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破局之路,易货罗马尼亚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绘梨衣的猫
- 2654字
- 2025-04-06 22:15:17
06车间的喧嚣与欢腾渐渐平息。
工人们在短暂的兴奋过后,又投入到了各自紧张的工作中。
那台起死回生的6H82立式铣床旁,围观的人群已经散去。
只有几个负责操作和维护的老班组还在仔细地擦拭着机床。
他们在不时低声交流着什么,眼神中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也夹杂着对未来的隐忧。
姜晨站在原地,目送着王厂长在几位技术科的同志陪同下离开。
他没有立刻回到自己那间简陋的办公室,而是围绕着这台刚刚经历“大手术”的铣床,缓缓踱步。
他的目光扫过机床主体上斑驳的漆面、导轨上难以彻底清除的磨损痕迹。
以及那些即使经过精心调整,依然存在着微小旷量的结合部。
“剩余寿命800-1200个工时”
“升级潜力评估:极低”
这两段内容如同背景音般在他脑海中回响。
应急修复带来的短暂喜悦,迅速被更深层次的忧虑所取代。
王厂长最后那番话,将千斤重担实实在在地压在了他的肩头——不仅仅是完成1000支改良步枪的零件加工任务,更要为整个车间落后的生产能力找到一条出路。
依靠现有设备硬撑,结果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频繁的故障、不稳定的精度、大量的废品、工期的延误,甚至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改良步枪对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更高。
远高于厂里以往承担的常规生产任务。
用这些“老将”,去啃这块硬骨头,无异于让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兵去冲锋陷阵,勇气可嘉,但结果堪忧。
必须找到新的。
或者至少是状态更好、精度更高的设备。
实在不行,他奶奶的。
能提升一下寿命也好啊。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在他脑海中牢牢扎根。
国内?
姜晨首先排除了这个选项。
他很清楚,目前国内的工业基础,虽然在快速发展,但在高精度工作母机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即使有,优质的新设备也必然优先保障国家级的重点项目和核心军工单位。
轮到龙阳机械厂这样级别的单位,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且,时间也等不起。
西方国家?
更不可能。
眼下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除了法兰西,哪个不对龙国实行着严格的技术封锁。
想要从他们那里引进先进的工业母机,无异于天方夜谭。
更何况厂里也根本拿不出所需的外汇。
那么,目光只能投向东方阵营。
老大哥?
他们确实拥有强大的重工业和机床制造业。
但这十几年来,两国关系近年来趋于复杂,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即便是引进,恐怕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
而且,他们是否愿意提供真正先进、高精度的设备,也是一个未知数。
姜晨的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铣床冰冷的金属外壳。
他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检索着脑海中关于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状况的信息——这既有他前世的记忆碎片。
也有这段时间通过阅读厂里有限资料和与【星际军工系统】隐晦“交流”得来的认知。
突然,一个国家的名字跳入了他的脑海——罗马尼亚。
相比于苏联的庞大和强硬,以及东德的精密但可能同样难以接触,罗马尼亚在东方阵营中,似乎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存在。
他们在某些领域,比如石油化工和一定的机械制造方面,有着不错的基础。
并且在外交和经济政策上,似乎比其他一些国家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更重要的是,姜晨隐约记得,罗马尼亚在特定时期,通过一些渠道,也曾引进过西方国家的某些技术和设备进行仿制或改进。
其生产的部分机床,在精度和可靠性上,或许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并且,他们对于“易货贸易”的需求可能也更迫切。
易货贸易!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姜晨思绪的迷雾。
是的,这或许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国家缺乏外汇,但拥有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
用我们富余的、罗马尼亚可能需要的物资,去换取他们能够提供的、我们急需的工业设备。
这个想法让姜晨的心跳微微加速。
他开始快速构思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龙国现在需要什么?
高精度的卧式车床、万能铣床、平面磨床,可能还需要坐标镗床。
数量不需要太多,但精度一定要有保证,至少要比车间里这些服役了几十年的“老古董”强得多。
我们能提供什么?
布匹、成衣、鞋袜、罐头食品、暖水瓶、搪瓷制品、甚至可能是自行车、缝纫机……
这些国内产量相对较大,技术含量不高,但对于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尚不算高的罗马尼亚来说,或许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风险呢?
当然有。
首先,信息不对称。
姜晨不完全清楚罗马尼亚方面机床的具体型号、性能、数量以及他们的真实需求。
其次,谈判难度。
易货贸易的价值换算是个复杂的问题,双方必然会讨价还价,过程可能漫长而曲折。
再次,运输物流。
跨越遥远距离的货物交换,运输成本和时间都是巨大的考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获得上级批准。
这种涉及跨国易货贸易,尤其是为了军工生产而进行的设备引进,绝非一个工厂甚至一个地方工业局能够决定的。
必须上报到足够高的层级,很可能需要军区乃至更高层面的协调和批准。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似乎是目前唯一能看到曙光的路径。
与其坐等设备彻底报废,任务无法完成,不如放手一搏。
打定主意,姜晨不再犹豫。
他转身快步走向厂部办公楼。
……
王厂长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送走了技术科的人,王厂长并没有休息,而是摊开一张车间设备登记表,眉头紧锁地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尤其是那些标注着“待修”、“精度下降”、“超过设计寿命”的条目。
刚才在车间的激动过后,冷静下来的他,同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姜晨的提醒,句句都戳在他的心窝子上。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进来。”王厂长抬起头,看到是姜晨,有些意外,但还是招了招手,“小姜,坐。正好我也有事想跟你再合计合计。”
姜晨依言坐下,开门见山:“厂长,关于设备的问题,我刚才仔细想了想,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跟您汇报一下。”
“哦?”王厂长掐灭了手中的烟头,身体微微前倾,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你说说看。你小子刚才露的那一手,让我对你的‘想法’可是很期待啊。”
姜晨定了定神,将自己刚才的思考过程,条理清晰地向王厂长进行了阐述。
从分析现有设备的困境,到评估国内、西方、苏联等各个潜在设备来源的可能性,再到最终聚焦于罗马尼亚。
以及提出以“易货贸易”方式引进所需机床的核心方案。
他尽量使用平实、直接的语言,避免了过于专业的技术术语,重点强调了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潜在的风险。
随着姜晨的讲述,王厂长的表情也从最初的倾听,逐渐变得严肃,再到若有所思,手指不自觉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当姜晨说完,并提出需要引进的机床种类(精密车床、铣床、磨床等)和可以用于交换的物资清单(轻工、纺织、食品等)时,王厂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办公室里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车间噪音和王厂长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罗马尼亚……易货贸易……”
王厂长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眼神复杂。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那副并不算精细的世界地图前,目光在欧亚大陆上来回逡巡,最终落在了罗马尼亚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