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刮痧:养生的时尚
提起刮痧,许多人会想起电影《刮痧》。刮痧原本是我国中医疗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治病保健疗法,广为国人青睐。一部《刮痧》的电影,也让更多的国人了解了刮痧,让刮痧成为养生的时尚。
刮痧又称“挑痧”,是我国民间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是用刮具(水牛角、木梳、铜板或汤匙)蘸以茶油、菜油、葱姜汁、鸡蛋清等介质,对身体一定部位的皮肤进行连续刮、提、推、擦,或用手指钳拉患处,使局部皮肤显现紫红色痧痕、痧点,以此刺激经络,改善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刮痧法属《内经》砭石疗法、刺络疗法的一种。刮痧疗法可以通过作用于经络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舒筋理气、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等作用,以增强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民间历来用于辅助治疗外感发热。
在介绍刮痧健康法之前,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刮痧的历史及运用刮痧保健祛病的常识。
痧与痧证、痧象
刮痧往往要在人身上刮出一条骇人的紫红色瘀斑,以致不明就里的人看了,还以为此人是在遭受虐待。电影《刮痧》就鲜明地反映出这种情形。刮痧疗法不但不被西医所接受,而且许多名老中医也“不屑于”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为患者治病,然而,它在民间却代代相传。
“痧”与发痧
“痧”包括痧病和现象两个方面。痧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之秽浊出现的一些病症。在炎热季节,冒暑远行、贪凉、大量饮冷水,或淋了雨,或暴食暴饮,或接触了秽物臭气等,都会发痧。它会使人一时气血阻滞,发病猛烈,必须急救。
痧病又称为痧证、痧气或痧胀,其主要症状为心烦郁闷,倦怠无力,头昏脑涨,头面肿痛,眩晕胸闷,全身酸胀,四肢麻木,身体肿痛,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腹泻,指甲青黑,甚至厥冷如冰等等。
《康熙字典》收录了47035个字,里面是没有刮痧的“痧”字的。古代中医认为,“痧”实际上就是“沙”字。人身上气血为风寒暑湿及饮食所滞,就像河中的泥沙。五脏六腑穴在背部,邪滞成痧,也表现在背部。因此,在背部刮痧,疾病就慢慢消失了。
1337年,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其所撰写的《世医得效方》里较早地记载了刮痧疗法,当时“痧”字写作“沙”字,如《世医得效方》卷二“沙症”一节所讲,“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绞肠痧,今考之,此症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无时,阴阳乱而致”。从这段话来看,“沙”是指一种病症,具体地讲,“绞肠痧”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能在较短时间内致人于死命的干霍乱症,很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感染,乃至传染性疾病霍乱等症。到了明代医书中,“沙”字变成了“痧”字了。
现代中医学所说的“痧”,是指所谓“痧象”,是指用刮痧板在需刮拭的皮肤上刮擦所出现的红斑、紫斑或黑斑,甚至出现紫黑疱(即中医的“毒”)的一种现象,称出痧。如《保健刮痧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明确痧是通过刮拭人体以后,在皮肤上出现的皮下充血和出血改变。其颜色形态为红色栗粒状、丘疹样、大片状潮红高起、紫红色或红色血斑、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出痧较少,且均匀,多为红色;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头面、背部及四肢外侧;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包;急性病多为栗粒状,大面积;若为血斑、血包,说明病情较重。
另外,通过出痧部位也可以判断健康状况。凡经络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如在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均匀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紫痧或痧斑,则说明心脏功能变化,应提早预防和保健。
了解痧象也可以判断病情与康复的难易程度。若出痧散在,颜色浅淡,说明病情较轻,容易康复;若出痧较多,而且点大成块、紫色血包等,说明病情较重,不易康复,需多次刮痧才能有效。若刮痧时,局部立即出现痧迹,宜改为轻手法刮拭,使痧慢慢透发出来,以减轻疼痛,简称“透痧”。还有一些神经肌肉瘫痪之人,刮痧后不易出痧,切不可硬刮、重刮,强求出痧;若多刮几次,痧象自然浮现,说明病情好转,这亦称“透痧”。
按症候属性,痧证可分为热痧、寒痧、阴痧、阳痧等。按发病原因分类,可分为暑痧、瘟痧、绞肠痧等。《痧胀玉衡》则重视按发病缓急来分类,分成慢痧、紧痧、急痧之类。
“痧”为什么要刮
“痧”,用现代显微镜去观察,是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瘀血,这种人为的创伤,正是西医无法理解和无法接纳之处:既然是治病,理所应当为人祛病消痛,为什么还往身上再添新伤?
