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因

1 观赏鱼的致病原因有哪些?

赏鱼类的养殖与所有生物一样,都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环境。观赏鱼类大多生活在较小的水体环境中,好的养殖水体环境会使观赏鱼类不断增强适应新生活环境的能力。养殖观赏鱼类的水体环境条件都是在人工控制下的,如果养殖水环境发生了变化,哪怕只是微小的变化,都不利于观赏鱼类的生活、生存,在机体适应机能衰退而不能适应生活环境时,就会失去抵御病原体侵袭的能力,引起疾病的发生。

2 水温条件变化会使观赏鱼致病吗?

是水生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水温而升降。观赏鱼种类不同,对水温的要求就不相同。金鱼的最佳适温范围为22℃~25℃,一般可忍耐最高水温为34℃,最低2℃,高于34℃或低于2℃易死亡。在水温不适宜时,金鱼也容易发病,如水温低于20℃,极易感染小瓜虫病。锦鲤的最适生活水温为20℃~25℃,在这种水温条件下,锦鲤游泳活跃、食欲旺盛、色彩鲜艳、不易患病。热带鱼最适生活水温为24℃~28℃,大多数热带鱼低于20℃或高于30℃容易死亡。

观赏鱼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极为敏感,无论是金鱼、锦鲤,还是热带鱼,均不易使水温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热带鱼类。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鱼苗2℃),容易造成观赏鱼的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水温的变化,以免造成观赏鱼死亡。

在寒冷季节,养殖金鱼或热带鱼的鱼缸最好放在窗户向南的房间内,室内气温要尽可能稳定。气温过低时,需要给鱼缸加温。常用的加温方法有火炉、暖气、电热器、火炕、灯泡或利用太阳光,加温时也要采用缓慢加温的方法。

夏天阳光强烈,室外的鱼池可以种上水生植物(如凤眼莲等)覆盖水面,以避免太阳照射水温过高;鱼缸要放在凉爽通风的地方。

鱼缸换水时,备用水水温应与鱼缸内水的温度基本一致,以防水温剧烈变化,造成鱼死亡。刚刚购买或引进的观赏鱼,最好把装鱼的塑料袋浸于准备放养的鱼缸或水池中,待二者水温达到一致时,再将鱼放入鱼缸或鱼池内。

当然,在饲养过程中,也要适当地对观赏鱼进行驯化,创造一个不太“理想”的温度环境,以增强观赏鱼的抗逆性,但以水温变化不致使观赏鱼鱼体受损为度。

3 溶氧变化会使观赏鱼致病吗?

中含氧量的多少对鱼类的呼吸及生命活动关系极大。当溶氧量降到一定的水平时,鱼类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水中溶氧过低,鱼就会出现浮头现象;严重缺氧时,就会造成大批死亡;溶氧过多,又可能引起幼鱼患气泡病。

一般金鱼、锦鲤对溶氧的适宜需求量为5毫克/升,当溶氧量降到2毫克/升以下时,鱼类就会发生轻度浮头;降到0.6~0.8毫克/升时,出现严重浮头;降到0.3~0.4毫克/升时,就会死亡。热带鱼对溶氧的适宜需求量为7毫克/升以上,如果水中溶解氧降到5毫克/升时,热带鱼就会浮头。这时如不及时增氧,溶解量再下降往往会导致死亡。

水中溶氧量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午夜黎明,所以观赏鱼“浮头”现象一般也出现在这段时间内。夏季,如遇天气突变、气压低闷时,也易引起浮头。观赏鱼“浮头”实际上是对水中缺氧状态的一种适应行为。缺氧会引起鱼呼吸频率加快,在严重缺氧时,鱼体上浮水面,倾斜着身子,把嘴露出水面迅速吞咽空气,若不及时抢救会造成大批死亡。

解救“浮头”的观赏鱼时,要先解救严重浮头的,而后再渐及浮头轻的。观赏鱼轻微浮头时,零星分散于水面,鱼体向上倾斜的角度不大,轻拍双手有惊觉回避的反应,立即遁入水中。观赏鱼严重浮头时,大量浮于水体表面,鱼体几乎与水体成垂直状态,轻拍双手无惊避反应,仍浮于水体表面。若鱼出现严重浮头现象,就应立即抢救。抢救的方法,一般是加注含氧量高的新水或用增氧泵增氧,也可以泼洒双氧水来缓解浮头现象。

4 有机质含量变化会导致观赏鱼生病吗?

观赏鱼生长旺季,由于投饵、施肥以及鱼体排泄物增加,极易造成水体中有机物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包括有机酸、硫化氢、氨、沼气等。这些有毒物在水体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就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鱼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极易造成鱼体患病。如水中含有3毫克/升的硫化氢足以使鱼类无法生活;有机质含量多的水,易发生鳃霉病和口丝虫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的调控。

5 pH值变化会导致观赏鱼生病吗?

