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此典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有个大富翁名叫段瑞怀,已经四十岁了,膝下还没有儿子。他很想再娶一个老婆,但由于他的妻子连氏嫉妒心很强,所以他一直不也付诸实施。他曾与一女婢有私,连氏发觉后把女婢卖给了一个姓栾的为妻。

段瑞怀年岁日益增长,由于没有儿子,他的侄儿们便来向他要钱要粮,段瑞怀却一文不给。段瑞怀想到自己无子,准备选一个侄儿作为继承人,但他的那些侄儿们都不愿意。

段瑞怀这才后悔过去不该对侄儿态度那么坏。

无奈之下,他只好壮起胆买了两个妾,不久,她们都怀了孕。但孩子一生下来就都死了,全家失望怄气。一年以后,瑞怀中风卧床不起,众侄子乘机来随意拿取牛马什物;连氏出来干涉,众侄子反唇相讥。不久瑞怀死了,众侄儿把他的财产分得精光。正分得不可开交时,忽然一人前来吊丧。众人都不认识他,便诧异地问道:

“你是何人?为何前来吊孝?”那人答道:

“死者是我的父亲。”众人惊异,忙问原由。

来人说:“我母亲曾是你家婢女,后被卖去栾家,五个月后就生下了我。

我在栾家,众兄弟都不愿把财产分给我,都说我是段家的儿子。”他“言之凿凿,确可信据。”连氏听了非常高兴,说道:“我今天有儿子了。”众侄儿听了,非常不服,告到官府。官府问明情况,将众侄儿夺去的财物全部收回,归还给原主。

飞短流长

“飞短流长”意思是散布谣言、恶意中伤。

此典出自《聊斋志异·封三娘》:“封泣下如雨,因曰:‘妾来当须秘密。造言生事者,飞短流长,所不堪受。’十一娘诺。”

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范十一娘。她的父母非常宠爱她,只要是来提亲的,都让女儿自己选择。有一年的七月十五庙会,范十一娘去游玩。

她遇见一位少女,长得与她一样漂亮,说起话来很有礼貌,两人情投意合,像姐妹一样相互友爱。范十一娘问起她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她回答说:

“我叫封三娘,父母早逝,只有一个老太太守家望门,住在邻村。”

范十一娘邀请封三娘到她家里去玩,封三娘答应了。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封三娘没有如约来范家,范十一娘非常想念她,以致忧伤成疾。一天傍晚,范十一娘闲得无聊,让丫环陪她到花园散心。刚在石头上坐定,忽然看见封三娘正趴在院墙上往里张望。

范十一娘又惊又喜,忙拉她进园,一起畅谈起来。

范十一娘责怪她说:“你怎么不守信用?想死我啦!”

封三娘解释说:“我也很想念你呢,只是家境贫寒,与你交往害怕被你家仆人婢女耻笑呢!”

范十一娘流着眼泪说:“我想你都想出病了呢,你不要离开我啦……”

封三娘也流下了眼泪,挽着范十一娘娇声说:“我来这里姐姐可要保守秘密呢!让那些造谣生事的人知道了,他们说三道四,说长道短的,实在叫人受不了……”

范十一娘破涕一笑,高兴地说:“只要你留下陪我,我什么都答应你!”

从此她们俩同睡一床,相处得非常好,范十一娘的病也好了。父母听说女儿有一位美丽的小姐陪伴着,也非常满意……后来得知,封三娘是由狐狸精变的……

沸沸扬扬

“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十八回:后来听得沸沸扬扬地说道:“黄泥岗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把蒙汗药麻翻了人,劫了生辰纲去。

晁盖、吴用等智取了生辰纲后,大名府留守梁中书、东京太师府蔡京分别来书札和指令,要济州府府尹立即捉拿劫取生辰纲的“贼人”。蔡京命令济州府在十天之内必须捉拿“贼人”归案,否则惟府尹是问。济州府尹接到上司指令,慌了手脚,立即命令捕快头目何涛抓紧时间破案,否则重罪加身,决不宽饶。