中医认为,人的躯体如大地,血管神经如水道。当水道淤塞时,土地无法灌溉,血管神经不畅通,就会生病。“百病皆起于瘀”,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于气血瘀滞造成的。“痧”是一种病邪的排泄产物,“出痧”意味着“给邪以出路”,从而改善气血平衡。经过刮痧,畅通血脉,辅以拔罐,使瘀塞直接拔除,就达到了整体治疗的功效。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刮痧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从整体上协调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刮痧通过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其次,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而肌肉紧张又会加重疼痛。刮痧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刮痧还可通过调整阴阳、舒筋通络、信息传导、排除毒素等多方面的作用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
刮痧的适应病症,多达400余种,如:感冒、发热咳嗽、风热喉痛、急性肠胃炎、风湿病症、急性腹症、坠肠痧等。治疗痧证也并非刮痧一种,还有抓痧、撮痧、扯痧、挑痧、薰痧、浴痧等方法。
刮痧疗法的分类
1.传统刮痧疗法。主要适应证为痧病,所用工具为铜钱、瓷酒杯、棉纱线、苎麻、舌抿子脚等。刮痧部位为脊背、颈部、胸腹、肘窝、腘窝。用冷开水、香油等沾湿皮肤,刮拭皮肤至出现紫黑色瘀点为度。
2.现代刮痧疗法。现代刮痧疗法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博采针灸、按摩、点穴、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之长,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的作用,是既可保健又可祛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刮痧溯源与现代刮痧的研究发展
刮痧的历史
刮痧故称砭术,是中医治疗的六大技法(砭、针、灸、药、按跷、导引)之一,通常用来治疗感冒和中暑。工具也很简单——一枚铜钱、一只汤匙甚至一片磨钝了的竹板均可。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中发现,当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不适时,刮剌某些部位这些不适就能够得到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发现,刮剌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于是就出现了医疗专用的石剌工具——砭石。
砭石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治病方法。早在7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铁被冶炼了出来。由于铁比砭石更加精细,当时的人们便将铁制作成了锋利的尖形器具。此后,随着针灸经络理论的发展,在民间开始流传用边沿钝滑的钱币、玉器、铜钱、汤匙、瓷杯盖、纽扣等器具,在皮肤表面相关经络部位反复刮动,直到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来达到开泄腠理、除邪祛病、调理痧证等治疗目的的方法。
最早的“沙”是指一种病症。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虽然刮痧疗法形成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其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宋元之际,民间已比较广泛地流传用汤匙、铜钱蘸水或油刮背部,以治疗腹痛等症并总结出经验,这些经验已引起了医学家们的注意。《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这时的刮痧多用于治疗痧证,即夏季外感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毒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
元明时,中医书籍中有了更多的刮痧记载。例如,张景岳在其著作中对刮痧疗法的作用机理及部位进行了论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之后,著名医学家张璐总结性地指出,“尝考方书,从无痧证之名,世俗以瓷器蘸油刮其背上,随发红斑者,谓之曰痧”,“举世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有以苎麻水湿刮之者,有以瓷油润之者”。
清代医家郭志邃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对痧的分类、病源、表现、流行、工具、刮痧方法及综合治疗法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论述。如在治疗方面就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沙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郭氏对痧气胀塞肠胃、阻塞经络导致的痧胀有独到见解,指出此病总以攻毒开泄为主。痧在气者宜刮之,痧在血分者宜刺之,痧在皮肤者宜淬之,痧在脏腑者宜荡涤之。该书不但奠定了痧证研究的理论基石,而且总结了痧证临床治疗的丰富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
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总结了不少刮痧疗法的运用。对治疗伤寒发斑、阴痧、阳痧等都有详细记载;吴道源撰《痧证汇参》指出:“痧不兼痢,刮放即愈。”在实际经验中,强调了兼用刮痧、调气、导瘀等方法的综合治疗思想等。
刮痧疗法的现代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回归自然疗法的热潮中,刮痧疗法迅猛成势,并有多部著作面世。吕季儒《吕教授刮痧健康法》,王敬、杨金生《中国刮痧健康法》,张秀勤、郝万山《全息刮痧法》,侯志新《经络微针穴区刮痧法》,孔垂成《中医现代刮痧教程》等10余部,这一切使刮痧疗法登上了医疗保健的舞台。这些著作有两个主要特征:“在理论上,由经验刮痧发展成为中医针灸经络理论指导,循经走穴,内症外治的辨证刮痧;在实践中,扩大了刮痧疗法的应用范围,由原来的治疗痧病发展到内外妇儿等科近400种病症,并涉及到消除疲劳、减肥、养颜养容等养生保健领域。
刮痧疗法发展到现在,已由原来粗浅、直观、单一的经验疗法,上升到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适应病种广泛的自然疗法之一。其中刮痧工具由刮子脚、苎麻、棉纱线、麻线、铜钱、瓷碗、瓷调羹,发展到今天人们最常用的水牛角和玉石刮痧板;刮痧介质由水、香油、桐油、芫荽酒、盐姜汁,发展到今天刮痧专用的刮痧油和刮痧润肤乳;刮痧部位由从前单一的胸腹部、肩背部、四肢部、头顶部,扩大到今天循经走穴、内症外治所适用的体表大部;刮痧手法从由上而下,由轻渐重的刮摩擦之以及常常配合使用的“放痧”“扯痧”“粹痧”“拍痧”“撮痧”“钳痧”“拈痧”“扭痧”“夺痧”“提痧”“掐痧”等等,发展到今天的轻刮法、重刮法、直线刮法、弧线刮法、点压法、按揉法、角刮法、边刮法、梳头法、摩擦法、弹拨法、拍打法、逆刮法、揪痧法、颤刮法、挑刮法以及刮痧与拔罐、刮痧与按摩配合的各种手法30多种;刮痧治疗范围已在传统刮痧主要治疗痧证的基础上广为扩大,已能治疗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伤科、眼科等11大类400多种病症。它已不仅仅是流行于民间的特色疗法,也是当今医疗机构针对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作为非药物外治法的刮痧疗法,它源于古代,盛于明清,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刮痧是您最好的家庭医生
