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以小县大城破解县域发展难题
顾益康
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
小县大城战略是针对我国部分县域面积小、人口分散、经济基础薄弱等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城镇化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人口、产业向县城及周边重点镇集聚,打造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小县大城的核心逻辑不仅在于空间重构,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县域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多维跃升。
从东南山城到西南腹地,小县大城战略的实践成效已清晰可见。
首先是以人口集聚撬动城镇活力。以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为例,该县通过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引导高山、边远山区农民下山转移,推动人口向县城集聚。该县已有超过58%的农民下山转移,80%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城镇化率高达7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集聚不仅释放了人力资源红利,更催生了消费升级与服务业繁荣,使县城从“空心化”转向“强磁场”。
其次是以特色产业驱动经济转型。在小县大城战略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如浙江省安吉县依托竹产业优势,打造竹制品加工、竹文化旅游等产业链,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如福建省德化县以小县大城战略为支点,推动陶瓷产业与文旅融合,从闭塞山区蜕变为“世界瓷都”。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韧性,彰显“小而精”的发展魅力。
再次是以城乡融合弥合发展鸿沟。小县大城战略强调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如重庆市丰都县在实施小县大城战略过程中,注重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推动县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最后是以生态优先锚定发展底色。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小县大城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各地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浙江省庆元县在实施小县大城战略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的实践范式。
未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小县大城这一发展模式将为更多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小县大城》一书付梓,恰逢中国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节点。周立教授与罗建章博士深耕城乡可持续发展领域多年,以学术洞见与政策实践的双重视角,系统解构了小县大城战略的理论逻辑与地方经验。书中既对小县大城演进脉络进行了宏观梳理,又聚焦德化县等典型案例,剖析基层政府如何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破解土地、资金、人口等核心难题。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回避当前面临的挑战,如何平衡集聚效率与公平、如何应对产业升级阵痛、如何规避“千城一面”风险等议题均被纳入深度探讨,进而为决策者与实践者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启示。
当下,中国正站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小县大城战略或将成为更多县域破局的关键。《小县大城》的出版,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挑战的回应。
[1] 资料来源:学习进行时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见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817/c1001-4030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