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拟创新之处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对公共物品的细分原则,全面分析档案信息资源的性质特征,与档案学界传统已有的分类方法相比较,以多元化配置为目标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细分状况和配置情况。

以稀缺性分析档案信息资源稀缺和需求多元之间的矛盾作为本书的研究主线,将经济学概念中的“稀缺性”运用到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中,此种借鉴方法在信息管理学界已有成功案例,笔者希望在档案学界也能产生积极效应。

拟突破政府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传统方式和其唯一地位,倡导建立多元的配置模式,并且积极探讨多元配置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探索独自发挥作用和协作发挥作用的差异,合理确定各个主体的地位。

将“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放置于最具代表意义的现实环境中,以文化环境——文化强国、市场环境——内容产业、政策环境——城镇化为例,探讨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积极融入其中的应对策略——档案强国、档案内容产业以及农民工档案建设。

详细论证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社会配置的理论支撑、动力、条件、困境等,列举案例,并通过档案拍卖和档案众包的案例调查使这两种配置方式走向成熟、完善。

从机构层面(微观)与多元化配置方式的组合优化(宏观)两种视角勾勒档案信息资源配置“地图”,并希望通过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评价机制来检验配置效果,纠正配置过程中的不足,确保配置活动始终处于科学、发展的轨迹之中。


[1]罗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8.

[2]王英玮.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部门的生存与发展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

[3]罗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3.

[4]裴桐.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44-45.

[5]通知规定,党的档案和政府、军队、群众团体以及各企业、事业档案的档案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各机关的档案都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纲才好整理,因此,把党的档案工作和政府的档案工作统一起来是完全必要的。在档案工作统一管理之后,各级档案管理机构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为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应规定各级档案管理机构在中央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在地方由各级党委秘书长直接领导。参见国家档案局办公室.档案工作文件汇编(第一集)[B].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6:3.

[6]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7:69

[7]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2.

[8]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指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11:94.

[9]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各大报社均给以重点报道。

[10]数据来源于2011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情况表。详见中国档案年鉴(2012)[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383-384.

[11]数据来源于2003年度全国档案事业基本情况统计年报。

[12]陈永生教授统计数据显示:在1994年至2003年的十年间平均开放率只有11.2%,利用档案的卷、件次数占当年馆藏档案总数的5.10%~5.13%,利用档案的人数只占当年总人口的1.165%~0.285%。详见陈永生.档案合理利用研究——从档案部门的角度[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0~78.

[13]陈永生.档案合理利用研究——从档案部门的角度[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0~65.

[14]王国振.对“三个体系”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2010.5:11~14.

[15]刘英.认真贯彻“三个体系”建设要求——扎实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J].档案学研究,2010.5:15~18.

[16]详见王运彬.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配置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20.

[17]刘大江,陈祯祥,黄淑平.对国家档案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档案时空,2008.10:13~15.

[18]王小云,王运彬.集成理念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0.5:45~49.

[19]张世林.档案所有权收益新探[J].山西档案,2002.2:17~20.

[20]沈蕾.非档案——概念界定及其构成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9.3:5~8.

[21]参照2007年新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对组织形式的划分,以及民政部下属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对民间组织的界定。

[22]档案储备价值观:档案的储备价值主要体现在“备用”(即保存备查)上,而非“利用”(即实际利用)上。详见张文浩.储备与利用——档案价值两面观[J].档案学研究,2012.6:13~15.

[23]周毅.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5:39.

[24]王英玮.论档案用户需求的实现[M]//陈兆祦.文件论与档案管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335.

[25]非洲某地人们具有不穿鞋的习惯,欧洲某鞋厂推销员甲见状,扭头就离开了,而推销员乙先是免费赠送一些鞋试穿,等到大家习惯了穿鞋之后,再原价销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详见非洲土人穿鞋[J].企业导报,2006.3:78.

[26]王英玮.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部门的生存与发展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25.

[27]陈永生.档案合理利用研究——从档案部门的角度[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113~114.

[28]王运彬.基于客观环境的档案用户需求变化规律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3:28.

[29]王英玮等.档案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117~122.

[30]丁海斌.论建设档案强国[C].建设与文化强国相匹配的“档案强国”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8:8~12.

[31]笔者认为学界有些观点过于关注第二价值(或称社会价值),甚至认为第二价值的实现更为重要。这一观点产生的原因在于其立足点总是放在档案馆,而不是档案的直接来源——社会实践和部门机构。

[32]周毅教授对信息资源的经济学特点进行分析时,认为研究的对象主要为核心信息资源,他将核心信息资源理解和表述为信息或记录,与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等支持性信息资源相对应。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也是核心信息资源的重要成员。详见周毅.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5:38~45.

[33]陆小华.信息财产权——民法视角中的新财富保护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173~180.

[34]查先进.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69~71.

[35]查先进.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