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王小平主编
- 15字
- 2025-04-07 18:38:59
第一部分 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研究
宜红古茶道初论
三峡大学 黄柏权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申遗办公室 黄天一
摘要:宜红古茶道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茶叶贸易、运输以及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路线。从最初的“五峰茶马古道”到宜红古茶道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宜红古茶道的提出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延续性,也与宜红茶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能充分体现其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发挥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
关键词:“五峰茶马古道” 宜红古茶道
自2012年万里茶道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经过多方努力,2017年3月22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会”上,“五峰采花古茶园及村落”“五峰古茶道梯儿岩—汉阳桥段”“鹤峰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纳入万里茶道申遗范围,使武陵山区东北缘连接中原与大西南的一条重要贸易和文化通道进入世界视野。
一 宜红古茶道
宜红古茶道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茶叶贸易、运输以及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路线。近代以来,随着红茶生产、运输、贸易的兴起,历史上已经形成的茶叶贸易、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路线,演变成为特定的红茶运输、贸易路线,即宜红古茶道。宜红茶所在区域,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土司时期,茶叶种植和贸易有了很快发展。清中期以后,开始加工制作红茶。据有关文献记载:“19世纪以后,湖北省外贸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口红茶贸易也随之兴旺起来,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1854)高炳三,光绪丙子年(1876)林紫宸、泰和合等茶商(均为广帮)又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星坪等地精制,通过渔洋关运汉出口,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红茶市场。”[1]广东商人卢次伦在湖南石门宜沙开办泰和合茶庄,加工和贸易红茶,宜沙一时也成为宜红茶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从历史渊源看,宜红古茶道可以追述到土司时期容美土司茶叶运输路线,在顾彩的《容美纪游》及《鹤峰州志》、《长乐县志》、百顺桥碑、《新改荒路记》等有记载。从线路类型看,既包括宜红茶区内部采茶运输的人行道、骡马道,也包括外运的水道和陆路通道。从线路覆盖的地理范围看,既包括宜红产茶区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的区域,也包括宜红茶运出产茶地以后连接茶叶贸易中心市场的线路涉及的范围。从文化交流传播看,宜红古茶道既是商贸线路,也是文化传播线路,在宜红茶生产运输过程中,既产生了与茶叶相关的茶文化,同时,也把产茶区的本土文化传播出去,将外面的文化输入茶叶产区,促成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与交融。因此,宜红古茶道是武陵山东北边缘少数民族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 从“五峰茶马古道”到宜红古茶道
位于鄂湘交界武陵山北缘的宜红古茶道是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最初被新闻媒体称为“五峰茶马古道”。据2010年5月20日荆楚网报道:“宜昌市文物普查成果展开展,十大新发现文物亮相。其中,‘五峰茶马古道’、长阳丁母覃氏墓被列为国家文物重要新发现。‘五峰茶马古道’东经五峰、渔洋关往汉口,西经鹤峰、恩施入川,北经渔峡口、长阳北上,南经石门、桑植入长沙,‘x’形岔道,东西延绵200公里,南北曲折一百余公里,茶马古道见证了当时的通商、传道和军用历史。”[2]“五峰茶马古道”的说法直到2017年还在使用。如2017年2月16日《三峡晚报》刊登的《宜昌将实施文化名片保护工程 五峰茶马古道力争申遗成功》一文中说:“市政府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宜昌将实施文化名片保护工程,力争五峰茶马古道申遗成功。”