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综上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有关奉系与东北铁路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为本书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也提出了一些仍须探索的问题。

第一,横向上看,与学术界对华北、广西、安徽等地区的铁路的研究相比,对近代东北铁路的研究,无论是线索梳理,还是多视角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都相对薄弱,概述性研究较多,深度研究不够。这与近代东北铁路网之发达居全国之冠的地位是不相符的。纵向上看,学术界在讨论东北铁路时,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仍是研究重点,[33]对奉系及其主导的铁路交通近年来的探讨增多,但多为泛论性论述,系统性和专题性研究略显不足,难以反映近代东北铁路的全貌及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第二,在分析框架上,现有研究多侧重或考察“路”的发展,或揭示“权”的冲突,层面相对单一;研究模式上,多侧重日本进逼—奉系回应的单线研究;研究内容上,整体考察多偏于脉络梳理,个案研究比较集中在“满蒙悬案”上,其他个案关注不够。这些研究比较广泛地揭示了近代东北路权受外力控制、西方势力利用铁路对东北实施侵略以及奉系与日本等外力合作的一面。然而,奉系毕竟是纵横北洋时代和南京政府初期的强势政治军事集团,这样的研究模式未能充分呈现奉系这一东北主政者在铁路交通上的能动性和主导性,难以丰富展现东北官民这一内在力量在近代东北铁路上的作为与影响。

第三,在史料发掘和使用上,已有研究主要利用的是在1990年代以前出版和发现的史料,新近出版的资料、大量未刊中日文献、满铁资料、方志资料等利用率比较低。

有鉴于此,本书试图通过对奉系与东北铁路的实证性研究,在上述三方面有所突破。本书不是对近代东北铁路的建造技术和管理的讨论,而是以铁路为切入点,探究奉系在铁路交通领域的施政以及它与日、俄(苏)等国围绕路权产生的多角博弈。由于铁路交通的发展以及东北路权问题的演进都具有相当强的时序性,本书的分析以时序为基础,兼顾专题性,围绕三个层面展开:①从“路”的层面上考察奉系在铁路交通发展上的政策导向、具体实践以及铁路建设的成败得失;②从近代东北亚国际政治角度分析东北铁路在“权”的层面出现的奉系与日、俄(苏)长达十多年的互动,以及路权对近代奉日、奉俄(苏)关系的影响;③将铁路视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探究自建铁路对近代东北的早期现代化的多重效应。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东北铁路的缘起与早期发展。概述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20多年间,英、俄、日、美等势力对东北路权的角逐,以及东北官民早期的铁路发展思路及尝试。

第二章,东北铁路自主化的新起步。以档案文献为基础,结合报刊、方志等资料,探讨奉系铁路自主化发展策略的形成,对张作霖主政时期东西铁路干线建设进行实证研究。

第三章,合办、包工铁路的尝试与困境。对天图、洮昂、吉敦路三条路线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奉系与日本是如何合作的,双方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利益冲突,日本是如何渗透和控制这些路线的,以及这些铁路的发展困境及其后果。

第四章,1927~1928年的奉日“满蒙铁路”交涉。以1927~1928年的奉日满蒙铁路交涉为个案,讨论东北铁路自主化对日本的“满蒙政策”的冲击、1927~1928年的满蒙铁路交涉的具体经过及其引发的奉日关系的变动。

第五章,奉系与中东铁路——从《奉俄协定》到中东路事件。探讨奉系与俄(苏)对中东路的处理、双方在中东路管理和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中东路事件及其对奉系的影响。

第六章,东北易帜后路港一体化的推进与被迫中断。讨论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在铁路发展策略上的新调整、铁路—港口一体化计划及其实施、中日路权冲突的加剧及东北路港自主建设的被迫中断,在此基础上,探究路权问题与九一八事变的内在联系。

第七章,自建铁路与近代东北社会变迁。从交通格局变迁、贸易发展和资源开发、城市化进程、移民实边、日常生活等角度考察自建铁路引发的社会变迁,探析自建铁路对东北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

史料的收集与运用决定了本书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本书主要利用的资料有以下几种。

