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病防治1000问
- 《家庭生活百科》编委会
- 7462字
- 2020-06-25 11:57:21
二 观赏鱼疾病的预防措施
1 为什么说观赏鱼疫病“防重于治呢?
2 观赏鱼病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1)防重于治 防重于治,这是防治人和动物病害的共同原则,但是对于饲养的观赏鱼来说,意义更大。因为鱼生病以后,大多数已不摄食,又无法强迫摄食和服药,病鱼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和药物治疗。大批饲养的情况下,依靠注射给药也是困难的。鱼的免疫系统不如人或高等动物发达,一旦出现病情,说明病原体已突破各种防御屏障,靠内在的免疫力已很难康复。大批饲养的观赏鱼,发现其中有病鱼时,同一批鱼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若将药物混入饵料中投给,结果没有病的鱼吃药多,病越重的鱼吃药越少,药物达不到治病的剂量。由于这些原因,治疗鱼病想要做到次次药到病除是不现实的。因此观赏鱼的病害主要靠预防。即使发现病鱼后进行治疗,主要目的也是预防同一水体中那些未患病的鱼或潜伏感染者,严重的病鱼是难以治疗康复的。
(2)重在饲养管理 有些病害发生前有一定的预兆,只要平时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就可以把病害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饲养鱼的良好环境是靠精心管理获得的。保证观赏鱼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中至少可以避免非病原体引起病害的发生,如浮头、窒息、中毒等病害的发生。
(3)按规定的疗程和剂量用药 每种药物既可以防治病害,同时对鱼也有毒害作用,因此要严格掌握使用的剂量。用量过大,可能由于其毒性过大影响鱼的正常生理,甚至造成中毒死亡,用量过小,又起不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当然,每一种药物的用量也不是不变的,有的还要随水温、水质情况、鱼的大小作一些调整。但有一定的范围,不能随意改变。
有些药物,如磺胺类和某些抗生素只有抑制细菌的能力,不能杀灭细菌。进入鱼体内的细菌只能靠鱼体内的防御机能来消灭,因此治疗鱼病有一定的时间过程,不能要求“立竿见影”,尽管暂时看不出效果,也要按规定的疗程使用,不能随意延长或缩短使用时间,以免产生抗药性。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后,加大剂量仍可有效,而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后,加大剂量也无效果。
从经济效益和治疗效果两方面来衡量,适合治疗鱼病的药物本来就少,如对一些药物产生抗药性,可用的药就更少了,以致最后无药可用。
3 改善养殖环境可以预防鱼病吗?
(1)修整鱼池 鱼池经过一段时间养鱼后,淤泥逐渐堆积。如果淤泥堆积过多,不但影响容水量,而且对水质及鱼病病原体的孳生、繁衍均有影响。在养殖过程中,许多养殖者往往忽视淤泥的清除工作,导致鱼病迅速蔓延,造成较大损失。供观瞻的鱼类,难以及时供应候补鱼。
目前,国内排除池塘淤泥的方法有人力挖挑和机械排淤。一般均在冬季进行,先将池水排干,然后再排淤。排淤后的池塘不要急于注水,在日光下暴晒、冰冻一个时期,以杀灭越冬的鱼病病原体。
(2)用水要讲究 了解了观赏鱼对水质、水温的要求后,就要尽量使水质、水温符合观赏鱼的生理要求。用水要经过选择,自来水必须除氯,禁用雨水;饲养过程中,要勤排污、除粪、换水;放养密度要适宜,以保证水的质量;在养鱼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水质变化,必要时彻底清箱;换水时,新、老水的温差不要超过5℃,还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昼夜温差骤升骤降。
(3)药物清消 在观赏鱼类养殖水体中,除了养殖观赏鱼类外,还生存着各种生物,包括细菌、藻类、螺蚌、昆虫及蛙类、野杂鱼类等。鱼池注水后,这类生物首先在水中生活,它们有的本身就是鱼病病原体,如细菌、藻类,有的是病原体的传染源,而有些则是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因此,必须进行药物消毒,加以清除。
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生石灰清塘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好的消毒方法。但使用的必须是没有水化的块状石灰,即“生石灰”,以便有效地改良水质,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生物。
4 为什么要严格鱼体检疫?