[3]在这条文化线路刚刚被发现时,没有严格统一的称呼,媒体称之为“五峰茶马古道”,文物界称之为“五峰采花骡马古茶道”,如五峰县文物局局长覃星和谢辉在《湖北五峰古茶道》一文中写道:“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中,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物普查小组在该县采花乡、湾潭镇和渔洋关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五峰采花骡马古茶道。普查小组通过实地深入调查,发现这是一条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代骡马茶道。”[4]最初之所以用“五峰茶马古道”或者叫“五峰采花骡马古茶道”,据当地80岁的曹叶钊老人回忆,是因为当时商队用于运输的牲口不仅有骡子,还有马和驴。由于骡子力气大、脾性好、善于走山路,就成为当时运输的主力,这条道也称为骡道。当时,多以骡马为运输主力的商队不仅把山里紧要的盐、粮食及日用品从山外驮来,还将当地盛产的茶叶、桐油、山漆等山货通过这个古道运到外地。[5]可见当时提出“五峰茶马古道”或“五峰采花骡马古茶道”的依据有三。其一,这条古道是在五峰境内首先发现的,因而以“五峰”命名,甚至以“五峰采花”命名。其二,这条古道上运输的货物茶叶占的比重大,运输茶叶等物资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骡子、马和驴,因此,民间也将这条道称为骡马道,显然“茶马古道”是“骡马古茶道”的简约说法。其三,这条呈“x”形的运输道路很古老,形成时间早,覃星的文章说有四百多年,也就是说至迟在明朝时已经形成。这条线路的古老不仅顾彩的《容美纪游》等文献有记载,百顺桥碑、新改荒路记碑、古桥、道路、骡马店等实物也可作为佐证。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最早提出“五峰古茶道”的是覃星先生,他在《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发表的文章题目就是《湖北五峰古茶道》,虽然他在文章中论述的是“五峰采花骡马古茶道”,其实他已经用了“五峰古茶道”的概念,只是当时媒体没有注意这篇文章,所以媒体报道一直沿用“五峰茶马古道”。在五峰启动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后,“五峰古茶道”的概念被正式提出,2016年4月18~19日,在五峰召开的“‘一带一路’(万里茶道)与五峰茶”研讨会上,编印了《五峰红茶档案文献资料选编》,在资料集的最后有一篇名为《五峰古茶道与万里茶道》的文章,文章说:“五峰古茶道是清末民初时期五峰通往湘鄂西的主要通道,在崇山峻岭中连绵四五百公里,被誉为湖北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6]这是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提出“五峰古茶道”的概念。之后,新闻媒体也开始改用“五峰古茶道”的说法。《湖北日报》报道:“(2017年4月)18日至19日,万里茶道与五峰茶研讨会在五峰县举行。湖北、贵州、湖南等地200余名茶文化专家探访五峰古茶道,确认八百里五峰古茶道是中俄万里茶道重要组成部分。五峰古茶道在采花台、星岩坪至渔洋关段崇山峻岭中连绵八百余里,沿线古石桥、骡马店、客栈、碑刻遗址众多,被誉为湖北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7]2016年4月28日在武汉举行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上,“五峰古茶道”的概念首次提出。2016年8月28日在五峰渔洋关召开的“‘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五峰学术研讨会”上,下发了《五峰古茶道图集》,图集的首篇就是《五峰古茶道》一文,介绍了五峰古茶道的历史、线路及其与万里茶道的关系。这次会议进一步强化了“五峰古茶道”的说法,该说法后来不断在学术上被进一步论证。2016年10月五峰又编印了《五峰茶与五峰古茶道史志档案文献资料汇编》,这本资料集的前面绘制了《五峰古茶道线路示意图》《五峰古茶道文物及古茶园、古茶树分布示意图》,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五峰古茶道的资料。叶厚全在《五峰古茶道与万里茶道》一文中说“五峰古茶道是清末民初时期五峰县通往湘鄂西的主要通道,在崇山峻岭中连绵四五百千米。19世纪开始,湖北鹤峰、宣恩、恩施、长阳和湖南石门等地的毛红茶通过古茶道源源不断运到渔洋关镇集散、精制、包装后,经水路转运汉口,再出口到俄罗斯和波罗的海的沿岸国家。古茶道也因此成为湘鄂西茶区连接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8]之后,媒体也开始使用“五峰古茶道”的说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2017年,湖北鹤峰、湖南石门先后提出参与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后,如果用“五峰古茶道”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显然不能将鹤峰、石门古茶道纳入。因此,2017年5月16日,在五峰渔洋关召开的有五峰、鹤峰、石门三县相关领导、申遗办成员,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和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参加的“线路与遗产:五峰—鹤峰—石门古茶道学术研究研讨会”筹备工作会议上,就这条跨区域的古茶道名称进行了讨论,会上提出了“鄂西南古茶道”“五峰—鹤峰—石门古茶道”“容美古茶道”等说法,经过讨论,初步定为“线路与遗产:五峰—鹤峰—石门古茶道学术研讨会”。