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王小平主编
- 10303字
- 2025-04-07 18:39:00
宜红古茶道代表性遗产点及其关系研究
三峡大学
葛政委
摘要:宜红古茶道选择了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采花古茶园及村落、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泰和合茶号遗址作为代表性遗产点来呈现这一茶叶产区的茶业历史与文化。四个遗产点分别从茶产区与市场源头、茶叶原产地、茶叶运输与贸易、茶叶生产组织与加工四个角度来呈现这一遗产区作为万里茶道茶源地的生产、加工和集散的历史本来面貌,遗产点在功能上相互支撑,最为简约、真实和完整地呈现了万里茶道宜红茶产区的文化线路遗产要素和主题。
关键词:文化线路 宜红古茶道 代表性遗产点 万里茶道 遗产点关系
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的茶源地文化线路遗产,其文化遗产遍布宜红茶分布的宜昌宜都、五峰、长阳、秭归、夷陵区和恩施州的鹤峰、恩施市、宣恩、来凤以及湖南省的石门、慈利等二十余县(市、区)。遗产点的精心选择对于万里茶道申遗至关重要。“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和南美洲的“印加路网”(Andean Road System)[1]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在代表性遗产的选择上都是经过反复酝酿的,且数量并不多。万里茶道申遗文本编制方目前选择了包括五峰采花古茶园及村落、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鹤峰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在内的45个遗产点作为首批重点推荐遗产点。[2]为了更好地呈现宜红茶产区对于万里茶道的价值,有必要将石门县的泰和合茶号遗址纳入代表性遗产点,从而从茶产区与市场源头、茶叶原产地、茶叶运输与贸易、茶叶生产组织与加工四个方面真实、全面、完整地体现宜红古茶道在万里茶道线路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 代表性遗产点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宜红古茶道文化线路遗产都能作为代表性遗产点。代表性遗产点的选择及其组合是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线路遗产茶源地遗产的代表性内容,具有反映作为万里茶道四大茶叶产区之一的意义。一般而言,代表性遗产点的选择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遗产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代表性遗产区识别的重要依据。真实性是指遗产对象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是真实和值得信赖的,完整性是指遗产对象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完整和无损的。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专门对世界遗产的真实性标准做了说明,指出:“人们理解遗产价值的能力部分地依赖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3]93对于遗产完整性,早在1964年《威尼斯宪章》就强调通过管控周边环境来维护纪念物的完整状态。1997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申报的文化遗产完美无缺、健康无损,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能完整体现。[4]650在代表性遗产点的选择中,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其首要选择。例如,宜红古茶道遗产遍布于二十余县的广大范围,但五峰、鹤峰、石门三县的资源点相对较好。采花古茶园及村落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泗洋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其核心区楠木桥村地处泗洋河支流中溪河上游,是武陵东北部地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茶叶产区。最迟在明代,当地居民用茶籽或从山上移栽野茶树来培育茶园,直到今天,采花老茶园还保留有大量树龄超过100年的古茶树,其中采花乡黄家台村的古茶树树龄至少达到500年。泗洋河中上游地区还保留有栗子坪、采花台、前坪、长茂司、楠木桥等以茶叶产业为特色的传统村落。若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来审视采花古茶园及村落,则能欣赏山区人们的生态智慧及成果的完整价值。
