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往扬州

这时,一名面容温婉,身穿藏蓝色长衫,年纪约摸四十出头的妇人推门而入,打断了贾璟的思绪。

此妇人是他生母的陪嫁丫鬟——顾氏。

顾氏是个不折不扣的忠仆。

十五年前,她主动向贾赦提出要跟随贾璟来到金陵。

时至今日,一直是她在照料着贾璟的饮食起居。

“哥儿,马车已经在门外候着了,是时候启程了。”

贾璟转身看了顾氏一眼,见她神情有些憔悴,忍不住开口宽慰道:“有道是人死不能复生,顾婶不必过于伤感。”

顾氏点点头,仰天长叹一口气。

“想当初我们刚来金陵,时常遭受贾氏族人的欺凌,好在有贾夫人暗中帮衬。”

“天仙一样的人儿,竟三十来岁就香消玉殒,真真是红颜薄命。”

顾氏说话间满是惋惜,眼眶也不由得开始泛红。

她口中贾夫人正是林如海的正妻,先荣国公贾代善唯一的嫡女,贾敏。

与贾母不同,贾敏为人心善大度,根本不信张道士所谓的不祥之言。

这些年她和林如海都待贾璟这个侄儿不薄,时不时派人送些银钱和书籍过来。

自打昨日收到林如海来信,顾氏就一直倍感痛心,彻夜难安。

贾璟也有些惊讶,属实没想到自己穿越还没两日就碰上了贾敏离世。

“林家子嗣单薄,贾夫人膝下唯有一女,算算年头,现在只有不到六岁。”

“去年我去扬州时有幸见过一面,那模样气度和贾夫人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可惜小小年纪就没了娘,也是可怜。”

“林大人领着江南盐政,想来定是繁忙不已,也不知能不能照顾好她,若不幸遇到个刻薄刁钻的继母……”

贾璟闻言,沉了沉眸,并未言语。

他只觉得顾氏的担心属实有些多余。

最晚不过今年秋天,林黛玉便会被贾母接去神京城。

与其担心林如海能不能照顾好黛玉,倒不如担心一下黛玉进贾府后该如何保全自身。

前世每每看到黛玉在贾府中孤独与不安的处境,贾璟都倍感痛心。

“罢了罢了,人各有命。”

“璟哥儿,你赶快出发,好好去送你姑母一程。”

顾氏看了一眼外头的天色,抬手擦去眼角弥漫的泪花。

“顾婶保重,待姑母下葬后,我便回来。”

贾璟说罢,拿起包裹,在顾氏的陪同下走到门外。

正当他准备进入马车时,只见顾氏眸光踌躇,似乎有些欲言又止。

“顾婶莫非还有什么嘱咐?”贾璟问。

顾氏犹豫片刻,开口道:“哥儿此去扬州,若碰上贾家族人,切记不要与他们起冲突……”

“顾婶放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贾璟淡然一笑,随即吩咐车夫挥鞭出发。

顾氏站在屋外,直到马车彻底消失在眼前,方才回到屋内。

金陵距离扬州不过百里,只需两日左右便可到达。

深幽平坦的官道上,贾璟端坐在马车里,眉心紧锁,脑袋思绪万千。

他现在的身份若放在荣国府里,别说贾环了,只怕连个岁数大的奴才都不如。

想要改变将来被流放的命运,首先就是干出一番事业,超越荣宁二府,乃至四王八公。

在这个时代,想要干出事业,摆在眼前的无非只有科举和参军两条道路。

他现在还是一介白身,从秀才到状元,一路高中,至少需要四年。

就算有幸能够金榜题名,最高也只是个翰林院的六品小官。

哪怕外放后在地方做出功绩,没个三年以上的时间想要再回到京城做官根本不可能。

贾璟清楚的记得,从黛玉进贾府,到贾府抄家流放,前后共只有十年的时间。

而且,如今的贾家应该已经成为景顺帝的眼中钉了!

数年前,太上皇身体抱恙,无力处理政务,加之天降荧惑守心异象。

在钦天监与文武百官的合力上奏下,太上皇开始考虑起了禅让一事。

太上皇膝下共有三位皇子。

其中,五皇子年纪尚小且无心皇位。

太子自幼聪慧识大体,十分得太上皇的喜爱,可惜成年后,沉溺美色且挥霍无度,渐渐失去民心。

而三皇子文武双全,才华横溢,一番运筹帷幄之下,在朝中支持者越来越多。

太子眼瞧着三皇子逐渐占了上风,一时心急的他联合几位亲信大臣,策划了一场对三皇子的刺杀计划。

东窗事发后,太子又发动宫变打算逼着太上皇退位。

太上皇怒火交加,当即决定废太子之位,加赐三尺白绫。

此事后,三皇子顺理其章继承皇位,成为当今景顺帝!

景顺帝为彰显其大度贤德,登基大典结束后,便下旨加封废太子为义忠亲王,封五皇子为忠顺王。

对于帮义忠亲王实施刺杀谋反大臣们,只动了几个根基尚浅的来杀鸡儆猴。

贾家与义忠亲王关系匪浅,虽未明着参与此事,可到底还是受了些许牵连。

进士出身的贾敬,在景顺帝登基后没多久,就跑到城外玄真观修炼烧丹,连爵位也不要了,直接传给贾珍,不再过问府上一切事务。

贾政酷爱读书,不顾贾代善的阻拦,一心想要科考入仕。

贾代善担心他连累家族,临死前撑着一口气向景顺帝写了一封奏本,替贾政求到了一个六品主事的官职。

此举看似景顺帝不计前嫌,皇恩浩荡,实则彻底断了贾政晋升之路。

文官最看重清誉,一个没有参加过科考,只靠着祖宗余荫获得官职的公侯子弟,在文官集团中是十分令人鄙夷的存在。

紧接着,大周朝又发生了一件让天下人难以置信的事。

景顺帝登基不过三年,退居大明宫休养的太上皇竟如有神助般康复如初。

身体康复后,年近七十的太上皇不甘心只能在宫内颐养天年。

他屡次召见臣子,插手朝政,对皇权也愈发渴望起来。

四王八公与四大家族都曾是义忠亲王的拥趸,深知不可能获得景顺帝重用的他们果断选择了太上皇。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太上皇的主动拉拢。

如今,太上皇一党与景顺帝一党在朝堂上争斗不断,势同水火。

一番权衡一下来,贾璟坚定的认为摆在他眼前的只有参军这一条路。

武将升任不看资历,只看军功。

大周不仅面临着鞑靼,匈奴等异族的侵扰。

太祖皇帝更有言:收复燕云十六州者,封异姓王!

凭借着绝对的军功,再和贾家那群人划清界限,应该能在大周过上荣华富贵,美人环绕的美好生活。

若景顺帝执意要对他动手,贾璟也不介意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