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辩术:柔舌能退百万兵(3)
- 跟诸葛亮学口才:成大事必备的说话艺术
- 高涛编著
- 5598字
- 2014-02-19 11:40:41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评议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是确定的,要符合逻辑同一律,不能任意改变概念的范围。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人们又可以利用言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偷换概念”,使对话双方话题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质含义不尽相同,以求得特殊的效果。
(2)巧用反问进行反驳
有一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到对方的拒绝,因而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她。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拨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问道:
“您这本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道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人群中已有议论声传出。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势,意识到做问题以外的争吵于自己不利,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本书是谁替您读的呢?”
评论家的刁难之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彬彬有礼的反问,虽然面带微笑,但同样针锋相对,威力十足。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作出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作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狼狈的境地。
(3)先顺着对方再反驳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武器与人》首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应观众的要求来到台前谢幕。这时,有一个人在楼座里高喊:
“这部戏简直糟透了!”
对于这种失礼的话,萧伯纳并没有怒气冲冲,他微笑着对那个人鞠躬,彬彬有礼地说道:
“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他耸了耸肩,又指着正在热烈喝彩的观众说道:
“但是,我们俩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
观众中爆发出更为热烈的掌声。
萧伯纳面对失礼的话,情绪平和,举止文雅,语言机智。他先顺着对方的话,同意其看法,然后,话锋一转,利用现场气氛,指出就算本人同意你的看法,也改变不了事实。巧妙地回击了对方又不失水准。
(4)抓住对方的错误再反驳
有一次,德国大作家歌德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迎面走来一个傲慢的财主。而这条小路刚好只能供一个人通过。财主走到歌德跟前的时候,嚣张地对歌德说:
“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
面对财主的无礼讽刺,歌德不紧不慢,微笑着鞠了一躬,说:
“而我正好相反!”
说着非常礼貌地让到了路的一旁,让财主陷入了窘境。
歌德聪明地抓住了财主话中的逻辑错误。财主说“从不给傻瓜让路”,其潜在的逻辑就是对方是傻瓜就不让路,歌德则将错就错地反用他的荒谬逻辑,变成了只要是傻瓜就给他让路,让财主自取其辱。
生活中,当有人攻击你的时候,只要不乱方寸,认真分析,往往就能发现其话语中的错误,然后再顺着或者反用这个错误思维来反驳对方。
(5)用对比性语言进行反驳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为中印边界问题访问印度。在一次谈判中,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领土的?”
周恩来说道:“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就已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
印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700多年都被认为是短时间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就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印方代表哑口无言。
面对印方明显无理的话,周总理没有勃然大怒,而是不急不躁地运用了两个对比性材料来反驳对方的观点。700年与100年相比较,你要否认700年而要承认100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是承认100年就必须承认700年。对比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雄辩力。
在口语表达中,为反驳对方观点,不妨有意安排正反事例,运用不同性质材料的对比效果证明、强化、突出自己的观点。
反驳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要对方陷入难堪,而是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此,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巧妙的反驳,是使你成为口才高手的关键之一。
6、不妨揭对手的短