遗产点组合的主题性。宜红茶产区是作为万里茶道的主要茶源地而存在的,宜红古茶道也需要作为茶叶原产地的茶叶种植、加工和初级集散的主题,或者说,宜红茶产区是如何为万里茶道提供初级茶叶贸易产品的?首先,需要一片有一定规模和历史的古茶园,并有人们去维护这一古茶园。采花古茶园及村落是宜红茶产区非常经典的古茶园。其次,需要一个茶商去组织茶叶生产、加工与贸易。石门县的泰和合茶号遗址是宜红茶产区著名的茶叶加工和商贸遗产,遗址不仅保留了茶号古建筑,而且还保留了大量泰和合茶号所有的大量可移动文物。泰和合茶号遗址正好能反映宜红茶的生产、加工与贸易。然后,与丝绸之路以及同万里茶道其他遗产组成部分相比,宜红茶产区的古茶道要素构成是最为丰富的,鹤峰县已普查的保存完好的古茶道长达180公里,五峰县达200余公里。这其中“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因其道路要素构成丰富、邻近宜红茶集散核心点而成为茶路道路遗产的经典。最后,宜红茶产区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继承了土司时期的茶叶产区与市场。明代,容美土司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与贸易,茶叶种植面积达“原报茶山捌拾壹顷陆拾贰亩捌分捌厘伍毫,每亩科粮肆合贰勺捌抄,共科粮叁拾肆石玖斗叁升柒合壹勺肆抄柒撮捌圭”[5],也就是说,容美土司的茶园面积近万亩。考虑到容美土司特殊的政治制度背景,土司的茶业已不是自然经济的形态,而是形成较大规模的组织化生产、加工与贸易区。可以说,鹤峰县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让我们看到了土司茶体现的朝贡体系与宜红茶体现的世界贸易体系的传承与碰撞关系,这是十分难得的。可见,这四个遗产点都体现了同一主题。
遗产点类型的多样性。文化线路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其资源类型丰富、多样的特点非常突出。“文化线路作为一种遗产体系,一种文化资源的集合,具有自身的基础构架、网络肌理、生态环境和影响范围。”[6]74“文化线路”作为革命性的文化遗产概念,其对同一主题之下多类型、多样性的文化遗产的融合、整合有长处。作为文化线路的宜红古茶道并不只有宜红古茶道路网,还包括大量的文化景观、遗址、建筑、可移动文物、民族文化、纪念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采花古茶园及村落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它反映了当地居民为应对水土流失而种植茶树,并发展成茶农间作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生态而形成的文化景观。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本身就包含建筑类的桥梁、骡马店和遗址类的古道路等,内涵十分丰富。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作为国家级的容美土司大遗址保护的对象,保存有古道路、古桥梁、古洞穴、古树、古墓、古碑刻、古水井等。泰和合茶号则保存有传统商贸建筑以及铜钱、瓷器、陶器、古书、茶器等大量可移动文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线路的必要构成内容,不可或缺。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化线路本质是一种无形文化遗产。鹤峰县的柳子戏、满堂音、傩戏、围鼓、花鼓灯、走马渔鼓,五峰县的长乐坪民间故事、打溜子、宜红茶制作技艺、南曲、薅草锣鼓、撒叶尔嗬,石门县的桩巴龙传说以及多县共享的宜红茶制作技艺等标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与宜红古茶道相关,这反映出作为文化线路的宜红古茶道能较好地反映本区域山地文明与平原农业文明、高原文明、草原文明之间文化价值观交流的价值。
二 代表性遗产点的构成
经过多个申遗利益方反复的沟通、交流与评估,目前,上述四个遗产点都已纳入万里茶道推荐遗产点。可以说,四个代表性遗产点简约、真实、完整地展现了作为万里茶道主要茶源地之一的宜红茶产区的遗产面貌。我们提出用“宜红古茶道”或者“万里茶道宜红古茶道段”来统摄宜红茶产区的文化线路遗产,从而以大尺度和微观细腻的视野来展示万里茶道这一遗产段的魅力。
(一)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
距鹤峰县五里乡乡政府以北十余公里的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简称“南府遗址”)在2006年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3年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范围,并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毫无疑问,南府遗址是容美土司遗产的重要遗存。但是,容美土司在土司时期大规模种植茶叶,发展茶叶加工和对外贸易,推进茶叶的进贡,成为宜红茶产区形成的重要源头。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遗产点的主题是“土司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管理”。
