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讲理的叔父

王延睿刚开始看《大学》,就听得外面传来吵闹声,还有母亲的叫骂声。

两兄弟对视一眼。

“好像是二叔。”

“二叔?他来干什么?”

王延睿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二叔的信息。

当年,翁翁从衙门里退休后,二叔王立也想进衙门当押司。

奈何翁翁本着长子继承的理念,还是把押司给了大郎王敬。

但是也弥补了一番老二王立。

押司本身俸禄极低,一年不过十几贯,县里也弥补了押司,允许押司一家每年四十亩地免税。

所以老太公就把免税田亩给了老二。

但王立两口子,不认为自己沾光了,毕竟押司可以传下去,可免税田亩也就一代人的事,等王延睿当了押司,肯定不会把免税田亩给王立。

王家老太公过世后,两兄弟便析产。

析产,就是分家。

估计王立得到王敬被下狱的消息,进城来打探消息。

当家男人不在家,王延睿就得挺起脊梁撑起来。

“侄儿见过叔父。”

本来正和母亲斗眼的王立,又喊了起来,“大郎,你来了,你给评评理。”

“叔父有何冤屈?尽管告诉侄儿。”

“昨日晌午,里正去我家说,让我们交去年的秋粮税,我才知道大哥被下狱了。”

王延睿说道:“确实,家父被知县下了狱。”

“也就是说,押司免税的四十亩没了?”

王立不关心大哥是不是被下狱,他只关心免税的田亩。

“确实。”

“我不同意!”,王立大声喊道:“当初说好了,押司给大哥,免税田亩给我,既然官府把免税田亩收回去了,我只能朝你们要。”

李氏一听,再次发扬华夏优良传统美德,跳着脚的骂了起来,“王立,你这个遭天杀的,你大哥被下狱,你竟然落井下石来要钱粮,你还有没有良心?”

“俺不管,反正你们得赔,要不,我去县衙告你们。”,王立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王立,老娘跟你拼了。”

王立知道自己嫂嫂是啥样的人,见状赶紧躲开,“李氏,休要胡搅蛮缠,今天你们是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

“叔父,能不能听侄儿一言?”

这几天,王延睿已经成了家里的主心骨,李氏闻言,也不闹了。

“你小孩子一个,懂什么?”

“叔父,免税田亩是怎么来的?你可知道?”

“当然,是你翁翁传下来的。”

“叔父错了。”,王延睿丝毫不生气,依然不慌不忙的说道:“翁翁传下来的是押司,免税田亩是押司的俸禄。”

“那又怎么样?你翁翁说了,免税田亩归我。”

“可如今,朝廷收回了免税田亩,奈何?”

王立双手一摊,无辜的说道:“和我有什么关系?”

“也是,和你没关系,既如此,叔父请回吧。”

“你们得把秋税钱补给我。”

“秋税钱?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大郎,你这话说的不对,你父亲被下狱,才丢了差事,怎么和你们没关系了?”

“我父亲的差事和你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了,我没了免税田啊。”

“你没了,又不是我没了,和我有什么关系?”

叔侄两个开始胡搅蛮缠起来。

“王延睿,和我耍无赖是吧?”,王立怒目圆睁,不愤的瞪着王延睿,“如果当初你翁翁把押司之位传给我,我保证丢不了。”

李氏忽然冷笑道:“那你去找你爹爹说去吧。“

“你,你,你不孝。”

“你不讲理。”

叔嫂又吵了起来。

两个人都不讲理,都不肯服输。

王延睿被吵得头疼。

但他没办法偏袒母亲,因为这个年代,冲撞长辈的罪名很严重。

就在王延睿无计可施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

王延睿的脑海里翻出来者的信息,“舅父李兴俭。”

“舅父。”,妹妹高兴的喊了一声。

李兴俭没搭理几个孩子,而是目光不善的盯着王立。

“王立,你就这么欺负我妹妹?”

王立脑袋一缩,讪讪的说道:“我们王家的事,和你们李家有啥关系?”

李兴俭嗯了一声,吓了王立一哆嗦。

这个舅父是个狠人。

两兄妹自小父母双亡,李兴俭靠卖艺把妹妹养大,并在郓城县安了家,成了附近一方豪强。

当然,李兴俭的成功,也和王家脱不开关系。

侠以武犯禁,如果没有衙门里的人罩着,李兴俭早就被人围剿一百遍了。

“你说你也是,家里出了事,为何不派人传信于我?如果不是听晁员外说,我还不知道呢。”

李氏终于有了主心骨,眼泪哗一下就下来了。

“妹子已经六神无主了,哪能想得到哇,呜呜……”

李兴俭问道:“大郎,你父亲如何了?”

“外甥见过舅父,我爹爹应该在这一两日就能出狱。”

“嗯?”,李兴俭和王立同时发出了疑问。

“王大郎,你果然料事如神。”,门口传来一阵喧哗。

众人一回头,看到晁晋、朱俊彦和吴留簇拥着王敬站在门口。

这三人,都是郓城县内数一数二的豪强,而且都是以武术起家,至于起家的过程,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但现在,他们都是良民。

“相公……”,李氏哭的更凶了。

妹妹先是脸上一喜,随后晴转多云,她已经意识到好日子到头了,“爹爹。”

王敬摸了摸闺女的脑袋,“都进来说话吧,下雨呢。”

王立进也不是,不进也不是,尴尬的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晁晋笑道:“大官人,你先歇息歇息,我等就不打扰了,等过几日,我等再给大官人压惊。”

晁晋用了“大官人”三个字,而不是王押司。

“敬谢几位哥哥,今日实在抽不开身,改日再登门拜谢。”

“哈哈,无妨无妨。”

王敬连正眼都没瞧过弟弟一眼。

李兴俭冷哼一声,一甩袖子,跟着王敬进了堂屋。

王立犹豫了一下,不敢进门,只能恨恨的跺跺脚,离开王家。

王延睿见父亲回来,总算放下了心。

还是去读书吧,不知道今年举行不举行科举考试。

如今的科举制度,并没有规定多少年一考。

太祖时期,一年一考,每次录取几十人,少的时候录取十几人。

太宗时期,不定期考,有时候连年考,有时候三年一考。

真宗时,科举考试的频次更低了,最少两年,多的时候三四年才组织一次。

好像一直到仁宗中期,才规定了三年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