,当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后,英国国内鸦片贸易集团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立即要求发动侵华战争。二十多家公司联名向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上书,敦促英国政府对中国动用武力。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地的商会也先后向英国政府提出各种建议,以期他们能在对华贸易和鸦片输出过程中得到保障。建议中还公然附有中国应开放的港口、协定关税及英商在华特权等侵略条款,并提供了对华侵略的作战计划、兵力配备。要求英国政府迅速派出军队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希冀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英国国内鸦片贸易集团和工商业资产阶级武力侵华主张也符合英国政府的既定策略,由于此前英国国内正遭受经济危机,英国政府也急需发动一场侵略战争来扩大海外市场,以便刺激本国工商业的发展。在得知中国的禁烟消息后,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立即狂妄地表示,必须对中国施以武力,“先来一个打击,然后再说道理”。1839年10月,英国召开内阁会议,决定派舰队到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840年初,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发表讲演时也指出,中国的禁烟事件,不仅使英商的利益蒙受损失,还影响了英王的“尊严”,表示“已经并将继续对此深为影响我国臣民利益和我的荣誉尊严的事件,予以严重的注意”,这明确预示着英国政府已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

侵华政策确定后,英国政府立即付诸实施。英国政府任命曾任印度总督的海军上将懿律和商务监督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任命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并发出训令,指示先封锁珠江口,然后占领舟山,再北上至天津与清政府谈判,如果得不到满意答复就扩大战争。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预拟了一个《对华条约草案》,对具体侵略步骤进行了指示,提出开放五口、割让岛屿、赔偿烟价、索取军费、自由贸易等多项侵略条款。巴麦尊还发出致清朝“宰相”的照会,照会中攻击中国的禁烟政策,正式提出赔偿烟价、尊重女王派遣的官员、割让岛屿、偿还商欠等无理要求,并且声明英国此次出兵中国的一切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巴麦尊还在照会中威胁说,如果清政府不接受上述要求,英国必将“相战不息”。

1840年6月,英国政府以“中国政府侮辱了英国的官员和商人、英国商人遭受了重大损失以及英国商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正式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二)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

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40年6月起,到1841年1月强占中国的香港为止,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英国首批侵略军抵达珠江口后,见时任两广总督的林则徐有所戒备,即依照英国政府原来的训令,留少量船只封锁广州海口,大部北上浙江定海,后续部队也分批北上。1840年7月初,英军抵达福建沿海,派一艘船至厦门投递《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因不合天朝对外交涉体制被厦门守军拒收。英军开炮轰击,清军受挫。而后,大股英军进犯定海,定海守军全无防备,况且定海守军已由万余人减少到两千人,一半还属临时雇来充数的,仓促应战,结果定海陷落。

1840年8月中旬,英国军舰北上到达天津附近的白河口外,向清政府提出照会,要求赔款、割地、通商。奉道光皇帝之命来到天津海口的直隶总督琦善,接受了英国政府的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了五项要求,即:赔偿“货价”,赔偿倒闭行商所欠英国商人的银款,割让一处或数处岛屿,中英平等外交,赔偿远征军费用等。文件为英国贩卖鸦片辩护,指责林则徐所谓的种种“罪行”。琦善给英方的复文中称,林则徐在广东“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要求英军退回广东,待朝廷派钦差大臣到广东后“秉公查办,定能代申冤抑”。道光皇帝研读了英方照会后,昏聩地以为英方之目的是“昭雪”和“乞恩”,令英军回广东听候办理,并表示林则徐未能正确执行皇帝旨意,将另派钦差大臣到广东秉公查办。英国侵略者于9月中旬南返。道光皇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接着,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邓廷桢撤职查办。

10月,琦善离京前往广州。途中他写信给在浙江前线的两江总督伊里布,暗示其不要以武力对付侵略者。其实,伊里布根本没有与英军作战的意思,11月6日他与懿律达成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使英军从容地从浙江沿海抽出更多的兵力开赴广东。11月底,琦善到达广州。琦善意在求和,未将筹防之事放在心上。与义律谈判中,琦善依靠的是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的买办鲍鹏。对于义律提出的种种侵略要求,琦善一一答应,只是对割让香港一事表示不敢做主,要请示道光皇帝,或含糊其辞,不做正面答复。为了逼迫琦善就范,英军武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大角、沙角炮台,在香港单方面发布文告,诡称已与琦善达成《穿鼻草约》,内容包括中方答应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恢复广州通商等。1841年1月26日,英军在没有任何条约根据的情况下,正式占领中国的香港。道光皇帝接到广东巡抚怡良等弹劾琦善的奏折后大怒,令将琦善革职锁拿进京。战争的第一阶段以“抚夷”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的第二个阶段,从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开始,到5月27日《广州和约》签订为止,整整4个月的时间。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之前,道光皇帝屡次接到琦善从广东发来的奏报,知英军贪得无厌、气焰嚣张,“抚夷”的政策开始转变。沙角、大角战败,道光皇帝决计主“剿”,调派援军一万七千余人,任命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湖南提督杨芳等为参赞大臣,率军开赴广东与英军作战。并要求伊里布克日进兵,收复定海。杨芳3月5日到达广州,仍希图以“抚”为主,道光皇帝闻之将杨芳交部严加议处。直到4月14日,奕山才带兵来到广州,在道光皇帝严旨督促之下草草筹备战事。

杨芳抵达广州之前,英军舰队已驶往虎门炮台一带集结。2月26日,英军攻破虎门第二重门户横挡一线炮台,亲守靖远炮台的62岁老将关天培,率将士殊死战斗,壮烈牺牲,诸炮台相继陷落,虎门天险沦入敌手。接着,英军上溯珠江,攻下诸炮台,兵临广州城下。奕山盲目出击未果,便在广州城上竖起白旗,命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乞降。5月27日奕山接受了英军提出的全部屈辱条件,签订了《广州和约》,主要内容是:清军于六日内退至广州城外六十里的地方;一周内中方缴纳“赎城费”六百万元,赎城费付清后英军撤出虎门。此外,中方还须于一周内赔偿英国被焚商馆等处损失三十万元。待清军撤到广州城外并将赎城费大体交清后,英军交还各炮台,退往香港。大败后的奕山,却向道光皇帝谎称大胜,将自己的乞降说成敌人乞求通商,把赔款说成向英方交商欠。而道光皇帝未加深究,以“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之类的昏话,批准了《广州和约》。同时批准奕山撤回广东援军的请求,谕令其他沿海省份的将军督抚:“现在广东夷船,经奕山等叠次焚击,业已退出虎门”,“各省调防官兵可酌量裁撤”。清政府上下之腐败,再一次暴露无遗。

鸦片战争的第三个阶段从1841年8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开始,到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为止,历时一年。1841年5月,英国政府得知有关所谓《穿鼻草约》的信息,认为不仅所得权益太少,也不像正式签订了条约。于是,英国政府决定撤换义律,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当年8月,璞鼎查来到澳门,命英军一部留守香港外,率军北上,进攻厦门。奉道光皇帝谕旨不得不着手撤兵的闽浙总督颜伯焘与守军五千余人大部溃逃,总兵江继芸力战牺牲,厦门陷落。接到厦门失守的消息,道光皇帝才急忙下令沿海各省停止撤兵,加强防御。英军主力继续北上进攻定海,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率军英勇抵抗,以身殉国,10月1日定海再度陷落。英军转攻镇海,清军亦败,钦差大臣裕谦坚决抵抗,兵败后投水身亡;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