在观赏鱼病的检疫方面我们做的远远不如外国,例如,上世纪末在北京地区发生的观赏鱼“SVC(鲤春病毒病)”事件,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对我国的观赏鱼出口施行停止进口的政策,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经过我国检验检疫人员半年多不懈的努力,才与英国等国家达成了协议并恢复了出口。目前,我国在各省间观赏鱼交流中对病原体的检验检疫工作几乎没有开展,这对鱼病的控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5 为什么要对观赏鱼实行进出口检疫?
但是,金鱼、锦鲤和热带鱼与其他水产养殖品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们由于长期被人工定向培育和挑选而不是靠自然淘汰而进化,其品种是因人所好而存在,因而往往十分娇嫩,抗病能力很差,特别容易生病,其养殖条件比其他的水产品种要求苛刻一些。同时,金鱼、锦鲤和热带鱼由于是供人们欣赏的,不存在长大了即被吃掉的问题,存活的时间特别长,如果带有病原体,其传播的机会也特别多,和外界环境的交流和影响也要大得多。
因为大多数鱼类都能携带和传播多种病原体,不少病原体并无特异性的宿主,可能会跨越水生动物的分类种群而传播开来。经过多年研究,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金鱼、锦鲤和热带鱼是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宿主和主要传播者。例如,澳大利亚因进口金鱼而引进了鲑鱼气单胞菌并开始流行,世界各地流行的虹彩病毒病几乎都是由观赏鱼传播的。
6 如何才能提高鱼体体质,降低病原体的滋生和蔓延?
(1)选择体质健康的鱼 在选购观赏鱼时,要注意挑选特征明显、活动敏捷、健壮有力、色彩鲜艳的鱼,健康的鱼本身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强。
(2)鱼只进入水族箱或鱼池前,要进行鱼体消毒 通常采用洗浴法,将鱼放在浓度较高的药液里,经过短时间的药浴来杀死鱼体上的病原体。
7 鱼体消毒的药物及方法有哪些?
(1)食盐 这是鱼体消毒最常用的方法,配制浓度为3%~5%,洗浴10~15分钟,可以预防观赏鱼的烂鳃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等。
(2)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 漂白粉浓度为10毫克/千克,硫酸铜浓度为8毫克/千克,将两者充分溶解后再混合均匀,将观赏鱼放在容器里洗浴15分钟,可以预防细菌性皮肤病、烂鳃病。
(3)漂白粉 浓度为15毫克/千克,浸洗15分钟,可预防细菌性疾病。
(4)硫酸铜 浓度为8毫克/千克,浸洗20分钟,可预防鱼波豆虫病、车轮虫病。
(5)敌百虫 用10毫克/千克的敌百虫溶液浸洗15分钟,可预防部分原生动物病和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6)呋喃唑酮 浓度为5毫克/千克,浸洗2小时左右,可预防各种细菌性疾病。
8 观赏鱼检疫的方法有哪些?
其二,对新引进的观赏鱼,一律施行药物缓冲检疫。新鱼带病菌或寄生虫的危险性大,处理不好时,常会连自家健康鱼也遭感染。因此,运输用水应加入食盐与抗生素,每立方米水体加盐50克。
其三,用低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消毒鱼体1~2次,可有效地杀灭鳃丝中的寄生虫,有利于鱼体的康复。锚头鱼蚤与鲺肉眼可见,如有发现,必须马上除掉并消毒伤口。
其四,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泼洒于水体中,浸泡鱼体1天后,更换新水并重复1次。
其五,用显微镜检查鱼体,看是否有其他的寄生虫。通过鱼体组织切片观察或利用培养液进行组织培养来检查是否带有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并及时处理。
9 近年来检疫制度发生了哪些改变?