现存南府遗址形成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麻寮土司在此建立的麻王寨,之后,麻寮土司与容美土司联姻,遂成为容美土司南府,遗址面积达5000平方米左右。[7]15一直到容美土司改土归流前,南府一直是容美土司南部区域的经济中心和对外经济交流中心。改土归流后,容美土司的主要部分设立鹤峰县、五峰县,鹤峰南部经济中心由南府所在的南村逐渐转移到现在的五里集镇。鸦片战争前后,泰和合、刘居和等茶号集聚五里集镇,南府所在的南村变成鹤峰县城至五里古茶道上的居民点,南村与五里集镇之间以宽0.7~1.5米、长十余公里的连三坡古茶道连接。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正好体现了土司茶与宜红茶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康熙四十三年(1704),江苏无锡的顾彩游历容美南府,描绘了土司南府的美景。“抵南府,寓于张桓庙。庙有楼,极弘敞,八窗洞达,清流襟流前。高峰峙其后,楼前桃树七八十株。”[8]26“南府署极雄敞,倚山面溪,前有石街,民居栉比,尽石林山脚,皆阛阓也。溪外亭台数处,可舒眺。其北有岩洞,名燕喜,深十余里,外窄内宽。”[9]30顾彩所见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尽,但其建筑遗址、岩洞、溪流、石街、桥梁等保存完好。近两年来,湖北省考古队逐步对遗产点进行考古清场和部分发掘,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逐渐露出其真面貌。首先是土司衙署的道路交通系统。土司衙署宽3米左右、长3000米左右的用卵石铺成的石街,还包含上马凳桥、柏枝树桥、善心桥、广福桥、张爷桥等八座古桥。其次是排水系统。衙署充分利用南村密集的天然溪流体系,形成与道路系统和谐共生的排水系统。然后是土司宗教区。张爷桥以北的小山包是张桓庙的所在地,目前,庙基已清理出来,庙址遗留的抱鼓石、石碑、碑座、长条石、柱础等石构件散落在庙基附近。再次,土司的军事防御区保存完好。外窄内宽的燕喜洞是容美土司利用天然岩洞建设军事防御设施,洞门等遗迹仍保存完好。最后,南村对外交流的连三坡古茶道已清理出来。明代南村至走马关外的古茶道已经修成。清代中后期,茶商林紫宸又进一步修缮了连三坡古茶道。不过,南府土司行署本身还没有清理出来,还无法弄清楚行署本身的结构。当然,南府行署结构可以参考目前已经发掘出来的容美土司屏山爵府遗址。
(二)采花古茶园及村落
采花古茶园及村落是指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境内清江支流泗洋河流域的古茶园及传统村落,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茶叶种植面积约为4万亩,其中古茶园约1万亩。遗产核心区的楠木桥村面积为1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面积约2320亩,古茶园约占一半。楠木桥村由三条“V”形沟谷——荒河谷地、楠木河谷地、西堂河河谷及河谷上的四条山脉组成。村落有古茶树、古茶园、古茶道、骡马店、古树、古桥梁、传统民居等丰富要素,还有省级文化保护单位贞节牌坊一座。遗产缓冲区涉及采花乡其他村落,包括进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栗子坪村以及进入县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采花台、长茂司、前坪、白鹤、白溢坪村、红渔坪村等传统村落。明代至清前期,泗洋河流域茶叶片区是容美土司茶叶产区的两大片区之一,近代以来,又成为五峰宜红茶的主要茶源地。
需要从文化景观和农业遗产的角度来定义和描述“采花古茶园及村落”。“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复合体,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所展示出来的多样性。”[10]230“文化景观”遗产概念既能很好地概括这一遗产点,又能成为这一遗产点的解读工具。1992年,修订后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同时把文化景观和农业遗产纳入。农业文化遗产的对象不仅有动植物,还包括农业活动及相关活动、传统农业知识和传统生活方式。[11]268采花乡古茶园大多位于平均坡度大于35°的山地上,丛植的古茶园植物的土地覆盖率仅为25%~30%。在自然经济为主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山区有限的耕地必须优先保障粮食作物的种植,故茶树种植不能过多占用耕地;另一方面,由于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必须种植茶树来维持水土。这种茶粮间种是集聚民间生态智慧的农业耕作制度,是土家先民数百年积累下来的适应山地环境的认知、知识与实践。这种种植方式是落后的种植方式,但如果放在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村落社会和“V”形山谷山地地理的背景下,却是生态适应生态环境和降低生产生活风险的智慧选择。
(三)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
