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妙玉·金玉终陷淖泥中(3)玉簪记

  • 红楼密码
  • 洪思
  • 1484字
  • 2025-03-29 09:06:39

虽然我们已经能够肯定妙玉就是影射潞王朱常淓,但是妙玉的出身和朱常淓完全不搭界,书中是这样介绍的:

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

其实妙玉这段经历完全照搬自南宋才女陈妙常。

陈妙常的故事见于明代赵世杰的《古今女史》,后来演绎出非常多不同版本的小说、戏剧。

陈妙常是戏剧《玉簪记》的主角,《玉簪记》在“元宵夜宴”一回时简单提及过——这应该是作者专门留下的解谜线索。《玉簪记》这部戏剧流传甚广,如果看过电影《霸王别姬》就会有印象,程蝶衣唱《思凡》中的“奴本是女娇娥”,便是陈妙常的戏词。

陈妙常是一个出家的道姑,婀娜多姿,秀艳照人。她诗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这都与妙玉如出一辙。她出家的原因有两个版本,一是因为战乱避祸出家,另一个版本就与妙玉的经历雷同:

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

陈妙常的早期形象是一个道姑,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尼姑,这一点在《红楼梦》的“演绎”中也有体现,书中说妙玉的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先天神数是道家法门,这也点出了妙玉似佛似道的特点。

可见妙玉的形象就是取自《玉簪记》的陈妙常,甚至“妙”“玉”二字就本身就暗示了“玉簪记”和“陈妙常”。

《红楼梦》为什么要把陈妙常和朱常淓两个形象融合在一起,拼凑成妙玉这个形象呢?我想有两个原因:

一是《玉簪记》的故事背景是金军南下,陈妙常为躲避靖康之难逃到金陵,作者就是借这个背景隐喻清军南下的时代背景。

二是陈妙常的形象本来就有似佛似道、非僧非俗的特点,加之她又是琴棋书画皆通,和朱常淓很象。

更重要的是,陈妙常在诸多衍生作品中,无不以精通音律、善于抚琴的形象出现。笔记《古今女史》记载“尤善工音律”,小说《张于湖传》中,张于湖因闻琴音而得识陈妙常,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和《玉簪记》中,琴音又是陈妙常和潘必正互诉衷情的媒介,《红楼梦》提及《玉簪记》时,也刻意提及《琴挑》一折。

可见陈妙常这个形象始终与古琴联系在一起。

朱常淓精通琴棋书画各种技艺,但独以音律和制琴而闻名天下,著有《古音正宗》,精于制琴,所制之琴称“潞琴”,为古琴中的珍品。《红楼梦》没有给妙玉安排表现琴艺的情节,大概就是把朱常淓擅琴的特点隐入陈妙常这个形象中了。

《红楼梦》诸多解读中,大多认为《红楼梦》中提及的戏目是为了预示人物后来的命运。但从妙玉这个形象看,很可能这个逻辑颠倒了。

不是用戏剧预示人物命运,而是《红楼梦》中很多人物形象就是从某个知名戏剧形象化裁而来,除了妙玉化裁自《玉簪记》的陈妙常外,后面的讨论中,我们会看到秦可卿是化裁于《长生殿》的杨贵妃,宝玉化裁于《西楼记》的于叔夜等等。

《红楼梦》中人物未来命运走向不过是原剧目的重新演绎,但《红楼梦》作者会把《玉簪记》这样的喜剧结局,演绎为一个大悲剧。

癸酉本《红楼梦》不论真伪,但作为一部续书应该是把握住了《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思路。癸酉本中妙玉从贾府逃出后的故事就与《玉簪记》如出一辙:妙玉来到常熟一尼姑庵,多有风流公子前来结识,妙玉独看中陈也俊,互生情愫。到此都与《玉簪记》剧情相仿。

但《玉簪记》接下来的情节是主持老尼打断了二人欢好,要才子取得功名方可娶陈妙常,最后自然是才子科举得中、娶得美人归,皆大欢喜。

癸酉本则是陈也俊准备了八抬大轿来接妙玉时,妙玉惧怕这段姻缘而逃离尼姑庵,最后落入淫僧之手,应了“金玉终陷淖泥中”的谶语。

值得一提的是,“癸酉本”《红楼梦》中妙玉的父亲被称作“常公”,妙玉姓常,大概癸酉本作者真的看到了妙玉这个形象来自陈妙常,参得了个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