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学历不一定有好工作,你缺的是就业能力(1)

1.“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

一份抽样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即时就业率目前不足60%。其实,与其说是因为目前的供求矛盾或者说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困难,不如说更多的人在处于茫然的状态而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工作。

“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怎么去找工作。”临近毕业,不少毕业生都患上了“就业恐惧症”。

周青就读的大学是省重点,当初以为考上了,一辈子的工作就不用发愁了,而且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可是,临近毕业,她却发现自己根本还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准备。她说,事业单位虽然稳定但缺乏激情,对人才的培养不太重视,而那些大城市的大公司恐怕又轮不到自己,但总不至于屈就那不起眼的小公司吧,那可是普通专科生去的地方。

很多比周青更优秀的同学也都没有签约,这让周青更加迷茫,她不知道是该考研继续深造?还是像就业指导专家说的那样先就业再择业?

马上要毕业的林强同样也陷入了迷茫,他说:“开学后,同学们谈论的话题都围绕着找工作,可书上的各类《面试指南》看起来都很遥远,我们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求职。”

听说周日有个校园招聘会,林强也去了,可是看着别人拿着漂亮的简历,忙着推销自己,他发现自己一点儿底气都没有。而且所有的招聘摊位前都挤满了人,他根本不知道该把简历投到哪个地方。结果,他只匆匆发了几份简历就离开了。

他很是懊恼,回到宿舍和室友们一说,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茫然,不知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该怎样找工作,甚至不知如何做简历,却又不知到哪里寻求帮助。

大学毕业是人生一道重要的分水岭,有些茫然很正常,一方面这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关。从小学到大学,父母为自己上学的投入了少说也有几十万,如今大学毕业了,怎么也得找个像样点儿的工作,一来给父母挣个脸,二来也该回报父母的辛苦付出。想必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也有关。

虽然各高校由于扩招,再加上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好工作。如今的大学生缺的不是文凭,不是知识,而是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比如,有的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是对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将来适合做什么。有一个明确的三年到五年的职业规划的毕业生就更少了。更多毕业生的一致想法就是去大城市,去大公司,可是愿望与现实又存在着太大的距离。

茫然是因为没有方向,或者方向不明确,以致觉得大学毕业了,一肚子的“墨水”却无用武之地,满腹的豪情壮志找不到施展的地方。所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是摆脱茫然的关键:

1.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倾向性及发展潜能进行测定和评价。美国著名学者奈德·赫曼在《全脑革命》中指出,人类的思维形态由4种不同的思维本体构成:分析家类型、组织家类型、交际家类型、梦想家类型。这四种类型又分别适合与从事不同的职业,分析家类型重视逻辑思维、数字概念,适合从事律师、工程师、股票经纪人等;组织家类型重视计划与组织,一丝不苟,适合从事秘书、会计师等;交际家类型重视人际关系与感情,适合从事社工、记者、销售等;梦想家类型富有想象力与创意,适合从事艺术、研究、策略规划等。如果你能选择与自己的思维类型相配的工作,那么他的工作当然会事半功倍。

2.在了解了自己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自己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目标设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等。准备一张纸,写下10条或者20条,你未来几年想要做的事情,比如你希望用5年的时间做到公司经理的位置,或者你希望8年后拥有自己的公司。但让一个人一口气爬上珠峰,很难,所以要将长期目标分解,制订能逐步实现的阶梯性可操作目标。

3.经常性地与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专家开展关于自己职业发展的谈话交流,认真听取专家意见;

4.参加基于自己个性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这些培训开发不仅限于技能训练和知识培训,更重要的是在职业层面的岗位实践活动,岗位工作与员工的职业发展应是一致的;

5.关注职场信息,与人才市场等机构取得联系,了解各种职业信息及职业发展动态,如职业特征及职业要求,就业需求状况等。

6.不断调整计划,规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不说我们所处的行业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就是我们自己也很有可能随着阅历的加深,兴趣的转移,而改变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一成不变的发展计划有时形同虚设,所以要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不断调整职业发展目标与计划。