在社会交往中,一般人不愿意揭对手的短处,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可是,如果碰上一个不讲“职业道德”的对手,或拿你的短处大做文章,或者咄咄逼人不愿轻易放过你,甚至要把你往“绝路”上逼时,你该怎么办?还是文质彬彬,作一个绅士,让对方把你逼入绝境,还是奋起反击,向对手发起攻击呢?这个选择可是非常检验你的应变力的。
诸葛妙语:
诸葛亮在只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中,对付东吴的首席谋士张昭时有一番精彩的辩论。
张昭说:“如果象你说的那样,那就是先生你所说的话和你的行为相违背了。先生既然拿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其中的管仲为齐桓公当丞相,辅助齐桓公称霸诸候,把天下几乎变成了齐国一个国家;其中的乐毅辅助势力很微小的燕国,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样的两个人,都是真正的改变世界的有才之士。先生你(过去)隐居在草庐之中,仅仅只是淡看人世间的事情,抱着膝坐在那里(与朋友谈天说笑)而已。现在你出来协助刘备,就应该为广大老百姓兴利除害,把那些造反作乱的贼人消灭干净。况且刘备在没有得到你的辅助之前,尚且在四海纵横驰骋,占据一些城池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现在得到你以后,人们都在观望(你能辅助刘备作出一些什么样的功绩)。即使是刚刚会走路的小孩,都说(刘备得到你)好象老虎得到了会飞的翅膀,即将看到汉朝复兴,曹操将要被你们消灭了。汉朝的一些老臣,(因为战乱)隐居在高山深林里的一些隐士,也都是在拭目以待……”诸葛亮听完这些话,默然地笑了起来:“大鹏一飞就是万里之遥,它的志向怎么会是群鸟所能知道的呢?比如说一个人得了重病,应当先拿煮烂的米粥来喂,辅助药一起服下;等到病人的内脏在调养下恢复,外形和身体都安康以后,然后再让他进食肉类以补充他的体能,再给他以效力迅猛的药,只有这样,才能把他的病根都一下子去除,这个病才能得到完全的治疗。如果不等到他的身体有一定的恢复,就给他开出一剂效力迅猛的药,想以此来保住他的生命,其结果却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我的主公刘备,过去曾经战败在汝南,把身家性命托付于刘表,所带领的兵员只不过一千多人,大将仅仅只是关羽、张飞和赵云而已;这就好比一个病人得病之后身体极其的虚弱的时候。新野只不过是山边的一个小小的县城,人口稀少,粮食物资奇缺,主公只不过是暂时借它来休养生息一段日子,怎么会把这里作为长期的根据地呢?况且在装甲兵力不够、训练不够完整、粮食不过只能支持数天的情况下,在博望坡火烧敌军的营寨,在白河用水来攻击敌军的部队,使当时带兵来攻打的夏候惇、曹仁等人心惊胆战;我私下里认为即使是管仲和乐毅来带兵打仗,也并不一定能得到这样的战果。至于刘琮投降曹操,我的主公刘备实在是因为不知道(才让他把祖宗的基业拱手送给了曹操),况且又不忍心去抢夺同门兄弟的基业,这才是真正的大仁大义。在当阳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主公看到有数十万忠于刘氏的百姓,扶着老的带着小的跟随主公逃难而不愿投降曹操,不忍心丢弃他们不管,于是一天只能走数十里路,不去考虑快速行进到江陵以确保安全,而甘心与百姓一起同赴苦难,这也是主公真正的大仁大义。本来少数的兵力就很难战胜处于优势的兵力,对于一个带兵的将军来说,胜利和失败都是经常的事情。过去汉高祖刘邦也曾数次败于项羽,但在垓下一战中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难道不是韩信的好计策吗?韩信曾经协助高皇帝,很少有连续的胜利(然而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凡是关于国家大计和安危的事情,应该依赖一个长期的谋划(而不应时时变化)。一个贤良的谋士并不一定要与那些虚夸的谋士,只是依靠虚假的名誉来欺骗世人;平时商议大事,与他人辩驳,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然而一旦遇到危难的时候需要他应变,就没有一点能耐了。这样的人只不过白白被世人笑话而已!”
当诸葛亮到东吴以后,首先遭遇的就是东吴的首席谋士张昭。诸葛亮深知对方在孙权阵营中的地位,东吴众谋士都看他的脸色行事,一旦把他驳倒,那就是成功了一半。于是,诸葛亮在与张昭辩论时,丝毫没有给对方留面子,而是以彻底地驳倒为最终目的。在具体辩论时,诸葛亮就采用了揭对手的短处的方法,先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通比喻,以解释己方的处境及目的,然后突然话锋一转,把张昭的致命短处——“虚夸,只会与人辩驳,实际谈到治国才能时,却无一策可用”给揭了出来,使张昭再无颜面与自己辩论,从而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古为今用:
当对方不顾你的感受,言语尖刻地冒犯你时,甚至把你逼入无路可退的窘境时,你大可运用“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策略,抓住他的痛处大打出手。
尼克松担任美国副总统时,有一年到前苏联主持一个展览会开幕典礼。在这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这一决议显然意在攻击前苏联。因此当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晤时,赫鲁晓夫就质问尼克松:
“我真不明白你们国会搞这种决议做什么。以前俄国农民有一句谚语,说‘不要在茅房吃饭’。我看你们那份决议臭不可闻,比马粪都臭!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
尼克松清楚赫鲁晓夫以前当过猪倌,就平静地回答:
“我想主席先生忘了,比马粪更臭的东西还是有的,那就是猪粪。”
赫鲁晓夫当即脸上就挂不住了。
面对赫鲁晓夫的出言不逊,尼克松当仁不让,狠揭对方的痛处——以前当过猪倌。在这种致命性打击下,赫鲁晓夫顿时态度收敛,变得规矩起来。
中国有句俗话:你不仁,我不义。既然他讽刺起你来不留情面,那你何必要为他护短呢?往他的短处、痛处狠戳一下,不是更能收到教育他效果吗?因此碰上对方飞扬跋扈胡言乱语时,你千万不要只想着“和为贵”,你有义务帮助他认清他自己。
萧伯纳有一次在公园散步,一个大腹便便的富商走到他跟前,故作惊人之语:
“呀,萧伯纳先生,我一看到你,立刻就想到世界上还有地区闹饥荒。哈哈哈!”
