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世纪文学精品(1)

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圣典。伊斯兰教认为它是天神迦伯利口授给穆罕默德的,而实际上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的演说集,经其后代弟子整理编纂而成。

《古兰经》共有114章,每章有若干节。各章长短不同,全书共6200多节,在经文上大体又可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为界,分为两部分:即麦加章和麦地那章。麦加章是穆罕默德艰苦创教时宣谕的,经文章节多简短、明快,内容多半是宣讲教义的;而麦地那章是在伊斯兰教得到顺利发展时期宣谕的,多为长篇大论,以对已皈依伊斯兰教的绅士们阐述教法为主。

为达到传教目的,《古兰经》中还穿插引述了许多当时流行于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古阿拉伯人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格言、谚语等。它的内容丰富,除伊斯兰的教义、教法外,还涉及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是研究古代阿拉伯情况的宝贵文献。

《古兰经》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文体上,其语句长短不一,自由奔放,洒脱多变,文辞虽不刻意讲究骈丽,但却典雅流畅;在文字的表现风格上,根据不同的需要,是变化多端的,有时是严厉的警告,有时是温婉的劝说,有谨严的教法,也有优美的故事。

《古兰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阿拉伯语得到了统一和保存,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的诗歌总集,共20卷,收诗歌4500余首,经过多人多次编辑而成,8世纪下半叶成书。一般认为现存版本的编辑者是大伴家持。

所收诗歌的作者包括所有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有署名者和不署名者。柿本人麿、山上忆良、大伴家持等是有名的万叶诗人。内容上,万叶诗歌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包括不能归入各类的诗歌,如羁旅、狩猎等场合所作的诗歌;相闻是以男女恋爱为中心的歌咏友谊与爱情的诗歌;挽歌为悼念亡人的诗歌、体裁上,万叶诗歌可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等,其中短歌数量最多。

《万叶集》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民族诗歌已从不定型的古歌谣发展为定型的和歌。万叶诗人用日本民族语言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开创了后世日本和歌的道路。《万叶集》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的重要资料,被视为日本的国宝之一。

四行诗选

《四行诗选》又译《鲁拜集》,是波斯诗人、哲学家、天文学家欧玛尔·海亚姆所写的诗歌集。

作者在诗中探讨人生的意义。他感到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他认为关于“彼世”的说教是荒谬的,从而否定了“地狱”和“天堂”的存在。对当政的权贵和宗教上层人士进行了谴责和揭露。所以被统治者所惧怕和痛恨,他们称海亚姆的诗是“吞噬教义”的毒蛇。海亚姆的诗歌创作继承了萨曼王朝时期的“霍拉桑体”传统,诗的语言鲜明流畅,简练朴实。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杰作。

作品通过源氏同各阶层女性的关系和在政治上的沉浮,广泛描绘了日本贵族社会的生活面貌,深刻揭露了贵族相互间的勾心斗角及他们精神上的空虚、生活上的腐败。

小说中的故事,经历了4个朝代,长达70多年。

作品规模宏大,书中人物多达400余人,其中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者不下几十人。小说前半部的男主人公源氏,是天皇之子,属于宫廷贵族集团。他才貌双全、机敏、狡猾、老练,始终处于争夺权利的漩涡之中。虽然曾遭流放,但后来冷泉天皇上台,他又中兴,位极人臣。源氏在与各阶层妇女的交往中,表现出他是一个多情善感、喜新厌旧、轻薄放荡的人。他不仅追求空蝉、明石上,而且还追求末摘花,紫上等人,他还和自己的继母藤壶私通。后来源氏与女主人公紫上结合,因为紫上与藤壶容貌相似,血缘相近。可是源氏的正夫人三宫却又与别人私通。源氏在痛恨之余悟出这是自己一生罪过极大、尤其是和继母藤壶私通过这个不能饶恕的罪过的现世报应。他深感人生无常,前途渺茫,悔恨交加,终于遁于空门,出家当了和尚,死在无声无息之中。

这一形象在许多方面体现了贵族阶级的本质特征,象征着日本平安时期贵族阶级从繁荣发展到精神崩溃的整个历史命运。

作品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表现了日本贵族社会的妇女们悲惨经历和内心痛苦。空蝉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她性情善良、温柔,但柔中有刚。她对源氏的好色行为敢于斗争,她对他不加理睬,一再巧妙回避,使源氏的欲念不能得逞。

为了彻底摆脱源氏的纠缠,终于毅然出走,削发为尼。明石上遵父母之命嫁给了源氏后,源氏对她时亲时疏,只因生下一女,源氏希望等女儿长大成人以后送入宫中为后,才破格优待了她。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地位是低微的,整天屈居人下,难得见到源氏。女儿当了皇后,她还是卑躬屈节,这一切皆因出身低微。

这反映了日本贵族时期等级制度的森严和等级观念的浓厚。紫上虽然出身高门贵族,被立为源氏的正夫人,但源氏用情不专,颇使她痛苦。源氏迎娶天皇之女三宫后更使她忧心忡忡,终于在精神负担十分沉重之中病亡。紫上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给广大妇女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源氏物语》语言优美通俗,绵密细致,温柔典雅,情节曲折动人,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瑰宝。

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武功歌”的代表作品。

中世纪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武功歌”很多,行吟诗人弹奏着简单的乐器,在热闹的集市上卖唱,有时也到封建郡主的邸宅中去卖唱。到11世纪末叶,这类歌谣才逐渐用文字记录下来。

《罗兰之歌》流传着许多抄本,其中以牛津大学收藏的抄本最为完善。全诗长4002行,分291节,是用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写加奈隆投敌叛卖,是序幕;第2部分写骑士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遇上敌人伏击,全军覆没,是全诗的高潮;第3部分写对叛徒加奈隆的惩罚,是尾声。

这首史诗以描写查理大帝的胜利开始。查理大帝率大军在西班牙转战7年,无往而不胜。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席勒国王尚未被征服,他面临查理大帝的大军压境,一面遣使求和,一面阴谋袭击敌军。查理大帝召集众将商议,他的外甥罗兰骑士主战。

另一骑士加奈隆受了敌人的贿赂,主张议和。罗兰建议派加奈隆去敌营探听虚实,这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使命。加奈隆怀恨罗兰,阴谋报复。到了敌营,加奈隆叛变。他与敌人合谋,设重兵在山谷中伏击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罗兰仓促应战,终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查理大帝闻讯回兵支援罗兰,已无法挽回败局。查理大帝回到法国,严惩叛徒加奈隆,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

《罗兰之歌》具有很大的传说成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观点和愿望。查理大帝是贯穿全诗的中心人物。历史上查理大帝当政年代在768至814年之间。

他经过了长期的征战,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在后世人民的心目中,这是封建王国统一和强盛时期,人民可以得到生息繁荣的机会。因此诗歌中的查理大帝是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罗兰忠君爱国,为了保卫疆土与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惜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是理想的封建骑士的形象。

整首《罗兰之歌》反映了人民对上升中的封建集权势力的期待,要求法兰西王国既无外患,又无内乱,建成一个使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国家。

与中世纪的一般文学作品一样,《罗兰之歌》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由于当时教会是文化的唯一掌握者,人民的文化修养离不开教会的影响,一切武功歌的最早手抄本也是修道院中的僧侣完成的,他们在传抄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作品加上宗教色彩,并认为这样加工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熙德之歌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之一,约写于1140年,是流传下来的较为完整的最早的一部卡斯蒂利亚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