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粮食的丰收,秋天也渐渐快到了尾声,最近开始下了好几天的秋雨,幸好大家都把粮食收割的差不多了。
虽然连绵的秋雨对庄稼不友好,但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山里的菌子疯长。
这天清晨,李小小带着弟弟上山采菌。雨后的山林雾气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
“姐,这儿有好多!“李江泰突然喊道。
李小小跑过去一看,只见一棵倒木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金黄色的菌子,伞盖肥厚,散发着淡淡的杏仁香气。
“鸡油菌!“她惊喜地叫道,“这可是好东西!“
姐弟俩忙活了一上午,背篓里装满了各种菌类:伞盖橙红的牛肝菌、形如老人头的灰褐色菌子、洁白如玉的竹荪,还有几朵珍贵的野鸡枞。
回家的路上,李小小一直在琢磨怎么处理这些山珍。突然,她想起了前世去云南旅游时见过的菌油。
“有了!“她猛地一拍大腿,吓得李江泰一个趔趄。
“姐,你干啥一惊一乍的?“
“嘿嘿,姐想到个绝妙的主意。“李小小神秘地眨眨眼,“保准让这些菌子身价翻十倍!“
回到家,她立刻行动起来。先是用新编的竹筛将菌子按种类分开,然后取来清冽的山泉水反复漂洗。
“小小,你这是要做啥?“宋嫂子好奇地问。
“熬菌油。“李小小边忙活边解释,“把菌子的鲜味锁在油里,能吃一整年。“
她将洗净的菌子切成均匀的薄片,这个步骤很有讲究——太厚不入味,太薄容易炸焦。牛肝菌要斜切,鸡油菌要顺纹切,每种菌子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灶房里,李小小指挥着全家分工合作:李老实负责烧火,要文火慢熬;宋嫂子掌控油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李大牛帮着翻动菌片;连李二牛都被安排去剥蒜捣姜。
菜籽油在铁锅里渐渐升温,李小小放入几片姜蒜试油温。当蒜片微微泛黄时,她将第一批菌片倒入锅中。
“滋啦——“菌片与热油接触的瞬间,一股难以形容的香气爆发出来。那是一种混合了泥土芬芳、林木清香和独特鲜味的复杂气息,瞬间充满了整个灶房。
“天爷!“宋嫂子惊呼,“这也太香了!“
李小小专注地翻动着菌片,解释道:“火候最关键,要炸到水分收干,但不能焦。“
随着不同菌类依次下锅,香气也在不断变化。牛肝菌带来浓郁的肉香,鸡油菌散发出坚果般的芬芳,竹荪则贡献了清爽的山野气息。
最后,李小小撒入一把现摘的野山椒和几粒花椒,香气顿时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好了!“她将熬好的菌油舀进预先准备好的陶罐里,“等凉透了就能吃了。“
当天晚饭,一勺菌油让普通的青菜面变成了人间美味。全家人吃得头都不抬,李二牛更是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小小,“李老实放下碗,郑重其事地说,“这玩意儿,能卖钱。“
李小小也是早有此意。第二天,李小小就带着十罐精心熬制的菌油来到镇上,此时正值早市最热闹的时候。
“菌油!鲜香无比的菌油!拌面下饭,一勺就够!“李江泰扯着嗓子吆喝,小脸涨得通红。