宜红茶产区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古茶道资源在万里茶道遗产构成中极具特色。靠近宜红茶重点集散地渔洋关集镇的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又是宜红古茶道中最为经典的一段。早在清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制作技艺,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12]18“清道光年间,集毗邻数县之初制红茶于渔洋关精制‘宜红茶’,产品销往英、美、俄、德、埃及等国。时有美商称五峰茶‘色香味良、有五道水,实胜于羊楼洞茶’。”[13]174而据碑刻记载,汉阳桥也修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长乐县志》载:“汉阳桥在柴埠溪口,两山对列,坡陡险峻,下置石桥,二洞跨涧,极宽平,鹤、乐出入要津也。汉阳人创建,名年月无考。”[14]105汉阳桥分别在1931年、1951年、1954年因山洪冲坏而修复过,现在的汉阳桥长16米,宽4米,高6米,三孔两墩石拱桥。以汉阳桥为起点,往西走好汉坡至茶店子,这一段路距离5公里左右,宽2.5米左右。从茶店子过穿心店至百年关,这一段路距离也在10公里左右,宽2米左右。土司时期,山下的渔洋关是王朝设立的巡检司,弹压土司;山上的百年关是容美土司的东部关口。容美土司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正是通过这两个关口的古道而得以沟通。
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只是宜红古茶道路网中较为经典的一段。虽然宜红古茶道路网的内部构成十分复杂,但大致以渔洋关为中心向西部呈发散,并在鹤峰的五里、石门的宜沙(壶瓶山镇)形成两个次级中心。五峰、鹤峰、石门保留的宜红古茶道路网遗存较为完整、规模很大、要素丰富、影响深远。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包含了桥梁、青石板路、岩板路、骡马客栈、水井、休息点、古树、庙宇等诸多要素,又紧挨着清代至民国年间宜红茶加工集散中心渔洋关镇,到处浸润着万里茶道作为“路”的感性形象和认知。
(四)泰和合茶号遗址
清代末期,泰和合茶号是宜红茶产区著名的茶叶生产商和贸易商。1892年,“‘泰和合’制红茶5万斤,1893年10万斤,1899年达80万斤,包括分庄在内的所有员工达6000余人,仰其生存者近万人”,[15]2包括石门县北部、鹤峰县中部和南部、五峰县西南部等地都成为“泰和合”的茶叶原料地区。“泰和合茶号”甚至开设了规模巨大的宜红茶精制工厂,“宜红的生产部门,内分过秤、碎茶、车茶、筛茶、焙茶、拣茶、官堆、装箱、验收、品题等部”。[16]72泰和合成为比谦慎安、刘居和、义成生、权利全、志成、仁华更盛的茶商。
泰和合茶号遗址位于澧水支流渫水通航起点市镇宜沙(壶瓶山镇)老街上,并于2011年列入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来完整的茶号建成于清代末期,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四纵八横,大小房间200余间,分为厂房、骡马房、员工宿舍、老板别墅、更夫房、传达室等功能单位。目前,泰和合茶号的主楼、茶叶堆积房、骡马房和别墅被保存下来,建筑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保存完好的泰和合茶号主楼面积484平方米,是典型的徽州风貌的商贸建筑,有青石台基、青砖墙、青瓦顶、花岗岩门框,封火墙。茶叶堆积房面积200余平方米,檐口高6.8米。骡马房又被称为“赶楼”,骡马队可直接把骡马赶进房内,面积约158平方米。泰和合茶号老板卢次伦为广东中山人,他为方便茶叶的收购和运输,修缮和建设了从鹤峰至津市的石板路350公里,修建各茶区山路250余公里,整治了宜沙至石门县城渫水险滩50余公里。[17]620另外,石门县还保存了大量泰和合茶号的可移动文物,例如有数个光绪十八年制作的以“泰和合号茶庄”为底款的瓷罐,有数量众多的茶壶、茶杯,有上千泰和合茶号留下来的红茶木箱,有不少板藏书,有上千斤窖藏的铜钱,等等。丰富的可移动文物正好弥补其他遗产点的不足。
三 代表性遗产点的关联性分析
代表性遗产点的有机组合一方面要能支撑万里茶道茶源地之一的“宜红茶产区”概念和形象,有益于增强万里茶道线路遗产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又需要构成宜红古茶道作为具有统一意象和历史市场的宜红茶产区。这正是文化线路遗产的魅力,其超越具体的道路实体,而试图表述一种总体的基于文化对话、交流与理解的意象。“文化线路的保护,本质上是基于遗产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上的纪念性完整的维护。”[18]221万里茶道更着眼于未来而保护过去。代表性遗产点的关联性一方面是基于内在的真实在历史上存在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是按照科学逻辑并有益于将来而设想的一种“意象”。或者说,代表性遗产的关联性是如何体现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组成部分及本身的完整性的?这是文化线路遗产成立的关键。
遗产点功能关系的完整性。代表性遗产点以同一市场体系之内的茶叶产区的内在联系为前提,共同反映茶叶生产、加工与初级集散的主题。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反映了宜红茶产生之前这一区域以进贡为基础的茶叶产区与市场雏形。土司利用其政治权力,“民皆兵也,战则自持粮糗,无事则轮番赴司听役。每季役止一旬,亦自持粮不给工食”,[19]55奴役土民为其开垦、采集和运输茶叶。土司又派土舍去主导茶叶贸易和茶叶进贡。可以说,明代土司时期,中国武陵东北部山区形成了难得一见的类似大规模种植园的茶叶商品经济产区。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反映的“土司对茶叶生产与贸易的管理”主题在万里茶道遗产里极具特色。