之后,一直感觉用“五峰—鹤峰—石门古茶道”的说法既烦琐,又不能体现这条古商道固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在多次实地考察和研读文献资料后,笔者提出“宜红古茶道”的概念,并征求了相关专家和五峰、鹤峰、石门地方领导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这一称呼符合历史的实际和现实的需要,于是在修改9月会议方案和邀请函的时候,使用了“线路与遗产:万里茶道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的说法,正式提出“宜红古茶道”的概念。笔者在《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武陵论坛”卷首语撰写了《从宜红古茶道说开去》一文,之后媒体也逐步使用“宜红古茶道”的说法。如五峰门户网2017年7月4日发表了《承载文明 传承历史 共同推进宜红古茶道申遗成功》一文,报道了湖南石门县申遗小组考察五峰宜红茶工业遗址、宜红古茶道遗址遗迹情况。2017年8月15日,宜昌文化网刊发了《宜红古道通欧亚 工业遗产亮世博》的消息,报道了五峰红茶工业遗产在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上的推荐情况。五峰县在2017年10月举办的越野赛中,也用了宜红古茶道冠名。2017年9月3日下午,在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召开了“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筹备会”,与会领导和专家高度认同宜红古茶道的提法。
三 提出宜红古茶道的依据
之所以提出宜红古茶道的概念,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其一,宜红古茶道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延续性。今天鄂西南、湘西北地区,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和饮用历史。《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境内“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巴国境内有茶叶种植,茶叶是进贡特产。三国张揖所著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荆巴间正好是今天的鄂西南和湘西北地区,此种制作和饮用方法,与今天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油茶汤十分相似。汉魏六朝时期,鄂西南和湘西北地区已广泛种茶。西晋人撰写的《荆州土地记》说:“武陵七县通出茶。”武陵七县就包括今天的长阳、五峰、鹤峰、石门等地。南北朝时期,“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述异记》说:“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夷陵图经》记载:“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唐朝陆羽在《茶经》中更明确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巴山峡川”就是今天宜昌及峡江地区,这里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说明野生古茶树年代久远。唐朝李肇《唐国史补》中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唐朝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列举了产于夷陵的小江沅茶,其品质比茱萸簝茶更好。宋朝时,在江陵府、鄂州、归州、峡州、荆门军,都设立了买茶机构[9]15,说明这些地区是重要的产茶区。
元明清(清朝前期)时期,鄂西南和湘西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顾彩在《容美纪游》中记道:容美“诸山产茶,利最溥,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曰湘潭茶。故茶客来往无虚日。茶客至,官给衣食以客礼待,去则给引”。道光《鹤峰州志》载:“容美贡茶,遍地生植,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长乐县志》记载:“邑属水浕、石梁、白溢等处,值产茶。每于三月,有茶之家,妇女大小,俱出采茶。清明节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节采者,为谷雨细茶,并有白毛尖,萌勾亦曰茸勾等名,其余为粗茶。”[10]顾彩在《容美纪游》中多次提到茶商出入容美土司贩卖茶叶的情形,如“初八日,晴。……饭两崖间古松下,有茶客数人驱驴至”。“七月初一日,晴。乃行,路平坦,连冈舒缓,流水淙净,多茶客。”“初六日,行平冈,无复山险,至白马溪,乃更起群峰,一潭澄泓,民居环之。茶客二十余人,放驴满山,余杂之共宿一店”[11]13、109、114。从《容美纪游》《鹤峰州志》《长乐县志》的记载可以得出四点结论。