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1]《共产党宣言》根据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伟大命题。然而想要论证这一命题,必须首先阐明资本主义运行的内在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言,“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2]。这项工作由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尤其是危机理论所承担,作为危机理论基石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构成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3]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利润率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原动力,部门间利润率的差别决定着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向,整体经济利润率的大小反映着国民经济的健康程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完成了对产业资本生产总过程的考察,得出了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进行,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结论。[4]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阐明了“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的刺激,积累的条件和动力,会受到生产本身发展的威胁”的趋势。[5]这一趋势加重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条件间的矛盾、暴露了生产目的和手段间的矛盾、相对过剩人口和相对过剩资本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技术维度和社会维度间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否定性、历史局限性与历史暂时性。

正因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表明资本主义无法以渐进的、无危机的方式向前发展,所以它一直是资本主义秩序的捍卫者和设想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派左翼分子不断批判的目标。[6]2016年著名左翼学者大卫·哈维在为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所撰写的一篇名为《危机理论与利润率下降》的文章中,毫不掩饰地指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无关,对现实经济危机毫无解释力。[7]作为美国发行时间最长的社会主义杂志,2013年《每月评论》发表了迈克·海因里希教授名为《危机理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和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的研究》的文章,该文章指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非马克思的、错误的理论。[8]这些学者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批评引起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围绕该规律的新一轮论战。然而正如谢恩·玛治所言,这些学者对规律的批判和质疑只不过是庞巴维克、琼·罗宾逊等人观点的翻版。[9]事实上,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展开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涉及范围最为广泛、程度最为激烈的争论。[10]

理论层面的争论必然会反映到对现实经济问题的不同认识上来。2008年美国爆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应对在西方左翼学者中形成了两种鲜明的观点。认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严重的盈利能力危机促使资本家的投资盈利策略、国家监管实践和资本积累模式发生改变,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彻底解决危机,却为金融资本作用的增强和随之而来并在2008年9月达到顶峰的金融动荡铺平了道路,因此本次危机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利润率的长期低迷,危机的彻底解决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利润率的恢复上。[11]否认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学者则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盈利能力危机基本上被克服了,因此本次危机的爆发并非因为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低迷,根源在于金融体系本身,且金融化作为新自由主义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金融驱动的资本主义新时期对盈利能力大有裨益。[12]

可见,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回应资本主义秩序的捍卫者和改良派左翼分子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批判,还是在经验层面上探究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成因,都要求对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进行再研究。

二 已有研究述评

在文本研究层面,对于古典经济学的利润率下降理论和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已有的研究较少,亟待补充。古典经济学已经注意到从长期看利润率有下降趋势的现象,并在理论上做出了解释。一方面,这些解释是马克思加以批判的素材,通过比较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的理论,可以凸显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另一方面,这些解释又被激进政治经济学所继承,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的相关文本研究,可以厘清古典经济学、马克思、激进政治经济学三者利润率下降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在理论研究层面,围绕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专题:第一,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理论逻辑上成立吗?第二,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现实机制是什么,何种因素是其中的关键变量?第三,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吗?国内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个专题,尤其是对其中置盐定理的检视,对其他专题则研究不足。[13]

在经验研究层面,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经验论证上,较少涉及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经验运用。自资本主义经济迈入新自由主义时期以来,资本收益国际化愈加明显,国际剩余价值再分配和不平等交换对单个资本主义国家利润的实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剩余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转移时,凭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垄断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美国吸收了大量来自南方国家的剩余价值。因此,如果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能够在美国被测量到且被认可,那么毫无疑问它也在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本书试图构建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为理解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黄金年代的形成与终结、新自由主义的开启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14]

三 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如图0-1所示,本书的行文逻辑为:第一至二章在梳理和批判古典经济学利润率下降理论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突破性进展、原创性贡献、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正因如此,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遭到多方面的诋毁和歪曲。第三至五章检视并澄清在理论上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三个层面的质疑——所谓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无法在逻辑上得到论证、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是利润率长期下降的原因、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不是马克思危机理论基础的质疑,证明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理论上的正确性,阐明了正确理解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方法论、利润率长期下降的实质与原因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马克思危机理论中的地位及意义。理论上的正确性是进行经验研究的前提。第六章对1955~2018年美国私人经济中的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产能-资本比率和利润份额等基本马克思主义比率进行度量,证明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不是与资本主义具体经济表现无关的、仅以抽象形式存在的理论,而是能够在经验中得到贯彻的科学理论。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理论上的正确和在经验上的贯彻为前提,第七章建构了一个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并从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出发对美国战后经济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给出了逻辑一致的解释。总的来说,本书由文本研究(第一至二章)、理论澄清(第三至五章)、经验验证(第六章)和经验运用(第七章)逻辑递进、环环相扣的四大板块组成,囊括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前生”和“今世”、理论和经验、文本与运用。