采花古茶园及村落更多地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来反映宜红茶产区茶叶种植的早期历史及其文化成就。五峰县泗洋河流域位于北纬30°附近,降水丰沛、气候温暖、生态环境优异,容美土司曾在这一片区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采花乡长茂司村黄家台的一棵古茶树树龄被植物学家认定超过500年。这里普遍分布着以散播丛植为特点的古茶园。采花古茶园及村落还承载着传统茶叶习俗与文化,如宜红茶制作技艺、罐罐茶饮茶习俗等。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是宜红古茶道路网的重要一段,其展示的古茶道的真实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泰和合茶号遗址则反映了清代后期宜红茶的生产、加工与贸易的一般过程,背后隐含着中国武陵东北部地区在茶叶媒介的影响下进入世界体系的历史。四个遗产点分别从茶产区与市场源头、茶叶原产地、茶叶运输与贸易、茶叶生产组织与加工四个角度来呈现这一遗产区作为万里茶道茶源地的生产、加工和集散的历史本来面貌。
遗产点在同一茶道路网和市场体系之内,就像印加帝国建成于1450~1532年之间的印加路网,“其宏伟程度足与旧时期的罗马公路网相匹敌。长达25000千米的公路路网,把库斯科高高坐落在秘鲁南部安第斯山上的印加首都和帝国辽阔的领土联系在一起”。[20]249早在明至清代初期,鹤峰、五峰和石门的北部区域都在容美土司的路网体系之中。清代无锡人顾彩从荆州府枝江县出发经松滋、石门县宜沙(壶瓶山镇)、南府(南村)、中府(容美镇)、采花、渔洋关镇,回到枝江。鹤峰、五峰和石门三县都保存有大量记录容美土司开拓道路的碑刻、摩崖石刻,如《新改荒路记》《九返坡记》《百顺桥碑记》等。容美土司的南部通道和东部通道构成了容美土司路网的基本骨架,这也是清代中后期宜红古茶道路网的基本雏形。同时,因为土司制度“军民合一”的性质,其对茶叶种植、加工与贸易的动员能力超越我们的想象。土司时期近万亩茶园对于那个时代而言规模巨大,需要动员全部的力量把茶叶生产、加工、进贡、内销出去。可以说,土司时期,武陵东北部山区形成了面向平原地区的山区路网和统一的茶叶商品市场,近代红茶贸易直接继承了这一路网和市场。近代以来,宜红茶市场扩大为以五峰、宜都、石头、鹤峰为核心区域的二十余县,渔洋关、宜沙和五里都成为宜红茶市场体系中重要的节点。可以说,四个代表性遗产点都在容美土司时期的路网和市场体系内,更在近代之后相互支撑,成为宜红茶产区路网和市场的支撑。
遗产点在内在地理经济上的关联性。湘鄂边清江以南、澧水以北的武陵东北部山区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但限于自然地理特点,这一区域对外物资交流却十分不易。在向东拓展的过程中,当地人发现了山区内的三个对外通航点,分别是渫水上游的宜沙黄虎港、渔洋河上游的渔洋关、清江中游的资丘。从这三个点出发,山区可以直航平原,促进着大宗物资的交流。清代以来,这一区域的山货通过航运进入内地市场,包括铜、铁、香、粗纸、桐油、木油、菜油、麻油、芋、茶、黄腊、炭、煤、漆、硝、豹皮、狐皮、獭皮、葛粉、蕨粉、洋芋粉、苞谷酒、冻绿皮、线麻、桐麻、大麻、榔皮[21]。山区的兽皮、兽毛、蚕丝、山茶、竹木、果实为平常输出之货,而输入品类,则有“盐、糖、色布、烟叶、杂粮、各种洋货、日用所需,为各市场必备之品”[22]。当其中的一个对外通道受阻,又可依托另外一个。民国年间,石门泰和合红茶产销衰落,渔洋关却逐渐兴盛起来,石门北部的茶叶大多流向渔洋关精制出口,“全邑(石门)冠售茶年达三十万斤,合其他各号计达百余万斤,为售茶之最盛时期。近来茶业衰落,年仅达数万斤,而售茶中心地北移于鄂境之渔洋关”。[23]49代表性遗产点中的两个分别位于渔洋河、渫水的通航起点,另外两个分别位于五峰西部、鹤峰南部的茶叶产区,其是山区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适应的最佳表达。
遗产点与万里茶道的高度匹配性。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上说:“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24]13可以说,万里茶道至少已跨越300年。自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开创“榷茶制度”以来,宋代以茶叶专卖制度为前提的茶马贸易得以发展,南方的茶叶在政府的引导下流向北方游牧民族。这一时期,中国的茶砖已进入俄国。Marth Avery认为:“宋代,通过边境贸易,中国北方草原的契丹人作为中间人把茶叶传播到欧亚草原,以至俄国现存茶砖文物上还刻印有‘Китай’(契丹)字样。”[25]可以肯定的是,容美土司在明代通过进贡的方式把茶叶输入北京,宫廷不可能消耗这么大量的茶叶,最终这些茶叶很可能支撑了王朝北方的“茶马贸易”。进入近代,随着俄国势力的东侵以及国际茶叶贸易形势的变迁,清代末期至民国年间,中俄茶叶贸易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武汉也在民国年间发展为“东方茶港”,大量茶叶从武汉出口俄国。那么,传承于土司茶区的宜红茶区在万里茶道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首先,要体现万里茶道茶源地的角色。采花古茶园及村落、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泰和合茶号遗址三个遗产点呈现出宜红茶区茶叶生产、加工与集散的过程,很好地反映了万里茶道重要茶源地的地位。然后,要体现文化线路下观念、文化、文明的交流。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泰和合茶号遗址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区域间、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最后,要体现“茶”的文化主题。遗产点很好地体现了茶的生产组织、制作技艺、运输贸易及“以茶为媒”的文化传承与积淀。