其一,容美土司境内许多山坡都种植茶叶,证实茶叶种植面积大,种植范围广。其二,茶叶有许多品种和等级。这一带产的茶统称“峒茶”,有雨前细茶、谷雨细茶、白毛尖、萌勾、粗茶区分,其制作方法是白茶和绿茶的加工方法;茶叶已经有了等次,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其三,有广泛的茶叶交易。“湘潭茶”是两湖通用的茶叶,说明茶叶的交易范围主要是两湖和周边地区,经常有茶商到容美土司贩卖茶叶,顾彩在进入容美和从容美出山的路途中,多次遇到购买茶叶的茶客,并且土司对茶客很优待。其四,已经有了固定的茶叶贸易道路。不仅顾彩在《容美纪游》对所经过的道路有明确记载,百顺桥碑、新改荒路记碑也都有明确的记载。近年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古茶道线路,线路上还发现了许多古茶园、古村落、古石桥、骡马店、碑刻、摩崖石刻等文化遗迹。这些道路,一直存在下来,成为后来红茶的运输路线。
一,“宜红古茶道”符合红茶产区的历史。悠久的茶叶种植、加工、交易为红茶的生产、交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地区历史上的茶叶种植、加工和贸易,也不可能有后来的红茶生产。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876年宜昌开埠以后,为了满足英国等国家对红茶的需求,传统的绿茶制作技艺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湖北茶业贸易志》写道:“19世纪以后,外贸有了较大的发展,我省出口红茶贸易也随之兴旺起来,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1854)高炳三及光绪丙子年(1876)林紫宸、泰和合等茶商(均为广帮)又先后到鹤峰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通过渔洋关运汉出口,渔洋关一时成为鄂西著名的红茶市场。”[12]从此,红茶成为外销商品。1876年,宜昌开埠后,更加促进了茶叶等特产对外贸易的发展。如1938年国民政府贸易委员会在渔洋关王家冲设立中国茶叶公司五峰精制厂;1941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渔洋关设立五鹤茶厂,年产红茶600余箱。[13]宜沙等地红茶产量也很大。因此,使用宜红古茶道的概念,既继承了土司时期甚至更早这一地区茶叶生产、贸易的历史,也承接近代以来的红茶生产和贸易的实际情况,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二,“宜红古茶道”符合宜红茶产区的实际情况。据有关资料记载,1933年前后,湖北省银行多次带领江西、浙江、汉阳等地的茶商和制茶技工,来渔洋关开设茶号,并将红茶定名宜红茶。[14]800虽然目前对宜红茶的名称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宜红茶产区的看法基本一致。宜红茶产区“遍布鄂西之五峰、鹤峰、长阳、宜都、宜昌、兴山、秭归、远安、巴东、建始、恩施、宣恩、咸丰、利川及湖南石门等十余县,其产量之多,品质之佳,虽不能与祁红媲美,然亦不逊色过远,在英美市场上曾独树一帜,得畅销海外”[15]。1943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在外销产品调查报告中,对“宜昌红茶区”解释说:“湖北西境之宜昌、宜都、长阳、五峰、鹤峰,及湘西之石门县等地,出产中级红茶极多,以宜昌为其集中地,因称宜昌红茶区,略称宜红区。”[16]317随后,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编印的《茶叶产销》一书中,针对“宜昌红茶区”诠释说:“本区位于鄂省西南部,属于清江流域,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带,茶园分布于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利川及建始等县,其中以鹤峰、五峰与恩施茶园面积最广,产量亦最多。本区茶产以红茶为主。……惟此区红茶均由宜昌出口外销,‘宜红’之名,由此而来。”[17]14《中国茶叶大辞典》在解释“宜红工夫茶”时说:“产于湖北宜昌、恩施的条形工夫红茶,湖北红茶最早始于鄂南。1840年蒲圻羊楼洞就有红茶庄号五十多家。1854年,五峰渔洋关和鹤峰县五里坪等地先后始制红茶。”[18]275从目前来看,这一区域是我国连片产茶区,面积达几百万亩,也是产红茶面积最大的区域。因此,将宜红茶区茶叶运输、贸易的通道用宜红古茶道命名,与历史上宜红茶的生产、贸易情况相吻合,名副其实,既可以将历史上这一区域许多条茶叶运输、贸易路线统一起来,也便于这一历史上形成的著名茶区对外宣传和营销。
三,“宜红古茶道”能够充分体现这条文化线路的特色和价值。历史上,横跨武陵山北缘的这条交通贸易道路从来就没有统一的名称,虽然当地人有“骡马道”的称呼,但这种称呼只是地方性的,不具有对外宣传的一致性。在容美土司时期,这条道路是土司朝贡、征调、贸易的主要通道,为了便于和外界的联系,土司时期不断对道路进行拓宽、加固和改造,留下了众多遗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如著名文人顾彩在康熙年间游历容美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容美纪游》记录了古道上的诸多地名和风土人情。今天,在古道上还留下了许多关隘、道路、桥梁、骡马店、聚落、古茶园、古树、碑刻,以及许多传说。由于道路阻隔在大山里,少有人知晓这条道路的真实情形和历史记忆。同时,历史上虽然有“湘潭茶”“谷雨细茶”“白毛尖”“萌勾”[19]等名称,但一直没有形成茶叶品牌。近代以来,随着红茶的制作加工和外运,特别是宜红茶出口俄罗斯、英国等西方国家以后,宜红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一个地方产品成为国际品牌。尽管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有著名的宜红茶产品,因为未能将“宜红”品牌与文化线路结合思考,这条古道长期埋没在大山中。如果将这条古老的茶叶运输通道以宜红茶命名,既能凸显道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解决了历史上这条商道没有统一名称的问题,体现出古道运输茶叶的重要功能。
