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朝局

皇宫大内,东厂。

“有人救走了朱彬幼子?”

听到属下禀报的消息,曹正淳斜靠在软榻上,略显阴柔的面孔显出一抹凌厉之色,语带训斥地质问道。

一个稚童而已,作为东厂督主,他其实不甚放在心上。不过,居然有人敢救援他要杀的人,这让他很不高兴。

何况在明面上,朱彬的罪名乃是勾结蒙古,意图通敌叛国。

那道满门抄斩的圣旨上,不仅有圣上玺印,更是经过三省各部官员签押。

板上钉钉,不容更改。

此等局面之下,居然还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救援朱彬家眷?

这让他不得不重视。

“以阿大的武功,也拦不下他们?”

曹正淳缓缓起身走到窗边,声音已经恢复平静。

那属下恭声道:“那两人武功很高,其中的刀客只劈出一刀,就伤了大档头的右臂。”

说到这里,他似是想起了什么,又道:“对了,那掠走朱彬之子的剑客,在召唤刀客时,喊了一声……好像是‘一刀’?”

“原来如此。”

听到这两个字,曹正淳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眼中却是杀气凛然。

“我就说咱们那位贤王不会安分,果然不出所料。”

那属下闻言身躯一震,愕然道:“您是说……端王?他自创立护龙山庄起,早已不问朝政,只管江湖事。他有胆子插手朱彬叛国案?”

“飞鹰,你这演技还待提升。”

曹正淳微微扭头,淡笑着瞥了属下一眼。

飞鹰顿时冷汗就下来了,不过面上却仍是一副谄媚且惶恐的模样,笑道:“属下这点小心思,哪里瞒得过督主。”

“少拍马屁!”

曹正淳似乎对他的惶恐很是满意,仅笑骂了一声,便点到即止。

“护龙山庄名义上拱卫皇室,实际却借江湖之力监察天下……这哪里是不问朝政的样子?据闻,端王正秘密培养四位大内密探,意图分咱东厂之权。”

飞鹰心中舒了口气,暗道:我演技差,那也是故意演给你看的。要让你知道我演技其实很高明,那还得了?

当手下的既不能表现得太聪明,也不能太蠢,太聪明会被上司忌惮,太蠢则会被嫌弃无用。

难啊!

飞鹰忍不住暗叹,同时想起了他的真正领导——端王。

不错,他是个奸细,还是东厂最大的对头,护龙山庄派来的奸细,在东厂已干了三年。

他真正的领导是端王,乃当朝圣上的皇叔,先帝之幼子。

当初先太子因病而薨,先帝便立其嫡长子为皇太孙,也即当今皇帝。

不过先帝驾崩之时,皇太孙尚年幼,仅九岁。于是先帝下诏,令时年二十七岁的端王入京,辅弼朝政。

先帝之所以选端王辅政,则是因其生母本为宫女,全无母族势力,朝中根基近乎于无,不易动摇新君地位。

那时的端王,还只是临海郡王,也是个惯爱闯荡江湖的风流浪子。

端王辅政那些年,权势可谓熏天,朝野亦不乏流言。

甚至有人暗中以“摄政王”称之,言其有不臣之心、篡位之意。

不过,所有流言都在三年前被击溃。

那是端王奉先帝遗诏入京的第七年,竟主动上书,自请还政于君,博得朝野交口称赞,称其为一代贤王。

故而,端王在民间,又有“端贤王”之称。

端王还政后,见江湖纷乱,时常有草莽侵害百姓,甚至对抗官府,却犹逍遥法外。

于是上书陛下,请建“护龙山庄”。

名义上,护龙山庄以保卫皇室为己任,代朝廷执掌江湖事务,查办以武犯禁的武林人士。

当时,皇帝亲政不久,正觉东厂宦官有独大之嫌,且对皇叔主动还政之举颇觉欣慰与感激,便恩准了端王之请。

还加封其为端王,即亲王爵。

那年,赵无视三十四岁,皇帝十六岁。

自此,大宋朝廷便形成了外有护龙山庄,内有东厂的格局。

这些年来,东厂固然势大,曹正淳更是权势滔天,谕令却始终出不得京畿,便有护龙山庄暗中掣肘之故。

实际上,这正是皇帝乐于见到的局面。

“四大密探……属下倒是也有耳闻,据传这几年里,端王收了好几个义子,似乎个个不凡。莫非!”

飞鹰似是有所联想,眼中泛起精光。

“反应还算快。”

曹正淳又瞥了他一眼,略带赞赏地点了点头。

“此番必是端王派来两个义子,救走了朱彬之子。本来有人说他那几个义子个个实力出众,我还不以为意,如今想来,实是过于轻视了。”

“那督主,要不要属下这就带人去护龙山庄搜查?”飞鹰很有些跃跃欲试地道。

“刚夸你一句,立即又发蠢了!且不说护龙山庄乃皇室机构,名义上只有陛下能管。”

曹正淳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翻了个白眼,心下暗自摇头。

“纵然让你去查,难道他赵无视是傻子,会把人留在身边让你搜?”

“督主教训的是!可咱们又该如何是好?难道就让他们得逞?”飞鹰挠头傻笑,语气中又有几分不忿。

不得不说,这装孙子的本事,他已经炉火纯青。

“不必追查,只需将此事禀明陛下即可。”

曹正淳胸有成竹地道。

“好了,你自下去吧。发海捕文书,缉拿朱家余孽与同党,死活不论。”

“遵命!”

飞鹰低下头,躬身缓缓退了出去。

曹正淳目光投向窗外的福宁殿方向,眼神有些幽远。

“赵无视……你居然不惜抗旨,也要救援朱彬之子,还真是看重自己的贤王之名!陛下啊,既然你喜欢看狗咬狗的戏码,咱这做奴婢的,自然要尽心配合。”

几乎同时,临安城西北三十里,一座名义上归属于某个京城富商的山庄中。

乌木廊檐下的青石小径,一道身影负手立在月洞门前,举目望着庭院中的池畔的垂柳,似是等着什么人。

他面庞瘦削,浓密剑眉下,一双眸子似寒潭般深不可测,看上去约三十五六岁模样。

身穿玄色鹤纹宽袖袍,头上戴着青色锦缎方巾,足踏云头履,俨然一副文人墨客的打扮。

“唰!唰!”

很快,两个黑衣人落在院中,其中还夹着个孩童身影。

正是李宣与救走他的那两人。

“拜见义父,人已带到!”

两个黑衣人齐齐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