事实证明,科学的职业规划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规划,我们就会在日复一日的茫然中逐渐麻木,而那些年轻时的梦想就如同建立在沙堆上的空中楼阁,谁也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坍塌。

2.找工作前先要找到你的优势

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做起来很不顺手,那么你需要审视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优势,去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只有擅长的工作,才能让你如鱼得水,带给你更多成就感。

张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不大,对计算机却很着迷。大二的时候,他就选修了电子专业,大三的暑假他还报了一个电子专业培训班。凭借着这些优势,他最后被一家在国内小有名气的IT企业聘用,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世间行业无数,成功的路也有千万条,但最难找的就是适合自己走的那条路。每一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去设计职场生涯。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跑道,才能拿出成果来,获得了上司乃至社会的承认。

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跟风,看到别人做什么成功了,就连忙紧随其后,却不知,适合别人的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一味跟风,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周先生长期从事企业战略的顾问工作,曾给很多濒临破产的企业开出起死回生的“药方”,他想自己既然能指导别人取得成功,自己也一定能打造出一个成功的企业。于是,他辞去顾问的工作,改行去创业,当起了老总。让他想不到的是,他以前那些灵验的 “药方”放在自己的企业就失效了,虽然每天累的筋疲力尽,也未能打造出辉煌的成功。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位置,但真正适合你的位置却不多,只有找到它,才能找到成功的起点。如果只是茫然的虚度时光,一辈子也只能在失落中徘徊,而无所成就。

很多人,尤其是在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总是血气方刚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做什么都能胜任,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没有谁是万能选手,无论是在职业发展还是事业的发展道路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呢?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借鉴:

一、自我诊断

当你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那么在你在心里是否感到了一种满足感;如果让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去做,而是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你非常喜欢去做某些事情,做的时候心里没有一丝的不情愿等等,这些都是一种信号,告诉你,这就是你的优势。

二、问题诊断

通过问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说简单,也不简单。很多人有时会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有时候又觉得什么都做不了。其实,你能做什么,是基于对自身的能力的认识,这是生存的一个必备技能。比如,能说会道,情商较高,热衷于人际交往,那么可以做销售,并在这方面寻求突破;在计算机方面有天赋,擅长软件开发,那么就可以去做网络技术,并且不断学习和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很有生意头脑,眼光敏锐,善捉机遇,那么可以“下海”去摸鱼,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历练本事。你能做什么,就是你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优势,就等于找到自己成功的起点。

三、他人诊断

我们也可以通过征询别人的意见,来认清自己的一些特点。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不容易看清楚自己,“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你可以向自己的父母、亲人、同学朋友、师长、同事征求意见,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评价,让周围的人指出自己的优势所在。

四、事实诊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具有某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让事实去验证。比如你想验证一下自己有没有经商才能,不妨先练练摊,试一试。如果在练习的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总能生出一些比较有创意的点子,而且你热情很高,并有较强的信心,这往往说明你在这方面或许有一定的才能。

有研究发现人有四百多种优势。这些优势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清楚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自己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求职的成功率。

3.职业定位:

不要一毕业就创业,除非你是比尔·盖茨

随着就业环境的越来越苛刻,同时伴随着越来越高的“鼓励创业”的呼声,各种创业大赛如火如荼地开展,吸引了无数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屑于走那条“奔走求职”的道路,创业已经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个梦。但一毕业就创业果真就如秋天树上的硕果,等着你采摘吗?未必。

北京新东方英语的创始人俞敏洪的经历就是一个传奇,他从一个讲台上的教书匠,到华尔街的新宠,他的经历鼓励了无数的中国大学生去自主创业。但对于大学生毕业就创业这个问题上,俞敏洪倒是给大学生们泼了一盆冷水:“请大家不要一毕业就创业,除非你是比尔·盖茨。”