赏鱼对水体酸碱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酸碱度用pH值来表示。金鱼pH值最适范围是7.8~8。实践证明,pH值偏低时,金鱼活动缓慢,食欲下降,而且鱼体色彩了不鲜艳,金鱼会停止生长,即使水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也会出现浮头现象;而pH值过高会使金鱼死亡。饲养热带鱼的水以中性或弱酸性为宜。如果水的酸性较强,鱼就会呼吸困难,生长缓慢,许多有毒的物质会随pH值的下降而增多,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如果水的碱性过大时,热带鱼的鳃组织就会受到腐蚀,影响其正常生活。

6 二氧化碳含量对观赏鱼健康有何影响?

于金鱼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水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对金鱼影响较大。养鱼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金鱼、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呼吸,以及残饵、粪便的分解。如果水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将会降低金鱼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水中溶氧含量不低,金鱼也会出现呼吸困难。一般情况下,由于游离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大,不会直接威胁金鱼的生命。在饲养管理中,只要及时把粪便、残饵等污物排掉,并适当添注新水就可以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引发鱼病。

7 底质对观赏鱼的健康有何影响?

里主要是指利用池塘和大水体养殖观赏鱼类的养殖水体的底质,与水接触的土壤和淤泥层,尤其是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有机物、氮、磷、钾等,通过细菌分解和离子交换作用,不断地向水中溶解和释放,为饵料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淤泥具有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也就是说,保持适量的淤泥层是必要的。然而淤泥堆积过多,有机物耗氧量过大,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观赏鱼类缺氧,还会使水质变酸,从而抑制观赏鱼类的生长,乃至危害鱼类的生命。淤泥中的营养物质也是病原菌的良好培养基,一些无机物还能促进病原细菌毒力的增强。淤泥堆积越多,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实践证明,养殖水体底质经过清淤、晒塘消毒后,鱼类发病率即可下降。

水族箱中养殖观赏鱼类基本上不存在底泥的问题,但应及时清除沉淀的污物。

8 观赏鱼致病生物因素有哪些?

使鱼体致病的生物,称为鱼病病原体。由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等侵袭引起的鱼病,通常称为传染性鱼病;由原生动物、吸虫、线虫、绦虫、甲壳动物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为寄生性鱼病。还有许多养殖鱼类的敌害生物,如鼠、鸟、水蛇、蛙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水螅、青泥苔、水网藻等。

9 病原体是如何让观赏鱼生病的?

赏鱼类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吸虫、线虫、棘头虫、绦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其中许多病原体经常使观赏鱼类生病,造成多发病、常见病。

养殖水体中,如果没有病原体存在,或者说将鱼病病原体控制在不足以危害养殖对象的程度以下,观赏鱼类和水生观赏动物的病原性疾病就不会发生。鱼病病原体是寄生生物,它们不能在外界环境中长期存活或繁衍,而必须寄生于宿主才能繁衍。病原性鱼病的传染源大都来自鱼类,特别是寄生有病原体而一时未发病的病原携带者,使病原体更快、更隐蔽地得以传播。有些寄生虫性鱼病的传染源是鸟、兽和人类,如复口吸虫病、舌状绦虫病的传染源是鸥鸟、苍鹭等;鱼类华枝睾吸虫病的传染源是猫、狗等兽类;人体亦有此病原体的报道。有的鱼类寄生虫,发育阶段中的幼虫期是在鸟类、兽类、人体内度过的,所以鸟、兽、人也成了某些鱼类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鱼病病原体排入水中,随流水的排出而进入其他养殖水体,原有病原体的水域就成为疫源地。应该说,室内养殖的观赏鱼类的病原体主要是由引进的观赏鱼类和水源带入的。

鱼病病原体传染力的大小与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定居、繁衍以及从宿主体内排出的数量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寄生生物生长繁衍的环境,其传染力将是很强的;反之,采用药物杀灭和生态学方法抑制鱼病病原体活力将使其传染力降低或病原体被消灭,这就不利于寄生生物的生长繁衍,鱼病的发生机会就少了。

鱼病病原体的致病力是病原体侵入鱼体后引起疾病的能力。病原体致病力的强弱多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病原体数量的增多又取决于适应寄生生物的生活环境。致病细菌的毒力也有强弱之分。在鱼体中的致病病原体数量越多,鱼病的症状就越严重。寄生虫寄生鱼体后还会在寄生的伤口处感染细菌,引起并发和继发细菌病,严重时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治疗时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先治疗主要病症,后治疗轻症。

病原体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切断病原体进入养殖水体的传播途径,根据观赏鱼类病原体的传染力与致病力的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防治、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及病鱼的有效护理,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将病原体控制在不足以危害观赏鱼类的程度以下,减少观赏鱼类疾病的发生,才能使养殖的观赏鱼类更加美丽多姿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爽心悦目。

10 鱼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抗病力有何影响?