路过的行人纷纷侧目,但大多只是好奇地瞥一眼就走开了。一个挎着菜篮的大婶停下脚步,狐疑地打量着陶罐里黑褐色的油液:“丫头,这啥东西?咋闻着怪香的?“
“婶子,这是用山里的牛肝菌、鸡油菌熬的油,鲜着呢!“李小小笑眯眯地掀开一罐,用竹签挑了一点抹在带来的粗面饼上,“您尝尝?“
大婶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眼睛倏地瞪大:“哎哟!这、这比肉还香!“
这一嗓子引来了更多人围观。李小小趁机又切了几块面饼,让众人试吃。很快,摊子前就排起了长队。
“给我来一罐!“
“我要两罐!带回去给我家那口子尝尝!“
十罐菌油转眼卖掉了八罐,剩下两罐,李小小特意留着没卖。
“姐,为啥不都卖了?“李江泰小声问。
“这两罐,咱们得送到酒楼去。“李小小神秘一笑,“酒楼用量大,要是他们肯要,以后咱们的菌油就不愁销路了。“
####
醉仙楼是镇上最大的酒楼,三层木楼气派非凡,门口挂着红灯笼,跑堂的伙计穿着整齐的蓝布褂子,迎来送往好不热闹。
李小小整了整衣襟,拉着弟弟迈进了门槛。
“两位小客官,吃点什么?“一个跑堂的迎上来,见是两个半大孩子,语气顿时冷淡了几分。
“我们不是来吃饭的。“李小小不卑不亢,“我想见见你们掌柜的,有好东西推荐。“
跑堂的上下打量她几眼,嗤笑一声:“我们醉仙楼什么山珍海味没有?你一个小丫头能有什么好东西?“
李小小也不恼,只是慢悠悠地掀开罐子,一股浓郁的菌香瞬间飘了出来。
跑堂的鼻子抽了抽,眼神变了:“这……“
“劳烦通报一声。“李小小盖上罐子,笑意盈盈,“就说,李家村的'山珍菌油',能让醉仙楼的菜再上一个档次。“
跑堂的犹豫了一下,终究抵不住好奇,转身去了后堂。不多时,一个穿着绸缎褂子、留着两撇小胡子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
“就是你有菌油?“掌柜的眯着眼问。
李小小点头,再次打开罐子:“这是鸡枞油、干巴菌油,掌柜的可以试试。“
掌柜的接过竹签,蘸了一点菌油尝了尝,眉头先是皱起,随后渐渐舒展,最后猛地一拍大腿:“妙啊!这鲜味……“
他眼珠一转,故作镇定地问:“你这菌油,怎么卖?“
“二十文一罐。“李小小早有准备,“若是酒楼长期要,可以十八文。“
掌柜的沉吟片刻,突然摇头:“太贵了。谁知道你这东西安不安全?万一客人吃了闹肚子,我们醉仙楼的名声可就毁了。“
李小小早料到他会这么说,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掌柜的,这是县里郎中的签字,证明我这菌油用的全是无毒山菌,熬制过程干净卫生。“
(这张“质量保证书“是她特意花了五文钱找村里的老郎中写的,虽然没什么实际效力,但唬人足够。)
掌柜的接过纸看了看,神色松动,但仍不放心:“这样吧,你先留两罐,我让厨子试试。若客人反响好,我再找你订货。“
李小小知道这是酒楼惯用的推托之词,但她也不急,爽快地点头:“成!不过掌柜的,这两罐算是试用的,我不收钱。但若客人喜欢,下次可就得按市价买了。“
“另外,我再送您几张食谱,”李小小继续说“保管您的生意更上一层楼”。
掌柜的没想到她这么大方,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小丫头倒是会做生意!行,若真如你所说,以后你们村的菌油,我们醉仙楼包了!”
