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心灵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 周治主编
- 4679字
- 2015-04-15 22:21:11
立木南门
“立木南门”用以告诉我们办事情应该言而有信,才能取信于民,绝不能朝令夕改,失信于人。
此典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之北门者,予十金。”
商鞅的新法制定完以后,还没有颁布。他担心百姓们不相信自己,便在秦国都城南门口竖起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召集百姓,告示说:“如果有人能将木杆移至北门,赏赐十金。”
老百姓们都觉得非常奇怪,弄不清商鞅的真实目的,都不敢贸然去移动木杆。商鞅又说:“能移木杆的人,赏五十金。”这时,走出一个人来,将立木搬至北门,商鞅当场就赏赐了他五十金,以表示自己言而有信,从不欺骗百姓。
这件事以后,他便颁布了新法。
利口捷给
“利口捷给”形容能说会道,言辞敏捷,善于应对。
此典出自《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张释之花钱捐了个骑郎官,事奉汉文帝刘恒,不仅十年都没有得到升迁,也没有获得什么名气。张释之说:“长期当这个穷官,即使耗尽了哥哥的财产,也不能飞黄腾达。”
他想辞官。中郎将爰盎知道他是一个贤能的人,就向汉文帝推荐他。张释之跟汉文帝谈论秦朝之所以灭亡、汉朝之所以振兴的道理,汉文帝认为他的见解很正确,便拜他为谒者仆射。
有一次,张释之随同汉文帝来到养兽场所——虎圈,文帝向上林苑的长官询问禽兽记录,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居然在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这时,管理虎圈的小吏从旁代替上林尉回答文帝,讲得非常详细,想借这个机会显示他的口才。文帝说:“上林尉不可信赖。”随即命令张释之提升小吏为上林令。张释之急忙说:“您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文帝回答道:“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文帝又回答道:“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张释之说:“绛侯、东阳侯同为德高望重的人,谈论问题却也显得拙嘴笨舌,哪像这个小吏,说起话来口若悬河,言辞敏捷,善于应付呢?”接着,张释之说,秦朝,就是因为任用善于欺上瞒下的刀笔吏和狡猾奸诈的赵高之流,使皇上听不到事情的真实的情况,所以秦二世(胡亥)才被推翻,搞得天下大乱。如果根据口才而提拔小吏,天下人就会随风倒,竞相表现口才,而不注重真才实干。上行下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汉文帝觉得张释之说得有道理,就没有提升那个小吏。
连篇累牍
“连篇累牍”形容数量很多而内容空洞重复的文章。
此典出自《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李谔是隋朝初年管理文书的官员,他讨厌当时那种只追求词句华丽,内容却空洞无物的文章。于是,他向隋文帝上书,请求明令禁止这种浮华的文风。
他说:“写文章时互相计较用词的华丽,已经成了恶劣的风气。文章不讲正当道理,而只写一些虚幻的枝节,只讲究一个韵、一个字的奇特、巧妙;就算写了一大堆,甚至堆满桌子、塞满箱子,也不外乎什么月哟、露哟、云哟,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隋文帝杨坚非常赞赏这种观点,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种事。李谔说:“皇上不是可以向天下颁布命令吗?要求各种文章,都照实记录下来。”
隋文帝点头称是,决定将李谔的建议颁行各地,让地方官参照执行。
不久,隋文帝便死去了,而隋炀帝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喜欢那种“风花雪月”的文章,因此,李谔的建议很快就成了泡影了。
流言蜚语
“流言蜚语”指制造谣言;也可用以指谣言。
此典出自《尚书·金滕》:“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
周武王生了一场重病。内史周公(姬旦)写册书向先王祈祷。他打扫出一块土地,筑起三座祭坛,又在三坛的南方筑起一座台子,面向北站立,虔诚地向已逝的太王、季王、文王祷告说:“如果三位先王答应我的请求,就让我代替武王去死吧!”祈祷得到了良好的预兆,史官把周公祷告的书简放进金属装饰的匣子里。恰的是,第二天,周武王就痊愈了。
后来,周武王死了。年少的周成王继位,周公摄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哥哥管叔对周公心怀怨恨,便和其他几个弟弟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年幼的成王不利。”
周公对太公、召(shào)公说:“如果我不摄政,将无法向先王交代。”所以周公东征,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逮捕了作乱的罪人。
后来,周公写了一首诗送给成王,叫做《鸱鸮》,向成王申述周室危急以及自己历尽艰辛,救乱扶倾的苦心,从此成王再也不敢责怪他。
满城风雨
“满城风雨”原指城内处处风雨交加的深秋景色,现用以比喻某事很快传播开来,人们议论纷纷。
此典出自《冷斋夜话》卷四:“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
这段话意思是说:秋天来了,这时自然界的景物都是写诗的绝好材料。昨天无事可做,正靠在榻上养神,忽听到丛林中传出风吹雨打的声音,美妙极了,便忍不住起身提笔,在墙壁上题诗:“满城风雨近重阳……”刚写完第一句,忽然催收房租的人拍门进来,破坏了我写诗的兴致。
谤书盈箧
“谤书盈箧”形容遭到别人的攻击、诽谤;或者形容是非不明、谗言可怕。
此典出自《战国策·秦策二》:“魏文王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十分贤明,非常信任手下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
一次,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将军,率兵攻打中山国。这次战争打得很不顺利,乐羊花了三年时间才攻克中山国,他得胜回来,向魏文侯报告作战经过时,流露出了自我炫耀、得意洋洋的神色。魏文侯察觉了乐羊的骄傲情绪,却没有说什么,只是取出了一只箱子,让乐羊自己去看。原来,箱子里装的是这几年间魏国群臣宾客写的奏书,内容都在责难攻打中山国的事情和诽谤乐羊。
乐羊吓得浑身发抖,终于明白了自己能取得这样大的战功,全靠君王对他的信任。乐羊再三向魏文侯磕头谢罪说:“这次成功地攻下中山国,根本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君王之力啊。”
痴人说梦
“痴人说梦”本指对痴呆的人说梦话,而痴呆的人信以为真,后来用以讽刺人说不可能实现的荒唐话。
此典出自《冷斋夜话》:“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有一位叫僧伽的和尚,有精深的道德学问,很有名气。龙朔(唐高宗年号)中叶,僧伽到江、淮一带游历。他性情乘戾,有人问他说:“你姓什么?”他答道:“我姓何。”