(1)奉系相关档案、日本外交文书、专题性史料。这类资料有来自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保存的大量未刊文献,其中有反映奉日官方在东北铁路上的决策和交涉活动的史料,还有大量具体铁路建设及运营的资料,部分资料时间跨度十多年、内容达数千页。

已刊文献也极为丰富:奉系相关档案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奉系军阀密信》《奉系军阀密电》《辽宁省档案馆珍藏张学良档案》等,不少内容与东北铁路相关;日本外务省编纂的外交文书收录了许多与东北铁路相关的官方文书;相关中外关系史和专题性资料汇编,如《中日关系史料》《中俄关系史料》《“九·一八”事变档案史料精编》《张学良文集》《东北边疆档案史料选辑》等;铁路史资料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1~1949)》《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满铁史资料》路权篇、《满铁档案资料汇编》《满洲交通史稿》等。这些史料是本书的核心资料。

(2)铁路出版物、满铁资料等。各铁路局、铁道部等机构的出版物是了解铁路建设与运营的直接史料,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交通史路政编》等。满铁围绕东北铁路有大量相关调查和讨论,也是重要资料来源。如辽宁省档案馆和黑龙江省档案馆整理出版的《满铁调查报告》、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满铁各机构的出版物等。

(3)期刊、文史资料、方志资料等也是重要的辅助资料。方志和年鉴资料如《东北年鉴》、期刊如中东铁路局主办的《中东经济月刊》和《东省经济月刊》等对了解东北铁路交通的概况及沿线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很有帮助。文史资料则提供了一些档案文献未涉及的生动细节,可作为补充性史料。


[1]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第279页。

[2]1916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计10346公里,其中东北地区有3584.4公里,占34.6%。1931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13960公里,东北激增到6225.9公里,其比重上升到44.5%。到1946年时,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计26857公里,东北高达11525.9公里,占42.9%。

[3]辽宁省档案馆编《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0,“出版说明”,第1页。

[4]《营业公里表》,铁道部统计处编《中华国有铁路会计统计汇编(1915~1929年)》,1931。

[5]张恪惟:《东北抗日的铁路政策》(1931年),文海出版社,1982,第4~5页。

[6]海珊:《一年来对于东省经济状况之杂感》,《东省经济月刊》第3卷12号,1927年12月,第5页。

[7]萨福均:《三十年来中国之铁路工程》,中国工程师学会编辑刊行《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1946,第11页。

[8]东北文化社编辑刊行《东北年鉴(民国20年)》,1931,第3页。

[9]黄文涛:《中日俄竞争下之东北铁道网》,南京书店,1931,第1页。

[10]汪建丰:《铁路与欧美主要国家现代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1页。

[11]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曾鲲化:《中国铁路史》,出版地不详,1924;谢彬:《中国铁道史》,中华书局,1929;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辑刊行《交通史路政编》(共18册),1935;祁仍奚:《东北铁路要览》,商务印书馆,1930;李德周、吴香椿:《东北铁路大观》,北宁铁路运输处计核课庶务股,1930;《东北年鉴(民国20年)》。其中,《东北年鉴(民国20年)》最为详尽地介绍了东北铁路的发展状况,对日、奉在东北路权上的冲突也有较多的关注。

[12]王同文:《东北铁路问题研究》,交通大学管理学院,1933;张恪惟:《东北抗日的铁路政策》(1931年)。

[13]比较典型的如,章勃:《日本对华之交通侵略》,商务印书馆,1931;张恪惟:《东北抗日的铁路政策》(1931年);金士宣:《中国东北铁路问题汇论》,天津大公报馆,1932;林同济:《日本对东三省之铁路侵略》,华通书局,1931;陈觉:《日本侵略东北史》,商务印书馆,1931;王一新:《日本侵略东北之新经济政策》,中华国风社,1932;范任宇:《二十年来列强环伺下之东北问题》,民智书局,1932;王同文:《东北铁路问题研究》,交通大学管理学院,1933;方乐天:《东北问题》,商务印书馆,1934;陈晖:《中国铁路问题》,新知书店,1936;等等。