说完这话,掌柜的也不犹豫,摆出笔墨,让李小小把菜单写下来。李小小用炭笔写了三张菜单:菌油拌面、菌油蒸鲥鱼、菌油扒时蔬。
###
李小小走后,醉仙楼的掌柜立刻叫来了大厨。
“老赵,你看看这玩意儿。“他把菌油罐子和食谱往灶台上一放,“刚才那小丫头说这油是山菌熬的,你试试看能不能把这三道菜做出来。“
赵大厨是醉仙楼的掌勺,做了三十年的菜,什么调味料没见过?他狐疑地打开罐子闻了闻,眉头一挑:“哟,这香气……“
他舀了一小勺,点在舌尖尝了尝,眼睛顿时亮了:“鲜!比虾酱还鲜!”接着就按照李小小给的食谱,尝试着做着三道菜。
第一张食谱是菌油拌面
食材需要头茬冬小麦面粉(麸皮保留三成) 、野鸡蛋两颗、山泉水若干、菌油以及炸菌丝碎,最后点缀黑芝麻就可以了。
赵大厨按照食谱上写的步骤:
1.和面水温度:手指插入水中,默数到七不觉得烫为准(约45℃)
2.揉面手法:掌心发力,推出去时轻,拉回来时重,模仿山溪流水节奏
3.醒面时辰:放在竹筛上,盖湿布置于灶台旁,让面团听着锅铲声“睡觉“
随后把面团拉成细丝,那面条在阳光下竟透出了淡淡的金色,像极了传说中的“金丝面“。
更绝的是下锅时,面条入水后竟立刻卷曲成螺旋状,完美挂住菌油。
赵大厨把面盛出来一碗,递给掌柜的,也不等掌柜试吃,就赶快给自己也盛了一碗,筷子夹起一簇面条,热腾腾的面条闪着淡淡的光芒,菌子的香气随着面条的热气向外散发着,这也太香了。
赵大厨和掌柜的再也忍不住了,赶快吃了一口面条,菌子的清新味道搭配着小麦粉的香甜,天啊,这也太好吃了。
赵大厨觉得这一碗面条,自己没吃几口就没有了,吃完面条,嘴里还回味无穷,更想吃了。
掌柜试完面,就立刻催催赵大厨赶快试做另外两道食谱。
###
赵大厨试做的第二道菜就是菌油蒸鲥鱼
食材:
-清水江母鲥鱼(三斤二两,需活鱼现杀)
-菌油
-雪耳菇三朵
-梅子酒
需要在鱼的鱼鳃下三寸入刀,将鱼倒吊在流动溪水中放血一炷香,然后将鱼身斜切几刀,方便入味。然后在蒸笼底层加水,中层放涂抹好菌油的鱼松针菌油饼,最上层架上雪耳菇。等鱼蒸熟后,雪耳菇也熟了,再将雪耳菇摆盘至鱼的周围,最后的最后,淋上一圈梅子酒,这道菜就做完了。
鱼出锅的时候,厨房里都飘着菌菇和鱼混合的鲜香之气,赵大厨和掌柜的已经迫不及待的夹了一筷子鱼,鱼肉肥美,鲜甜之余又带着菌菇的香气,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没两筷子,一整条鱼就被赵大厨和掌柜吃完了,俩人意犹未尽。
掌柜的放下筷子,舒了口气,对赵大厨说“真是太鲜了,赶快再试试最后一道菜”。赵大厨点点头,开始做最后一道菜:菌油扒时蔬。
这道菜要先用刀子在菜梗划出花刀,然后将菜叶先入加入菌油的滚汤三息,立刻转入冷汤,如此反复三次最后,出锅摆盘。
翠绿的青菜,周身油绿,一菜入口,脆嫩中又带着深层次的鲜味,赵大厨差点把舌头吞掉,掌柜的见状,立刻拍板:“今晚的招牌菜,就做这三样菜了!“
###
当晚,醉仙楼照常客满。跑堂的端着盘子穿梭于各桌之间,谁也没注意到,今晚的菜里多了一味神秘的调料。
“咦?今天的拌面怎么格外鲜?“一位常客夹了一筷子面条,惊讶地问跑堂的。
跑堂的早就得了掌柜的吩咐,立刻笑着回答:“客官好舌头!这是我们醉仙楼新得的秘制调料,叫'山珍菌油',只此一家!“
另一边,一桌商人正对着一条清蒸鲥鱼赞不绝口:“这鱼肉鲜嫩,汤汁浓郁,比上次吃的强多了!“
跑堂的又凑过去,神秘兮兮地说:“几位爷,这是加了本店特供的菌油,别处可吃不到!“
消息很快传开,不少客人吃完后还特意询问菌油能不能单买。掌柜的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但面上仍故作高深:“这菌油难得,目前只供本店使用,不外售。“
这一招“饥饿营销“效果奇佳,第二天,醉仙楼的门槛差点被踏破,不少食客专程来尝“加了神秘菌油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