何涛领了台旨,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即召集许多公差到机密房中商议此事。众公差都面面相觑,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都无话可说。当初何涛就有五分烦恼,今见众公差拿不出办法,又增添了五分烦恼。无奈,只得独自一人回到家中,闷闷不乐。

他弟弟何清了解了兄长的苦衷后,拍着大腿说:“这伙贼,我都捉在便袋里了。”

何涛大吃一惊道:“兄弟,你为什么说这伙贼在你便袋里?”何清道:“我赌博输了,便去北门外十五里的安乐村给店小二抄了半个月的文簿。六月三日,有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来投宿,我认得其中一个是郓城县东溪村的晁保正。第二天,又有一个叫白胜的挑着担子从村前经过。后来沸沸扬扬地听说道:‘黄泥岗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用蒙汗药麻翻了人,劫走了生辰纲。’我猜不是晁保正,还能是谁!只要抓住了白胜,问问他就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了。”

何涛听了大喜,立即禀报了府尹,府尹立刻命令八个公差去捉拿白胜。

花言巧语

“花言巧语”指虚伪而好听的话。

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朱子语类》中解释‘巧言’说:‘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对‘花言巧语’有形象地描写:‘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流泪。’”

《西厢记》里说:张生和崔相国的女儿莺莺相爱,就委托莺莺的丫环红娘带了情书给莺莺。嫌贫爱富的相国夫人反对他们相爱,只允许以兄妹相称。莺莺惧怕老夫人,见了书信后,便故意发怒道:

“我是相国家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还当场责备了红娘几句,并写了一封回信让红娘送给张生。信中莺莺却密约张生月下相会。红娘识破了小姐的用心,把信交给张生时,唱道:“我们小姐在人前花言巧语,人后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不展,偷偷地掉眼泪。”

画龙点睛

原形容张僧繇文才出众,画技高超。今天用以比喻说话或作文章时善于抓住本质,一语道破,使言论或文章深刻、精当和传神。

此典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不点睛;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见在。”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吴地有一个着名的画家,名叫张僧繇。他官居右军将军,擅长画龙,尤其擅长画像。有一次,他画兴大发,就在金陵(今南京)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是他去没有画上龙的眼睛。

他说,如果点上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了。

有人认为,张僧繇说得太离谱,不合情理,就请他给龙点上眼睛,想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情况。张僧繇刚刚给龙点上眼睛,突然间雷电大作,轰毁了墙壁,只见两条点上眼睛的龙腾空而起,踏着云朵飞上蓝天。而没有点上眼睛的两条龙,依然静静地停留在墙壁上。

讳莫如深

“讳莫如深”用以比喻隐瞒得很严密,害怕别人知道。

此典出自《榖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

鲁庄公非常宠爱妃子孟任,一心想让孟任生的儿子班继承君位。庄公生病的时候,问他的第二个弟弟叔牙:谁可以担任国君。叔牙说庄公第一个弟弟庆父才能优异,可以担任国君。庄公见叔牙的意见不合自己的心意,又问第三个弟弟季友。季友说愿意用生命来辅助公子班做国君;并命令针巫毒死了叔牙。鲁庄公死了,季友扶助公子班做了国君。庆父却联络庄公的夫人哀姜找人把公子班杀了;另立哀姜的妹妹叔姜和庄公生的儿子开做国君,称为泯公。过了一年,庆父想自己做国君,又派人把泯公杀了。鲁国的人民见庆父一连杀了两个国君,都认为庆父不死,灾难不止,这时躲避在陈国的季友又号召鲁国人民诛灭庆父,庆父恐惧万分急忙,逃到齐国去了。

左丘明在《左传》里把这事描述为“公子庆父如齐”。《榖梁传》解释说:“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意思是:庆父因为害怕鲁国百姓和季友要杀掉他,才逃到齐国;而《左传》说他是到齐国去,而不说他是逃跑的,替庆父隐讳了杀死国君的最严重的罪过。

