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姚的工作还是很有效的,口腔以及鼻腔里没有污水、污物,气道里面的液体也都排了出来,气道十分通畅。
老姚是岛上六十年代末分村时,上级用《赤脚医生手册》短期培训出来的村医。
不说多厉害吧,简单的急救常识还是懂的。
也算是为陈远航的抢救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时间。
陈远航深吸一口气后,连续两次进行吹气。
然后,找到正确的按压位置。
双手交叉重叠,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右手五指向上翘起,将掌根置于按压点。
伸直手臂进行30次连续按压,保持每分钟100~120次的速度,并确保每次按压深度大约在4-5厘米。
然后继续两次人工呼吸。
这就是标准的心肺复苏流程。
连续做了两组,可孩子还是没有动静。
因为海边的太阳还很大,按压的力度也很大,陈远航已经是满头大汗,不过,他也没有着急,前世见惯了生生死死,此刻更是波澜不惊,只管按照操作流程继续往下做。
老姚见没什么效果,心里略定,他倒不至于是冷血,可今天自己没救回来的孩子,却被一个毛头小子救回来了,他不仅面子上不好看,而且自己的名声肯定也会受影响。
在农村,名声还是很重要的。
“小伙子,”他忘记陈远航叫什么了,试图阻止他:“死者为大,你看都没气了,咱就别折腾他了!”
在后世基本上人人都知道、甚至培训过的心肺复苏,显然这个年代的老姚没见过。
也难怪,此时,心肺复苏还没传到国内,美国刚刚在70年代普及,国内真正应用到急救上,还要再等上两年。
别说一个偏远地区的赤脚医生了,连陈远航这个在地区卫校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没有学过。
因此,前世,他也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阿坤死亡。
这一世,他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这个孩子。
陈远航此刻根本没有工夫搭理他,一门心思地按压、人工呼吸。
做医生的,除非那种丧心病狂的,哪怕患者有一丝希望,都会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连做了3组,还是没有效果。
“唉,这孩子真可怜,肋骨都要被压断了吧,死了还要遭这份罪……”
有些人就是圣母表,看着瘦弱的孩子被陈远航大力地按压,有点看不过去……
转眼间,心肺复苏已经做了4组。
这时,老林叔也赶了过来。
他开始帮陈远航撵人:“往后退,往后退,都挤在这儿干啥,别影响小陈大夫救人!”
孩子还是没有动静,老姚放心了,故作深沉地叹了口气,摇摇头,背起手往外走:“到底还是年轻,这要是能救活,我……”
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喊:“动了,动了,手指动了……”
“哪呢,哪呢?”
“哎呀,确实动了两下!”
“对,对,我也看到了,刚才还以为眼花了呢……”
老姚吃惊地转过头,他没看到孩子的手指动,只看到陈远航正在摸孩子的颈动脉,他也连忙伏下身子探了探孩子的鼻息,确实有微弱的呼吸了。
卧槽,真的救活了。
这……不科学啊!
他行医十几年,用艾灸救过溺水的渔民,拿砭石刮过中暑的赶海客,却从没见过这样起死回生的手法。
“活了,真的活了……阿坤娘,你快别哭了,阿坤被航子救活了……”
阿坤娘终于回过神来,看到孩子胸廓已经在起伏,像涨潮时搁浅的贝壳缓缓翕张,突然感到手足无措起来。
她连忙给陈远航磕起头来:“航子,谢谢,谢谢,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救了我们全家啊……”
头磕在石头上“咚咚”直想,让人感觉到牙碜。
陈远航连忙示意围观人群把阿坤娘拉走。
阿嬷婆媳俩带着几个女人赶紧过来劝解:“阿坤娘,航子还在忙,你别耽误他抢救……”
“对,对,等孩子好起来了,你再去感谢人家航子!”
“还是航子有本事,真的能起死回生……”
“幸好今天航子过来了,要不然阿坤这孩子就完了……”
“到底是念过书的大学生,就是比咱们村的赤脚医生强……”
老姚:“……”
特么的,你们这些八婆,礼貌吗?
我还在场呢,议论我就不能小点声?
陈远航阿嬷听到别人夸自己孙子,脸上也乐开了花:“我们家航子在学校年年拿第一名,老师都夸他聪明,本来能在地区大医院当大夫,他爹偏要让他回来接他的班,给村里人看病……”
“啊?城市多好,为啥要回来?”有外村不明就里的人问道。
这个问题问的好,阿嬷暗暗给她点了个赞,她这些天就像祥林嫂一样不停地给大家解释自己孙子回村的原因,免得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孙子。
抱着好好的大医院医生不当,偏要回到村里当医生,不明真相的群众就有可能在心里犯嘀咕,这孩子是不是在医院里混不下去了?
所以,她必须让大家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阿嬷大声讲道:“这事说起来话长,37年日本鬼子到浙东的时候,我和我男人带着我家两个孩子一路逃难逃到长尾岛,我男人在路上给我们娘仨出去找吃的时候没能回来……那个时候航子他爹才6岁,航子他小姑也才3岁,我们孤儿寡母到了花竹村,乡亲们不仅没欺负我们,还给我们吃的喝的,让我们在长尾岛安了家,航子他爹从小就发誓,一定要报答乡亲们……”
“航子他爹在村里当了一辈子大夫,我们家也穷了一辈子,你问问大家,有没有因为没有钱看不起病的情况?不仅如此,他死之前,担心村里没有医生给大家看病,还把儿子叫回来……”
阿嬷讲的非常生动,抑扬顿挫,长吁短叹,顿时打动了围观群众。
“哎呀,你们家知恩图报,都是好人啊!”
“是啊,是啊,年轻人有机会留在城市里还能回到咱这穷乡僻壤,佩服佩服……”
“那是,老陈大夫一辈子仁义,在我们村没有人不念他的好……”还有本村的吃瓜群众为阿嬷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