图0-1 篇章结构示意图

利润率是资产阶级利益代表——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经济变量,早在马克思之前古典经济学就注意到利润率表现出长期下降的趋势,并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解释,其中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相同的是,两者均将利润率下降的直接原因归结为工资提高;不同的是,斯密将工资提高的原因归结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间竞争引起劳动力供小于求,李嘉图将工资提高的原因归结为土地收益递减引起的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第一章梳理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利润率下降理论,并结合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两者错误的原因——阶级局限和理论缺失。

马克思正是在克服古典经济学的阶级局限和弥补理论缺失的基础上,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对利润率变动施加的相反作用的影响,这样就跳出了古典经济学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囹圄,而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视角,提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第二章阐述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突破性进展和原创性贡献,阐明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丰富内涵和二重性表现,阐释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大意义。

鉴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重要的理论地位,那些试图否定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人,往往把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在理论层面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质疑最先发生在逻辑论证上。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安排,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由“规律本身”和“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又有资本技术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三个环节。因此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逻辑论证的质疑有四种:第一,技术进步但资本技术构成不确定性论,即技术创新可以像节约劳动力一样节约资本,资本技术构成不一定随技术进步而提高。第二,资本技术构成提高但资本有机构成不确定性论,即机器对劳动力替代使得资本技术构成提高,但资本有机构成不一定提高。第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但一般利润率不确定性论,即剩余价值率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提高,在两者共同作用下,一般利润率不一定降低;同时现实中存在一般利润率随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提高的微观机制——置盐定理。第四,马克思所论述的“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足以使“规律本身”无效。第三章依次检视了以上四种质疑,剖析其错误之处及根源,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理解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方法论。

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繁荣的消失伴随着利润率的长期下降,与之相对应,围绕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由资本技术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能否在理论上得到论证转向谁才是利润率长期下降的根源。利润率可以变换为利润份额、产能-资本比率和产能利用率的乘积,与以上变换相对应,利润挤压论把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纵向的阶级关系置于分析中心,强调随着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力量的增强,工资提高对利润造成了挤压,指向下降的利润份额;过度竞争论把资本间横向的竞争关系置于分析中心,聚焦于资本主义之间强化的、压低价格的竞争,指向下降的产能-资本比率;需求不足论以经济剩余的不断增长为前提,将利润率长期下降归因于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商品生产能力超过商品需求,指向下降的产能利用率。其中利润挤压论又包括以伊藤诚为代表的劳动力短缺论和以韦斯科普夫为代表的劳工力量增强论两个主要分支。第四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别对以上四种替代性观点予以检视,剖析其内在的理论缺陷,并在深入挖掘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基础上,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勾勒出一个解释利润率长期下降的马克思主义框架。

马克思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视为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学者却对此予以否认,其中有三种观点最为典型:迈克·海因里希所谓“恩格斯的编辑造成了危机是由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所导致的假象”的观点;大卫·哈维所谓“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严格的和教条的假设下的推论,与现实中爆发的经济危机基本无关”的观点;西蒙·克拉克所谓“利润率下降趋势是在资本一般的内在关系这个最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来的,而危机趋势只能在竞争领域内所表现的个别资本家之间的具体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的观点。第五章对以上三种错误的观点予以检视和批判,并基于《资本论》文本说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的地位及意义。

经验度量必须以理论的正确性为前提,因此在澄清理论层面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质疑后,开始转入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经验研究。在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所涉及的基本马克思主义变量(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非生产性劳动工资-生产性劳动工资比率等)经验度量之前,需要说明其中涉及的方法论争论。因为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就会得出基本马克思主义变量不同的动态,进而对重大的经验问题形成截然迥异的判断。这些度量方法的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度量价值利润率还是价格利润率;采用当前价格还是历史价格度量资本存量;是否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如果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那么非生产性支出是属于剩余价值的范畴还是不变资本的范畴。第六章在讨论以上四个层面的争论的基础上,按照选定的度量方法,对1955~2018年美国经济利润率及相关变量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本马克思主义变量的变化符合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非生产性劳动工资-生产性劳动工资比率提高是1955~2018年美国私人经济利润率长期下降的原因。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长期以来被视为与资本主义具体经济表现无关的、以抽象的形式存在的趋势。然而,仅仅以理论形式存在的、无法在现实中表现的规律根本不是科学的规律,科学的规律要求在现实中得到贯彻和体现。科学的任务不仅是发现被表象掩盖了的本质,而且需要从本质出发来说明模糊了的甚至关系被颠倒了的表象。第七章是在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完成理论澄清和经验论证之后的经验运用。本章以曼德尔的长波理论为蓝本,同时吸收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SSA)的中间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该理论避免了曼德尔直接将抽象理论与具体经济波动相结合的不足,以及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割裂抽象层次理论与中间层次理论关系的缺憾。以之为基础,本章对战后美国黄金年代的形成与终结、新自由主义的形成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出了逻辑一致的解释。

第八章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

文本研究法。本书第一、二章是比较古典经济学的利润率下降理论和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第三、四、五章是回应部分学者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质疑。一方面,这就要求全面掌握古典经济学和质疑者的相关文献以正确理解其逻辑与观点;另一方面,还要求深入挖掘马克思著作中的相关文本。由于斯密和李嘉图的利润率下降理论与其理论体系的其他部分错综交叉,质疑者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多个方面持否定态度,因此本书涉及的文本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再者,为了准确反映斯密、李嘉图、马克思、质疑者四方的观点,本书在必要的地方采取了直接引用文本的方式。

