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转换与农民工就业质量
- 明娟
- 1034字
- 2025-04-08 15:09:18
序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则成为这一发展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和体现。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其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工资偏低、就业空间狭小且普遍面临加班、拖欠工资、社会保险缴纳不足、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等问题,大大影响了他们融入城市进而实现持久性迁移。如何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使其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特别是增强其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已成为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明娟博士的专著《工作转换与农民工就业质量》首次尝试从工作转换视角,来探讨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她首先基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事实“农民工频繁跳槽”,提出了“工作转换能否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这一研究问题,进而从转换者-停留者模型、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作匹配模型、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等理论视角,讨论了工作转换影响就业质量的微观机理。而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RUMIC 2008-RUMIC 2010),基于计量分析工具,将农民工工作转换对其就业质量影响进行了横向与纵向比较,同时从工作转换的原因、行业内转换与行业间转换、城市内转换与城市间转换等角度,考察了不同的工作转换模式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差异,从职业流动和人力资本回报角度,诠释了工作转换无法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现实和成因。
这项研究发现,虽然农民工“换工作”的主观意愿是提高收入和争取劳动权益,但实际上“换工作”的作用非常有限。尽管对农民工群体中低收入者的就业质量提升而言,工作转换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总体而言,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并未因此而显著改善。因此,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需要多举并施,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仍是关键。
本书遵循实证研究的一般规范,在研究视角、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研究结论也有一定政策意义。我以为,未来就业质量研究应更加注重建构符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且能够进行国际比较的微观就业质量指标,同时应更加深入地探讨就业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传导机制。作为就业质量探索性的微观实证研究,明娟博士的这一优秀成果能够公开出版,与读者见面,我很高兴。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本人很乐意为其作序,期待在未来研究中有更多学者能参与这一问题研究,为我国就业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贡献智慧!
曾湘泉
2018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