原体进入养殖水体后,如果缺少易感的观赏鱼类和水生观赏动物,疾病仍然不会发生,所以易感的和抗病力差的观赏鱼类及水生观赏动物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如鱼类体表无创伤则不会生水霉病。观赏鱼类和水生观赏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是随非特异性免疫力及特异性免疫力的强弱而变化的。

根据鱼体免疫应答对于抗原有无针对性,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力至少包括生理因素、身体防御功能两部分。

来自于生理因素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随鱼体的年龄、体温、营养及呼吸等的变化而不同。如隐鞭虫病和车轮虫病是鱼类苗种阶段常见的流行病,而随鱼体年龄的增长,即使有病原体存在,也不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地区或秋冬季节,大多数微生物性疾病则很少发生,如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等。在缺氧的条件下,鱼类则容易发病。

影响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力的身体防御功能因素主要有鳞片、皮肤等表面屏障和黏液及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鳞片、皮肤及黏液是鱼体抵抗寄生生物侵袭的重要屏障。因此,保护鱼体体表不受损伤和不受敌害侵袭而受伤,病原体就无法侵入,细菌性赤斑病、尾柄病、打印病及水霉病就不会发生。养殖水体中化学物质浓度太高,促使鱼体分泌大量黏液,黏液一旦分泌过量,就起不到保护鱼体的屏障作用,抵抗不了病原细菌的侵入。病原微生物进入鱼体后,常被鱼类的吞噬细胞吞噬,并吸引白细胞到受伤部位,一同吞噬病原微生物,鱼体表现出炎症反应。当吞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难以阻挡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时,局部的病变将随之扩大,超过鱼体的忍受力而导致鱼死亡。因此,科学的养殖技术是预防观赏鱼类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特异性免疫力是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按照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除极少数病毒性、细菌性疾病能在一次获得特异性免疫后,可终身免疫外,绝大多数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有一定的时限,如患锚头鳋病后的鱼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但不能终身免疫。因此,根据观赏鱼类疾病发病的原因,控制和改善观赏鱼类养殖水体的环境条件,增强观赏鱼类和水生观赏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是防治观赏鱼类和水生观赏动物疾病发生的关键。

11 哪些人为因素是导致鱼类生病的诱因?

(1)放养密度不当 通常,观赏鱼类的放养品种大多是单一的,放养密度也是比较小的。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分上、中、下层栖息习性,如果放养密度过大,就会造成缺氧或者饵料不足,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观赏鱼类互相攻击的现象,这些都会削弱观赏鱼类的抗病力。

(2)投喂饲料不当 投喂饲料是观赏鱼养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对于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如果饲料营养成分不全或不能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就会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如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缺乏,会引起鱼类萎瘪病;缺乏不饱和脂肪酸会诱发烂鳍病;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造成高糖肝症;缺少钙、磷等矿物质,会导致鱼类弯体病、软骨病等。投喂了不清洁和变质的饲料,也能造成金鱼发病死亡,如细菌性肠炎病。

饲料投喂一定要定时、定量,不能时投时停,让观赏鱼处于时饱时饥的不正常状态,这样容易引起体质衰弱,发生疾病。另外投喂饵料时,还要根据季节、气候、鱼的食欲等情况确定投饵量,每次投喂量宜少不宜多。据了解,有些家庭因喂食过多,而造成鱼的死亡。金鱼耐饥能力比较强,二三天不吃食料,也不会饿死。但在饥饿状态下,一旦投喂了大量适口的、活的水蚤和水蚯蚓等,由于金鱼非常贪食,大量摄食后,很容易胀死。

现在很多地方在池塘内养殖金鱼、锦鲤,天然饵料主要靠施肥来繁殖,那么合理施肥就是养好鱼的关键措施之一,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危害。肥料本身是一种有机物,施肥过多,藻类利用不了,而多余的肥料分解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这样反而对鱼不利。据研究表明,分解1克牛粪要消耗5~7克氧气,尤其在盛夏,一次施肥量过多易导致“泛塘”,造成鱼大批死亡;施肥过多会使水质过肥,藻类繁殖过多,藻类如果大批死亡,也易使水质恶化;另外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施入鱼塘,不但使水质恶化,还易引起烂鳃病。

(3)机械损伤 拉网、运输、倒箱换水、捕捞、挤卵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仔细,容易使鱼体受伤,造成鱼体出血、掉鳞、裂鳍或水泡眼破瘪。这就很容易被水中的细菌和霉菌所感染,或受到寄生虫的侵袭,造成伤部感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