10 疫区如何控制?
第二,水生动物可以用机械运输法运送至位于监测区的特定的动物宰杀场所(或软体动物及虾产品加工厂),立即予以宰杀加工。
第三,原则上只能输出鱼卵,不能输出活鱼,并进行强制灭菌消毒。
第四,如果不存在疾病流行的条件时,活体水生动物可以有条件地离开疫区,但观赏鱼仍需严密监视。
11 做好药物防病和免疫防病?
12 如何进行食场消毒?
(1)药物悬挂法 将药物装在有微孔的容器中,悬挂于食场周围,缓慢溶解在水中,达到消毒的目的。可用于食场消毒的悬挂药物主要有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等。悬挂的容器有竹篓、布袋、塑料袋、泡沫塑料块等。塑料袋装药后,用针在周围扎小孔,孔的大小和数目可灵活掌握,以药物维持在5小时以上溶解完,悬挂的周围达到一定浓度为依据。泡沫塑料块法即将药物溶解后,以泡沫塑料吸附后挂入食场。或将两块泡沫塑料的一面中央剪成凹坑后,在凹坑中置药物,再用绳子将两塑料块捆扎在一起挂入食场。悬挂通常在喂食时应用,悬挂的数量以不妨碍鱼群进入食场为度。药物悬挂法也可应用于流水养鱼和水族箱养殖观赏鱼的消毒。
(2)洒药法 每隔1~2个星期,在鱼吃食后,用漂白粉消毒食场1次,用量一般为250克,将溶化的漂白粉泼洒在食场周围。
13 如何进行水体消毒?
14 为什么要定期投喂药饵?
(1)颗粒药饵 将药物、饵料及黏合剂(面粉、榆树粉等)按比例混合,制成药面或颗粒药饵。颗粒的大小根据鱼体大小确定。
(2)拌和药饵 在商品饵料中,均匀地拌入药物,然后加水调制成适口的药饵,直接放在食台上。
(3)药物草料 对草食性鱼类,可将药物混合在已调稀的黏合剂中使成糊状,涂洒在草料上,略干后投喂。
(4)肉食性药饵 对于肉食性的观赏鱼类,可以将配制好的药液注射到鱼体腔内或肉质饵料内。
常用的口服药物品种较多,如肠炎灵、大蒜素、大黄粉等。不论何种药物,在发病季节,应每10~20天左右投喂药饵,3天为一个疗程。
做好药物预防鱼病工作,是鱼病防治中“无病早防”的常规管理措施之一。不能对鱼病的发生抱侥幸心理,而应采取积极的防病措施,不然的话,一旦发生鱼病,就会措手不及,造成较大损失。
15 如何进行免疫防治?
(1)注射法 使用医用注射器或鱼用连续注射器,将疫苗注入鱼体体腔内。注射部位以腹鳍基部斜向前进针为好,不易刺伤鱼体。注射剂量视鱼体大小而定,体长5厘米左右的鱼注射0.2毫升,体长10厘米左右的鱼注射0.3毫升,体长15厘米以上的鱼注射0.5毫升。体长5厘米的鱼用4号针头,体长10厘米左右的鱼用5号针头,体长15厘米以上的鱼用6~7号针头。
接种免疫疫苗虽然需逐尾鱼注射,比较麻烦,但从实际操作经验来看,通过2小时的训练,每人每小时可注射500尾鱼以上。由于免疫效果较好,适用于池塘养殖锦鲤和个体较大的金鱼,免疫注射前,用1/5000浓度的晶体敌百虫对鱼体进行浸洗消毒和麻醉,既杀灭体表寄生虫,又可避免注射药物时鱼体挣扎受伤。
(2)浸泡法 依据鱼体大小将免疫疫苗配成一定的浓度,将鱼放于浸泡液中一定时间后,取出放进养殖水体中。由于灭活疫苗并无感染疫能力,因此,浸泡前常采取理化方法,促使疫苗渗入鱼体。常用的有高渗法,即浸泡疫苗前,先将鱼放入存有3%~5%的食盐溶液中浸泡5分钟后,再将鱼群移到疫苗溶液中浸泡,利用渗透压的改变,强迫疫苗中的抗原渗入鱼体。浸泡法适用于个体较小的观赏鱼类。
16 如何从投喂方面进行预防?