俞敏洪曾经讲到了自己这样的一个经历:有一个大学生,想自己创业,来找他咨询相关问题。俞敏洪问他为什么想创业,大学生说自己要向比尔·盖茨学习。俞敏洪对这位大学生说,世界上就只有一个比尔·盖茨,但这名大学生回答道:他可以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俞敏洪询问他不想继续上大学的原因,这名学生回答说,自己考试没有及格,上不下去了。

对此,俞敏洪做了这样的分析:这位大学生的情况是不可能和比尔·盖茨比的,因为比尔·盖茨出来创业的时候,他自身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他觉得再继续待在学校实在浪费时间,他要把自己的能力及时地发挥出来,所以他才会毅然从哈佛退学,钻到自己的汽车库里研究微软去了。他并不是为了逃避学习而选择创业。相反,这名大学生则在根本不了解社会的情况下,那么去选择创业无疑是“以卵击石”,毕竟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行业的了解都还不透彻。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很多大学的课程设置是脱离现实的,而且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远远不够。

对此,俞敏洪说:“如果大学生要学创业的话,请问大学里的老师有几位是自己创业过的?请问有几个老师能够教学生如何创业?”

的确,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迫于压力,总是不经考虑就匆忙地给自己的前途选定了一个方向,尽管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样的做法具有盲目性,并没有站在一个比较全面的长远角度来看我们的就业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定位不够明确的话,那么几年以后我们还可能会面临同样的困境:那就是创业失败,如果继续朝着这条路走下去,那么可能付出的更多,但如果这时候再选择去工作,优势已经荡然无存,意味着要放弃现在积累的一些专业知识、行业背景和人际关系,不得不付出极高的“机会成本”。

而且,最主要的是心态上的问题,一旦创业失败后,这些大学生们通常都不会去反思自己,重新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怎么样积累经验再次创业,通常是会怨社会,认为这个社会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当大学生对社会失去信任,对人生失去信心了以后,那么你的未来能够振作起来的机会有多大呢?所以,不要总是拿比尔·盖茨来说事,毕竟,比尔·盖茨只有一个。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清晰的定位呢?比较科学理性的方法就是在毕业之后首先对自身的情况和外界的发展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分析一下自己所遇到的困境,进而初步给自己确定一个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然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慢慢去寻找。

比如,在从自身的角度讲,我们要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对什么职业有兴趣?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自己适合做什么而又擅长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等等。而外界的环境就要考虑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自己面临的一些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等因素。

然后结合以上的因素做一个综合分析,来确定我们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就业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并不是说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就不能去做。毕竟“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后图发展”的就业思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都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不要刚走出校门就想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毕竟我们还欠缺了太多的知识,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那么我们的职业生涯才不会产生迷茫。

4.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困惑:高不成,低不就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内心一种本能的心理取向。很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都会抱着一种很高的期望值,着眼于丰厚的薪水,荣耀的岗位,要么大型企事业单位,要么党政机关公务员。特别是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期望值更高。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起点高,进步快,发展空间大。

但事实呢?往往期望值越高的人,到最后越是找不到好工作,从而形成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高薪职位固然有,但并不是谁都能得到的,而且并不一定让你如愿以偿。因此,很多的名牌毕业生们在“高不成”的情况下,往往“低也不肯就”,导购、促销员、录入员,东奔西跑的销售、业务员等普通的就业岗位,在他们的眼中,这简直是对他们的羞辱。所以,他们宁愿待着,也不愿意去干那些有碍“身份”的工作。

钱小强是北京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已经毕业两年了,在十月份的时候从某石油销售公司辞职,现在一直在找工作。但一直也没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钱小强说,自己刚毕业那会儿,他不顾在京好友的劝阻“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因为凭借着自己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他觉得自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他说“我家乡中学的同学几乎没有回乡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