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档案价值及其有效实现问题是档案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整体上揭示档案价值的本质,发现其实现的规律和特点,并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使用,促进档案价值的实现,是现代档案学研究的核心所在。本书作者通过多年潜心思考,站在各种不同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和行政学等学科视角对档案价值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以全面实现档案价值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思想理论观点。其研究结论对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在实践层面有效解决档案资源闲置与社会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均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作者将研究对象从国有档案信息资源扩展到社会档案信息资源。这是因为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个社会领域、各种经济主体都在产生、形成、管理和利用着产权更为复杂、形成过程更为隐蔽的档案信息资源。为此,在开展档案价值问题研究过程中,就不能就价值论价值,而应将档案价值的形成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纳入研究范畴。《基于价值全面实现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认为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研究对象的取舍非常关键,过于单一和局限的取样,难以得出影响深远和关乎全局发展的思想结论和理论研究成果。

从一定意义上说,档案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所以应将该问题的研究,置于新时代的环境中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将档案事业的发展战略融入国家的强国战略?如何做好档案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如何把握新时期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规律和特征?如何形成科学的档案价值观?在城镇化国家战略框架下,农村、农业、农民档案的管理有何创新空间,对于助推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利益获取有何实践价值?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再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档案价值的实现”不能忽视这种基础性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强调市场作用的单一性,该如何取舍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本书作者均立足于广阔的实践背景,做了颇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深入探讨。

本书作者对档案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突破了单一学科界限,富有成效地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的探索之旅。诚然公共物品理论以及经济学稀缺性分析方法的确给予了档案价值认知极大的启示,但这种方法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两者不能混淆,所以档案价值的全面实现,不是单一档案部门的“内部事务”,而是需要档案部门之间的广泛合作,甚至是跨界合作,才能做好的一项社会性工作。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应将自身的档案服务融合到部门机构的文档服务中去,以档案价值观驱使机构扁平化变革并融合到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中去,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形成科学的、主流的档案价值观,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本书作者采用协同合作理念,系统阐明了资源配置的多元化途径。

当然,不管运用哪个学科的“资源配置”的理念,都必须解决档案价值实现的问题。“资源配置”概念源自经济学领域,因为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相对于人们无止境的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和稀缺的,所以有必要对这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分配加以选择,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最佳的利用效益。既然不论何种方式的配置活动均涉及众多社会领域,需筹集多方面力量,那么引入“多元化”策略就成为一种必然性的选择。“多元化”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只要人与人、物与物、事与事之间存在可辨别的差异,这种“多元化”的选择就会出现,而将这些存在差异性的人群、事物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便是多元化的本质含义。档案价值不是一元的,实现档案价值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全面实现档案价值必定是多元化途径的复合与优化配置。本书作者始终将“他学”之长落实于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变化之中,既回应了档案实践当前之需求,又引领了档案实践发展之潮流。

王运彬博士敏而善思、学术视野开阔。他于2009~201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曾专门研究“信息资源配置”“档案事业发展”“档案资源开发”等学术理论问题,研究过程中广泛涉猎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公共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法学等学科领域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案例。尔后于2014~201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多学科视域的档案价值及实现机制研究”资助,将“档案价值”确立为“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逻辑起点,经过博士期间的数据整理、资料搜集等前期研究以及课题研究期间的案例调研、理论借鉴,《基于价值全面实现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一书逐渐成型。本书是王运彬博士近十年来刻苦钻研的思想结晶,其观点明确、思想活跃、内容合理、文笔流畅,是近年来档案学研究中兼具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的一部好作品。

王英玮

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01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