惠子善譬

这个故事用以说明:把别人的长处看做短处,并且强迫别人放弃自己的长处去说话、去办事,那是行不通的。

此典出自《新序·善说》:“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

一个门客对梁王说:“惠子说话,擅长打比方。大王如果不让他打比方,他就没有办法讲清楚一件事情。”梁王说:“行。”第二天,梁王碰到惠子,对惠子说:“今后希望先生讲什么事情都直截了当地说,不要打比方了。”惠子说:“如果有一个不明白‘弹’是什么东西的人,他问你弹的形状像什么,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他能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这时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他会明白吗?”梁王说:

“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真正弄懂它。

现在叫我不打比方,这就行不通了。”梁王说:“你说得没错。”

喙长三尺

“喙长三尺”形容人能言善辩。

此典出自《庄子·徐无鬼》:“丘(孔丘)愿有喙(huì会)长三尺。”意思是闭口不言。用这句成语形容人能言善辩则见于宋人伪托唐·冯贽《云仙杂记》引《朝野佥载》:“陆余庆为洛州长史,善论事而谬于判决。时嘲之曰:‘说事即喙长三尺,判字则手重五斤。’”

唐代有一位叫陆余庆的人,他当过洛州长史,与当时着名的文人陈子昂等人是朋友。据说,陆余庆口才非常好,发表议论的时候,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他的文笔却很差。有一次,皇上命他当殿草拟诏书,他半天写不出一句来,急得团团转。

对一些重大问题,他议论起来也是头头是道,然而一旦判决起来却漏洞百出。人们嘲笑陆余庆说:“说事即喙长三尺,判字则手重五斤。”意思是说,陆余庆议论起事来嘴有三尺长;用文字判决时手中的笔有五斤重。

街谈巷议

“街谈巷议”比喻大街小巷里的人们对某件事情议论纷纷。

此典出自《文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

东汉时,封建统治阶级依仗手中的权力,残酷剥削劳苦人民,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皇帝不用说了,就是那些达官显贵、皇亲国戚也是肆意勒索、虎狼般地残害人民。据《后汉书》记载,中常侍侯览抢夺别人宅屋三百八十一所、田地一万一千八百亩。侯览的哥哥侯参任益州刺史,也是大肆勒索。他搜刮的金银锦帛珍玩,用三百多辆车子都装不完。还有一些中、下层官吏也是贪赃枉法、横行霸道。

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引起了志士仁人极大的愤慨和谴责。一个叫张衡的文学家,花十年时间写了《西京赋》和《东京赋》来讽谏他们。在《西京赋》中,张衡描写了西汉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讽刺他们只贪图享乐而无远虑,借此讽谏东汉统治阶级。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汉,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当太仆时,自作主张动用了军费北军一千九百万钱,因此下狱。公孙贺到处为儿子求情。

当时,正在追捕一个叫朱安世的人,公孙贺便联合捕吏捕获了朱安世来顶替儿子伏法。对此,人们街谈巷议,纷纷提出批评和指责。

绝口不道

“绝口不道”形容闭口不说,绝不漏嘴。

此典出自《汉书·丙吉传》:“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丙吉,字少卿,年少好学,为人忠厚,做过廷尉监。刘询还没有当皇帝时,曾遇难入狱,经丙吉想方设法营救,才得以安全脱险。

刘询即位后,号称宣帝。丙吉被封为关内侯,但他从不自我夸耀。

尤其是救过宣帝这件事,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他都“绝口不道”,因此在宫廷中,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丙吉做人忠厚,不谈己善,也不居功。

刘询加封丙吉为博阳侯,采邑三百户。

这时,丙吉病倒在床上,经多方治疗才痊愈。丙吉康复之后,上书辞谢,说功小受封,于心有愧。经过宣帝百般劝说,他才勉强接受了。

侃侃而谈

“侃侃而谈”指不慌不忙地谈着。

此典出自《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侃侃如也。”

周代等级森严,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丘的地位与下大夫差不多。

孔丘是个举手投足都力求礼数周全的人。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似乎根本不会说话;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善于谈论,只是非常谨慎。在朝廷上,国君不在场时,他同下大夫说话时,理直气壮;同上大夫说话时,和颜悦色;君主来了,则恭敬而又不安,非常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