代表性观点考察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不论是维护还是批判,只要是对《资本论》有系统性研究的名家都对该规律有着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对该规律逻辑论证的质疑上,除了本书考察的琼·罗宾逊、菲利普·范·帕里斯、迈克·海因里希和置盐信雄,还有卢森堡、庞巴维克等人。对利润率长期下降现实机制的替代性解释,除了本书考察的利润挤压论、过度竞争论和需求不足论,还有约瑟夫·吉尔曼的非生产费用侵蚀论等观点。再比如,古典经济学中除了斯密和李嘉图,还有许多其他的经济学家也对利润率长期下降做出了解释,形成了理论。但是限于篇幅,本书只选取了具有鲜明代表性和持久影响力的人物和观点加以考察。

经验分析法。科学的任务不仅是发现被表象掩盖了的本质,而且需要从本质出发来说明模糊了的甚至关系被颠倒了的表象。在第三、四、五章回应了质疑者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否定之后,第六、七章进行经验研究。其中第六章研究了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非生产性劳动工资-生产性劳动工资比率等变量的变动趋势,第七章通过建构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对美国战后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史进行了经验分析。

比较分析法。第七章建构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是比较分析法的典型运用。该章首先对战后主流的三种长波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曼德尔在对技术创新长波理论的批判中找到了技术创新在长波理论中的正确位置,曼德尔的长波理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在曼德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间层次分析的方法。该章建构的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正是在对战后主流的三种长波理论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曼德尔的长波理论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批判性发展。

(三)可能的创新点

系统梳理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澄清了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理论逻辑的质疑,得出了正确理解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方法论。

对伊藤诚的劳动力短缺论、韦斯科普夫的劳工力量增强论、布伦纳的过度竞争论和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需求不足论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进行再挖掘,提出了理解利润率长期下降机制的三个基本命题,明晰了利润率长期下降的实质、根源与原因。

批判了迈克·海因里希、大卫·哈维和西蒙·克拉克否定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作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基础的观点,明晰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意义。

系统梳理了由谢恩·玛治提出、经莫里·史密斯发展了的、将社会必要非生产性支出作为不变资本处理的利润率测度方法。

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美国战后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史给出了逻辑一致的解释。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第1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02页。

[3] 胡钧、施九青:《〈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经济纵横》2018年第8期。

[4] 顾海良主编《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时代》(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第659页。

[5]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88页。

[6] Murray E.G.Smith,Jonah Butovsky,“Profitability and the Roots of the Global Crisis:Marx’s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 and the US Economy,1950-2007,” Historical Materialism 4(2012):45.

[7] David Harvey,“Crisis Theory and the Falling Rate of Profit,” in Turan Subasat,ed.,The Great Financial Meltdown Systemic,Conjunctural or Policy Created?(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16),pp.37-54.

[8] Michael Heinrich,“Crisis Theory,the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and Marx’s Studies in the 1870s,” Monthly Review 11(2013):15-31.

[9] Shane Mage,“Response to Heinrich—In Defense of Marx’s Law,” https://monthlyreview.org/commentary/response-heinrich-defense-marxs-law/.

[10] 程恩富、胡乐明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第152~174页;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的和实证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19页。

[11] Murray E.G.Smith,Global Capitalism in Crisis:Karl Marx and the Decay of the Profit System (Halifax Winnipeg:Fernwood Publishing,2010);Guglielmo Carchedi,“Behind and Beyond the Crisi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011);Alan Freeman,“What Makes the US Profit Rate Fall?” MPRA Paper (2009);Chris Harman,Zombie Capitalism:Global Crisis and the Relevance of Marx (London:Bookmarks,2009).

[12] Greg Albo,Sam Gindin and Leo Panitch,In and Out of Crisis:The Global Financial Meltdown and Left Alternatives (Oakland:PM Press,2010),p.42;Joseph Choonara,“Marxist Accounts of the Current Crisis,” International Socialism Journal 2(2009):1-22.

[13] 国内相关研究参见鲁保林《利润率下降趋势逆转的重新解释:分工、劳动挤压与经济失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孟捷主编《利润率的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李帮喜、王生升、裴宏《置盐定理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数理结构、争论与反思》,《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薛宇峰《利润率变化方向是“不确定”的吗?——基于经济思想史的批判与反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7期;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的和实证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余斌《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及其争议》,《经济纵横》2012年第9期;谢富胜、李安、朱安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周思成《欧美学者近期关于当前危机与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问题的争论》,《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0期。

[14] 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中国经验应用上,部分学者用它来解释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脱实向虚等现实问题。参见齐昊《剩余价值率的变动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基于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方法》,《政治经济学报》2017年第10期;卢映西、陈乐毅《经济脱实向虚倾向的根源、表现和矫正措施》,《当代经济研究》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