(1)定质 指投喂的饵料要新鲜,营养成分能保证观赏鱼类的生长需要,适口以及不含病原体或有毒物质。
(2)定时 指投喂要有规定的时间,一般是一天投喂一次,通常在下午16:00左右投喂。
(3)定量 通常情况下,以观赏鱼在一小时内能吃完的量为适宜,既不能让观赏鱼暴食(暴食后会出现突然死亡现象),也不能让观赏鱼长期吃不饱,影响生长发育。
(4)定位 主要是针对室外养殖池塘的观赏鱼类的投饵,投饵要有固定的食场,食场应设在向阳无荫、坡度较缓的地方,固定的食场可以使观赏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吃食的习惯,便于观察鱼群动态,检查吃食情况,清除残饵,进行食物消毒及在鱼病流行季节施放药物。
(5)看水色确定投饵量 这种情况尤其适用于池塘养殖观赏鱼,当水色较浓时,说明水体中浮游微生物较多,可少投饵料,水质较瘦时应多投。
(6)看天气情况确定投饵量 如果天气连续阴雨,观赏鱼的食欲会受到影响,宜少投饵料,天气正常时,观赏鱼的食欲和活动能力大大增强,此时可多投饵料。
(7)看观赏鱼的摄食情况确定投饵量如果所投饵料能很快被观赏鱼吃光,而且鱼只互相抢食,说明投饵量不足,应加大投饵量;如果所投饵料在一小时内吃完,说明饵料适宜;如第二次投喂时,仍见部分饵料未吃完,这可能是投喂过多或鱼体患病造成食欲降低,此时可适当减少投饵量。
(8)看鱼只的活动情况确定投饵量 如果观赏鱼活动能力不旺,精神委靡,说明观赏鱼可能患病,宜减少投饵量,及时诊治并对症下药,如果鱼群活动正常,则可酌情加大投饵量。
17 如何进行生态预防?
(1)合理养殖密度 观赏鱼类一般都是单品种养殖,特别是水族箱养殖更是如此,因此维持一个合理的放养密度显得十分重要,对防治观赏鱼类的疾病有积极意义。放养密度超过了负荷能力,水质、底质就会发生变化,而且养殖的观赏鱼因活动空间过小而相互接触,使鱼病病原体迅速传染。
(2)科学投饲 投饵是观赏鱼类养殖的基本措施,是观赏鱼类营养的主要来源,饵料的质量和投喂的方法是增强鱼体对疾病抵抗力的重要措施。投喂变质饵料容易诱发鱼病,投喂方法不当,不但造成浪费,而且为病原体滋生提供了条件,因此,坚持“四定”、“四看”的科学投饲技术是生态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3)严格水质监控 主要是要求在夏季及时换冲水,尤其是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水泥池和水族箱,更要及时地换注新鲜水,确保溶氧充足,水体新鲜。
(4)加强保温措施 池塘养殖要于10月底加深水位2米以上,水泥池要用塑料薄膜保温,水族箱利用加热棒及时升温保温。
(5)注意日常管理 养殖在水族箱中的观赏鱼类要密切关注鱼类的活动情况,池塘养殖观赏鱼类要勤于巡塘,注意鱼群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以及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池塘养殖观赏鱼类巡塘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次,早晨巡塘在黎明,主要观察观赏鱼是否浮头,根据观赏鱼的活动情况确定当天的投饵量和防病措施,中午巡塘主要观察鱼群的摄食和活动情况,晚上巡塘主要是随时监测鱼病发生和水质变化。积极改善养殖水体的环境,定期换冲水、定期消毒食场、清除野杂草及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