[14]金士宣:《中国东北铁路问题汇论》,第1页。

[15]万良炯:《中日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第11页。

[16]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第574~575页。

[17]常城主编《张作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第1~3页。

[18]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史资料》编辑组编《满铁史资料》第2卷《路权篇》第1册,中华书局,1979,第13页。

[19]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第3页。

[20]此书成稿于1960年代,1970年代中期修改,初版于1980年。见“说明和致谢”,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1]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309页。

[22]如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罗文俊、石峻晨:《帝国主义列强侵华铁路史实》,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等。在铁路外债史上,如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等。铁路附属地方面,如程维荣《近代东北铁路附属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等。铁路管理体制方面,如寇兴军《中国近代铁路体制演变史(1835~1949)》,中华书局,2016。

[23]最多的论著是关于铁路与区域经济、政治、社会变迁方面,如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熊亚平:《铁路与华北乡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11;郭海威:《陇海铁路与近代关中经济社会变迁》,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王明东:《民国时期滇越铁路沿线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4]任松:《张作霖与日本“满蒙铁路交涉问题”考略》,《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车维汉:《吉会铁路交涉始末》,《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25]郑言:《打通铁路建设与中日交涉》,《日本研究》1992年第2期。

[26]习五一:《“满蒙铁路交涉”与日奉矛盾的激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王海晨:《从“满蒙交涉”看张作霖对日谋略》,《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27]杨天石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中华书局,1996,第686~700页;吕福元:《日奉铁路交涉与“九一八”事变》,《民国档案》1991年第4期;宓汝成:《日本在“九一八”“七七”前夕发动的两次铁路交涉析》,《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93;范丽红:《张作霖父子与“满蒙铁路悬案交涉”》,《炎黄春秋》2005年第5期;王贵忠:《中日满蒙新五路交涉与皇姑屯事件》,郭俊胜主编《张作霖与日本关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第213~225页;张德良:《中日铁路交涉案与九一八事变》,《党史纵横》1997年第12期。

[28]杨奎松:《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张盛发:《列强在中国东北的争夺与中东铁路所有权的历史演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刘显忠:《中东路事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29]戴五三:《东北早期铁路发展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李淑云:《铁路交通与东北近现代经济发展》,《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李书源、徐婷:《铁路与近代东北交通体系的重构(1898~1931)》,《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4期;刘莉:《近代交通变革与城市结构变动——以东北城市为例(1860~1931)》,《浙江学刊》2016年第6期;佟银霞:《19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铁路政策及其成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30]于春英:《中东铁路与近代牡丹江地区城镇的兴起》,《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1期;江沛、程斯宇:《安奉铁路与近代安东城市兴起(1904~1931)》,《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5期;李书源、徐婷:《铁路与近代东北区域经济差异:1898~1931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刘威:《铁路交通与近代开原城市的形成》,《关东学刊》2016年第3期;何一民、韩英:《中东铁路与民初东北城市发展变迁》,《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31]王海晨:《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自办铁路的意义》,《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马尚斌:《东北自建铁路网计划的演变及其特点》,《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李淑云:《“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铁路建设》,《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杨小红:《从铁路政策看东北地方政府的治边思路》,《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曲晓范、王凤杰:《沈(阳)吉(林)铁路的修建与1920年代奉天、吉林两省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史学集刊》2011年第2期;杨乃坤、曹延汹:《近代东北经济问题研究1916~1945》,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马尚斌:《奉系经济》,辽海出版社,2000。

[32]尾形洋一「東北交通委員会と所謂『満鉄包囲鉄道網計画』」『史学杂志』1977年8月;芳井研一「『満蒙』鉄道問題の展開と田中内閣」『人文科学研究』1985年7月;李明「所謂『満蒙懸案交渉』と張学良の対応」『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3月;〔日〕铃木隆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吉林省伪皇宫陈列馆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日〕铃木隆史:《日本帝国主义与满洲》,周启乾译,金禾出版社,1998;〔日〕西村成雄:《张学良》,史桂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3]有关国内学术界对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研究现状可参考武向平的《三十年来我国满铁研究现状述评》,(《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第2期)和马蔚云的《中国学者中东铁路学术研究回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