四,“宜红古茶道”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宜红茶在英国被誉为“皇后茶”。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加工工艺,使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历史上的“宜红”品牌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影响力有所式微,但随着对传统品牌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古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宜红”品牌的重要性再次引起高度关注。通过多方努力,“宜红”注册商标已经回到宜昌本土,宜都宜红茶已经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得到欧盟的认定。因此,采用宜红古茶道的名称,不仅可以协调三县申报古茶道遗产名称难以统一的问题,还能够把历史上的宜红茶区的茶叶统筹聚集起来,复兴“宜红”知名品牌,发挥公共品牌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区域茶叶生产,扩大红茶对外贸易,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这一区域民众脱贫致富。
总之,“宜红古茶道”是为了适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品牌、发掘文化线路历史文化底蕴、发挥传统品牌更大效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条古道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宜红”品牌作为外显的文化符号,是万里茶道非常特殊、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湖北省茶麻公司编《湖北省供销合作社行业志——茶叶卷》,内部资料,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印刷厂,1985。
[2]舟游:《宜昌十大文物新发现亮相 五峰茶马古道见证历史》,《楚天都市报》2010年5月20日。
[3]金计:《宜昌将实施文化名片保护工程 五峰茶马古道力争申遗成功》,《三峡晚报》2017年2月16日。
[4]覃星、谢辉:《湖北五峰古茶道》,《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
[5]荆楚网:《探寻五峰茶马古道的秘密,为什么称作为茶马古道》,2015年5月27日。
[6]“‘一带一路’(万里茶道)与五峰茶”研讨会会务组编《五峰红茶档案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
[7]吴擒虎等:《五峰古茶道是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日报》2016年4月23日。
[8]叶厚全:《五峰古茶道与万里茶道》,《民族大家庭》2016年第6期。
[9]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湖北茶麻分公司编《湖北茶叶贸易志》,1985。
[10](清)《长乐县志·风俗》卷十二。
[11](清)顾彩著《容美纪游》,高润身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2]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湖北茶麻分公司编《湖北茶叶贸易志》,内部资料,1985。
[1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五峰文史资料》第6辑,内部资料,1996。
[14]《湖北省志·贸易》,第800页。
[15]张博经:《“宜红”精制》,《西南实业通讯》1942年第5卷第2期。
[16]《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关于外销农产品生产状况的调查报告》1943年第12期,《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八),第317页。
[17]《茶叶产销》,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编印,第14页。
[18]陈宗懋编《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9](清)《长乐县志·风俗》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