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位身影瘦弱却无比坚毅的女性,她叫张桂梅。1957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的她,就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执着与韧性。上学时,面对凛冽寒冬,她顶着风雪步行数公里,手脚长满冻疮却从未想过放弃学业,总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努力学习。在昏暗的灯光下,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遇到难题反复钻研,直至夜深人静。正如她后来常说的:“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份从小就深植于心的信念,像一颗坚韧的种子,在岁月中生根发芽,贯穿了她的一生。
后来,张桂梅随姐姐来到云南支边。初到云南,连绵的大山、陌生的方言、简陋的生活设施,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陌生而又充满挑战的。但她没有丝毫退缩,一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每天天还未亮,她便伴着熹微晨光早早来到学校,陪着学生们早读,带领学生们大声诵读课文,那朗朗书声穿透清晨薄雾。夜晚,当学生们都已安然入睡,她还在昏黄的台灯下批改作业、精心备课,仔细标注学生们的问题,思索教学方案。在教学上,她对学生们严格要求,同时又无比关爱。她会耐心地给成绩不好的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讲解难题,从基础概念到复杂题型,不厌其烦;也会在学生生病时,亲自照顾他们,在简陋的宿舍里,为学生们煮上一碗热乎乎的面条,看着学生吃下,眼中满是关切。张桂梅始终觉得:“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给这个坚强的女人出难题。张桂梅的丈夫不幸身患重病,工作繁忙的她在课余时间四处奔波,为丈夫寻医问药,往返于医院和学校之间,身心俱疲。可最终,丈夫还是离开了她。巨大的悲痛如乌云般笼罩着张桂梅,但她没有被打倒,她选择将对丈夫的思念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她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埋进课堂,埋进对学生的教导里,试图在忙碌中抚平内心伤痛。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张桂梅发现了一个让她痛心疾首的现象。在大山里,很多女孩子因为家庭贫困、传统观念等原因,早早辍学回家,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走访学生家庭时,她看到女孩们渴望知识却又无奈的眼神,家中简陋破败,父母因生计发愁,觉得女孩读书无用,不如早早嫁人。看到这些场景,张桂梅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而又艰难的想法——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都能走进校园,接受教育。她暗下决心:“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2002年,张桂梅开始为创办女高四处奔走。她拿着自己写的办学申请,到各个部门去争取支持。可这一路,充满了质疑与拒绝。有人质疑她的能力,说她异想天开;有人认为办校困难重重,觉得她根本不可能办成这件事。但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不顾日晒雨淋,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趟又一趟地跑,鞋子磨破了,脚底磨出了水泡,她也未曾停下。为了筹集资金,她甚至放下尊严,在街头募捐。她站在城市街头,向路人讲述着大山女孩的困境,那些女孩因贫困失学,早早被困在大山,重复着艰辛的生活。希望能得到哪怕一点点的帮助。可很多时候,换来的是冷漠的眼神和无情的拒绝。有人把她当成骗子,满脸警惕;有人对她避之不及,匆匆走过。但张桂梅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坚持,就一定能为女孩们撑起一片天。
终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华坪女高成立了。学校创办之初,条件极其艰苦。教学楼是一栋破旧的建筑,墙壁剥落,露出斑驳水泥,窗户漏风,每逢刮风,呼呼作响。没有足够的教师,张桂梅就一个人当几个人用。她既是校长,要处理学校各项事务,规划学校发展;又是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激情授课,带领学生领略文学魅力;还是生活老师,照顾学生生活起居。每天,她早早地来到学校,陪着学生们跑操,她瘦小的身影跑在队伍前,喊着响亮口号。给学生们上早读课,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唤醒学生的朝气。白天,她要给不同班级的学生上课,一堂课接着一堂课,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喉咙沙哑了,就喝口水润润接着讲。晚上,她还要到学生宿舍查寝,挨个查看学生们是否都安然入睡,为学生掖好被角,轻声叮嘱。张桂梅以身作则,用行动诠释着:“我就是要让她们看到,我们能行,她们也能行。”
学生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张桂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决定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每天放学后,她都会留下那些基础差的学生,给他们单独辅导。她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拼音、汉字、数学公式,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抠,直到学生们完全掌握。从简单的“a、o、e”到复杂的文言文,从1+1到函数运算,她耐心引导。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张桂梅就一次次地找她们谈心。她在校园的树荫下、在办公室里,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些艰难岁月里的坚持,告诉她们只要坚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她的鼓励下,学生们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她常对学生讲:“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
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张桂梅省吃俭用。她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一件衬衫穿了多年,领口袖口都磨得发白。生活极其简朴,一日三餐简单清淡。她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学校的建设上。她四处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打电话、写邮件,详细介绍学校情况和学生需求。为学校捐赠图书、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在她的努力下,学校的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崭新的图书摆满书架,新的文具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宿舍有了温暖的棉被。
在教学过程中,张桂梅始终坚持严格要求学生。她认为只有严格要求,学生们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每天,学生们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五点半,学生们就要起床跑操,在清冷的空气中,整齐的脚步声回荡校园,然后开始早读。白天,是一节又一节的课程,老师们在讲台上认真授课,学生们专注听讲。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教室里安静无声,只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在课堂上,张桂梅不允许学生们有丝毫的懈怠。如果有学生上课走神,她会立刻严厉地批评,目光如炬,让学生瞬间警醒。但学生们都知道,张老师的严厉背后,是对他们深深的爱。张桂梅说:“严要求,就是对她们最大的关爱。”
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的一些变故,成绩一落千丈,甚至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张桂梅得知后,第一时间来到学生家里。她看到学生家里的情况,破旧的房屋,凌乱的陈设,家人满脸愁容。心中十分难过。但她没有放弃这个学生,她坐在学生身边,拉着学生的手,耐心地开导她。她从自己的挫折讲起,告诉学生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走出困境。为了帮助这个学生,张桂梅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她更多的辅导,利用课余时间为她查漏补缺;还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给学生送去衣服、食物,经常和她谈心,鼓励她重新振作起来。在张桂梅的努力下,这个学生终于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成绩也逐渐提高。张桂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说过的:“只要还有一名学生,我就绝不放弃。”
十二年来,张桂梅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学校和学生。她的手上贴满了止痛膏,因为长期的劳累,她患上了多种疾病,双手关节变形,疼痛难忍。但她依然每天坚持早早地来到学校,陪伴着学生们。她的脚步匆匆,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关心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清晨,她在操场看着学生跑操;课间,她在教室询问学生学习情况;夜晚,她在办公室为学生批改作业。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华坪女高毕业,她们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开启了全新的人生。这些学生中,有的成为了医生,身着白大褂救死扶伤;有的成为了教师,传承知识育人不倦;有的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不同岗位发光发热。她们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大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张桂梅十二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她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愚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为大山里的女孩们开凿出一条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在她的努力下,无数女孩的命运被改写,她们从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张桂梅,依然坚守在那片大山深处,继续为更多女孩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