代表性遗产点的选择最终要服务和体现万里茶道的核心价值。对于文化线路遗产,“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和适合的方法论,将无形多于有形的历史记忆碎片串联起来,重新展示其历史风貌,讲述它的优美故事”。[26]25我们提出宜红古茶道或者万里茶道宜红古茶道段的概念,精心选择代表性遗产点,解释代表性遗产点的遗产构成、内涵、组合关系、内在关联性,以期能最为简约、真实和完整地呈现宜红古茶道本身以及其对于万里茶道的价值。我们迷茫在文化线路这样复杂的遗产类型的申遗工作中,但又着迷于文化线路蕴含的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文化线路在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相互理解的魅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讲好宜红古茶道这个真实但又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去展现的美好故事。
[1]“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线路遗产包括33处遗产区,吉尔吉斯斯坦拥有3处遗产区,哈萨克斯坦拥有8处遗产区,中国拥有22处遗产区。“印加路网”也被称作“安第斯山区道路系统”,包含149个遗产区,其中阿根廷拥有14处遗产区,玻利维亚拥有4处遗产区,智利拥有34处遗产区,哥伦比亚拥有9处遗产区,厄瓜多尔拥有28处遗产区,秘鲁拥有60处遗产区。
[2]万建辉、郭海清:《万里茶道申遗 初定45处遗产提名点》,《长江日报》2017年3月27日。
[3]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5](清)毛峻德:《鹤峰州志》,乾隆六年(1741)。
[6]单霁翔:《线型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7]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文物出版社,2008。
[8](清)顾彩著《容美纪游》,高润身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9](清)顾彩著《容美纪游》,高润身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0]单霁翔:《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11]张维亚、冯年华:《遗产管理与旅游开发——基于实证研究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2]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编《湖北茶叶贸易志》,内部资料,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印刷厂,1985。
[1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五峰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14](清)李焕春:《长乐县志》卷四《营建》,咸丰三年(1853)编修,光绪元年郑敦祜续修,同治九年龙兆霖补修。
[15]石门县文物局、石门县博物馆:《石门古茶道遗存》,内部资料,2017。
[16]吴恭亮:《石门文史·卢次伦传》,内部资料,2012。
[17]石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石门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18]丁援、宋奕:《中国文化线路遗产》,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5。
[19](清)顾彩著《容美纪游》,高润身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20]〔英〕克里斯·斯卡尔:《世界古代70大奇迹——伟大建筑及其建造过程》,吉生、姜镔、剑锋译,漓江出版社,2001。
[21](清)李焕春:《长乐县志》卷八《物产》,咸丰三年(1853)编修,光绪元年郑敦祜续修,同治九年龙兆霖补修。
[22](民国)陈丕显:《长阳县志》卷七《民政考九·商业》,陈金祥校勘,民国二十五年纂修,方志出版社,2005。
[23]王浦堂、周训典:《〈民国石门县志〉校注》,内部资料,2004。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5]Marth Avery.The Tea Road:China and Russia Meet Across the Steppe.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4.
[26]景峰:《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