萧伯纳也哈哈大笑:
“是呀是呀,我一看到你,立刻就明白了闹饥荒的原因。”
萧伯纳是英国的戏剧大师,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的讽刺更加广为人知。那个富商本想讥讽一下萧伯纳的枯瘦,不料却被萧伯纳反戳着了痛处——寄食成性。
这一招虽然厉害,但却往往对对方造成伤害,有时甚至会激怒对方,进而伤害双方的关系。因此,这一招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轻易使用。即使一定要使用时,也一定要谨慎。
7、抓住诡辩的“辫子”
在与人辩论时,经常会碰上这样一些人,他们善于“诡辩”,虽然你明知道他们没理,但你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去反驳他们的话,那么你很可能失败,并且败得很无奈。如何对付这种人呢?这也是口才艺术中的难点之一。
诸葛妙语:
诸葛亮前往东吴去单身赴会时,他的兄长诸葛谨接受了其主公孙权的命令,要劝降诸葛亮来为孙权服务。来看一下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
诸葛瑾说:“弟弟你知道前朝的伯夷和叔齐吗?”诸葛亮暗想:“这一定是周瑜教他来(劝说我来为东吴效力)的。”就回答道:“伯夷和叔齐都是古代的圣贤之士。”诸葛瑾说道:“伯夷和叔齐虽然最后一同饿死在首阳山下(宁死不食周粟,两个愚昧之极的所谓‘贤士’),但兄弟两人始终都在一起(同甘共苦)。我现你名义上虽然是一母同胞,然而现在却各自协助自己的主公,不能日夜都在一起。看看伯夷和叔齐的为兄弟之道,难道你就不感到惭愧吗?”诸葛亮:“兄长所说的,不过是兄弟之情罢了;而弟弟现在所遵循的,是更重要的忠义。你与我都是汉朝的人。如今弟弟所扶携的刘备,是正宗的汉朝的皇室后裔,兄长如果能够离开东吴,和我一起扶助刘备,则往大里说是不愧为汉朝的臣子,往小里讲兄弟又能够团聚在一起,这是既能顾到兄长所讲的‘情’又能顾到弟弟所说的‘义’的好办法,不知作兄长的是什么意见?”诸葛瑾无言以对,就站起来走了。
在这里,诸葛亮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兄长,既要顾及对方的面子又要使对方空手而归,难度应该说相当的大。何况诸葛谨在劝说诸葛亮时,用的是诡辩法。虽然其意相同,但是背景却不一样(伯夷、叔齐二人是志同道合,而他们二兄弟则恰好相反,是分道扬镳),所以注定只有一方能够达到目的。诸葛亮于是顺着对方的话茬说,以对方的立论依据来为自己服务。既然你强调伯夷、叔齐二人讲义气,那么我也满足你的心意,顺水推舟,反过来劝说你转投己方。如果不成那诸葛谨想必会打消说服自己的念头,如果成功则为己方又增添一位谋士,从这里我们就可以领略诸葛亮那非同一般的口才艺术。
古为今用: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往往会构设诡辩来向对方发难,陷对方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诡辩在辩论中固然厉害,但诡辩本身存在着语言模糊、内容矛盾、逻辑错误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反驳诡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开突破口:
(1)逻辑方面
诡辩的逻辑如果是错误的,不妨顺着这个错误的逻辑,将错就错,就地取材,重新构设一个诡辩进行反驳。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校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穿拖鞋。一天下午,某班的“捣蛋鬼”男生梁勇又穿着一双拖鞋“啪哒啪哒”地进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后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
“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为什么还穿?”王老师问。
“对不起,我没穿拖鞋。”梁勇大声回答。
“什么?你脚上穿的不是拖鞋?”王老师提高了嗓音。
“不是,是凉鞋。”梁勇语气坚定,还有意低下头看了看自己脚上的鞋子。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移到了梁勇的鞋子上。这双鞋子原来是一双普通塑料凉鞋,不过现在鞋后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与拖鞋没有两样。
“鞋后跟全剪掉了,怎么是凉鞋?”王老师恼火地问。
“当然是凉鞋!这就像一个人的腿断了,他还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头,大声反驳。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为王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下不了台。王老师先是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他盯着梁勇,不紧不慢地说:“你的话好像很中听,不过,你的辩解是错误的。凉鞋之所以是凉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于凉鞋有鞋后跟。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连最重要的头部都没有,那他就不再是人了。”梁勇顿时像泄气的皮球,低下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