在发达国家,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当家庭成员患病或有健康疑问时,都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得到解决。
那么,什么是家庭医生呢?所谓家庭医生也叫全科大夫,主要是指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使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医生。
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家庭医生还无法普及。不过,有一种中医疗法却具有家庭医生般的服务功能,那就是刮痧疗法。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刮痧疗法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小,不受条件的限制,疗效也比较明显,尤其是服药困难的患者或不能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时,更能发挥它独到的优势。
此外,刮痧疗法的刮拭手法结合了按摩、点穴、针灸等手法,使刮痧成为一种不直接用手的按摩、点穴疗法,不用针刺入肉的类杵针样的针灸疗法,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疗法,用刮痧板就可疏经通络的气功导引方法。由于以上特点,中国刮痧保健法的治疗范围在传统刮痧疗法主要治疗痧病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扩大。过去所说的“痧”,主要是指多发于夏秋两季的中暑、外感等急性病症,但现在已经扩展到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伤科、眼科等11大类数百种病症。
刮痧疗法作为一种简便高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调血行气,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畅通血脉,驱邪排毒,健脾和胃,通经止痛,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等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
不过,刮痧虽然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但是刮痧不能太随便,需要掌握一定的中医理论、经络知识以及刮痧的常识。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刮痧疗法必将以其易学、易行、疗效明显的特点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刮痧,这种看似与“自残”无异的古老疗法,究竟是怎样起到治病保健作用的?
刮痧为什么能保健治病
中医对刮痧作用的认识
1.刮痧可活血化瘀,祛瘀生新。
人体肌肉、韧带、骨骼一旦受到损伤,则在局部产生瘀血,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瘀血不消,则疼痛不止。这时在局部或相应腧穴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2.刮痧可舒筋通络。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受到腰背痛、颈椎病、肩周炎的困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体的“软组织”(主要指韧带、筋膜、关节囊)受损伤时,肌肉就会处于紧张、收缩甚至痉挛状态,进而出现疼痛。刮痧疗法主要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另外,刮痧板的直接刺激,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再者是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从而消除疼痛。刮痧可以舒筋通络,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紧张,在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3.刮痧可调整阴阳,实现阴阳平衡。
中医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只有机体阴阳关系达到平衡,才能化解疾病。刮拭对人体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
4.刮痧可增强正气。
中医将人体的免疫功能称为正气。正气代表机体的调节适应能力、防御疾病能力和病后的康复能力。相反,阻碍机体正常生长和导致疾病的因素,为邪气。正气充足,抗病能力自然强。经常刮痧,可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激发人体的保健系统,培植正气,提高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5.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祛痰解痉,扶正祛邪。
通过放痧手法的刺激,可使热邪疾出,以达清热的目的,使内部阳热之邪透达体表,最终排出体外,以清体内之蕴热、肿毒。
西医对刮痧作用的认识
1.镇痛。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制有: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刮痧板的直接刺激,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紧张或痉挛的肌肉通过刮痧板的作用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2.排出毒素。刮痧可使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及黏膜的渗透性增强,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强全身抵抗力,减轻病势,恢复机体的代谢活力。其适应证有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
3.自身溶血。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到自体溶血的作用,这样可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改善,同时使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4.促进新陈代谢。对循环系统来说,刮拭可以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对呼吸系统来说,刮拭具有镇静作用;对神经系统,刮拭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而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对免疫系统,刮拭刺激可增强细胞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