再问他:“是哪一个国人?”他又答道:“何国人”。僧伽死后,李邕(唐代大文学家,书法尤其出名,当时有“书中仙手”之称)替他写碑记,误以为僧伽当年所说的是真话,便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这真是对痴人说梦话呀。
原来僧伽的答语蕴含着高深的佛学哲理,李邕写碑记时,不假思索地就认为他是姓何、何国人,这与把梦境当成现实没什么两样。
出言不逊
“出言不逊”的意思是,讲话傲慢无礼。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张合传》:“合快军败,出言不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冬天,为了保证安全,袁绍特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上万军队专门护送军粮,并集中囤积在大营以北的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淳于琼也留驻在那里保护。曹操得到消息后,亲自率领精锐步兵五千人前来偷袭。张合对袁绍说:“曹操兵强马壮,淳于琼必败。一旦他失败,将军您的大业也就要完了。您应当立即率兵去救援淳于琼。”郭图不同意张合的意见,说:“张合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乘曹营空虚去攻袭它,曹操一定会回兵来救,这样,乌巢之急也就不救自解了。”张合说:“曹操的大营非常坚固,我军短时间内也无法攻下。如果淳于琼被抓住了,我们就都要成为曹操的俘虏了。”袁绍不肯听从张合的意见,只派小股轻骑兵来救援淳于琼,而派主力部队去袭击曹军大营,企图一举攻下。
由于曹营早有准备,因而袁军没有攻下。这时,曹操大败淳于琼,乌巢粮食全被烧光。
消息传来,袁绍军心大乱,溃不成军。郭图深感惭愧,但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地诋毁张合,对袁绍说:“张合对我军的失败幸灾乐祸,讲话傲慢无礼。”张合害怕了,便阵前倒戈,投降了曹操。
出言成章
“出言成章”本指口才好,脱口而出的话都成合乎规范的文章。后来,用以形容文思敏捷,不用草稿。
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参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疏河决江……”
据说尧的眉宇有八种色彩,九窍通达,为人公正无私,一句仁义之言能使万民肃整;舜有两个瞳子,叫做重明,他做的事情成为后世的规范,说出话来焕然成章;禹的耳朵各有三个洞穴,这就是大通,兴利除害,疏通江河。
大放厥词
“大放厥词”原来是赞扬柳宗元写出了大量有文采的文章,含褒义。后来,常用来讽刺人大发议论,多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词)。”
唐朝,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叫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世称柳河东。他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二十岁便中进士,被授为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
柳宗元与刘禹锡却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在当时是很高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并称。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公元819年,柳宗元病逝在柳州,时年四十六岁。
第二年,着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好友韩愈写了《祭柳子厚文》,表达了对他的哀思。祭文大力称赞了柳宗元的文采和才华,说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辞。”意思是说,柳宗元的文章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就像晶莹净洁的玉石。
大声疾呼
“大声疾呼”用以指向人迫切地大声呼吁,使人警觉。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唐朝有位着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叫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二十五岁时已中进士,二十八岁了还没有得到任用,便写信给宰相赵憬,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等了十九天没有得到回信,他又写了第二封,即《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在信中,韩愈大声疾呼朝廷应像救水火之灾那样,来救助和任用有才学而面临困境的人。他说:当一个人遭受水火之灾向别人求救时,不仅亲属为他奔走呼号,旁观者也会大声疾呼,希望人们快来救救这个遭受灾害的人。因为这个人所面临的情况确实非常紧急,处境确实危险。我的境遇也是这样既危险又急迫,因此我也大声疾呼,希望有人伸出救援之手……
道听途说
用以指随便听来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有一次,艾子刚从楚国回到齐国,毛空就告诉他说:“有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艾子不相信,问道:“哪有这样的事呀?”毛空改口说道:“那么是两只鸭生的。”艾子说:“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毛空又改口说:“那么是三只鸭生的。”毛空见艾子总是不信,就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量,一直增加到十只。这时,艾子就问毛空说:“你为什么不减少蛋的数目呢?”毛空说:“我宁愿增加鸭子的数量,也不想减少蛋的数目。”艾子默不作声了。毛空接着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三十丈长,十丈宽。”艾子说:“没有这个道理。”毛空改口说:“那么就是二十丈长。”艾子也说没有道理。毛空又改口说是十丈。艾子忍无可忍了,问他:“你看见这个世界上有十丈长、十丈宽的大块肉吗?”又问:“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那块肉又掉在什么地方?”毛空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是听别人说的。”艾子立即回过头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这样‘道听途说’啊!”
言之凿凿
“言之凿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有根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