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是打败法西斯、建立战后世界秩序的胜利成果,也是各会员国寻求以国际组织形式维护持久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保障基本人权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共同成果。从1945年到今天,联合国已经走过70多年的历程。创建之初,联合国只有51个会员国;而今,联合国已经拥有193个会员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包容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在过去的70多年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联合国也历经了不同的阶段。对联合国的功过成败,人们自有不同的评说。有些人喜欢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联合国,世界也许会更好;但似乎更多人相信,如果没有联合国,人们一定会创建一个联合国。

联合国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推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作为其宗旨,表达了联合国会员国人民对和平、合作、公正、平等、自由、团结、发展与进步等人类最基本价值和理想的追求。《联合国宪章》确立了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不使用武力、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国际合作及尊重与遵守国际法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仍然是处理和调解国家间关系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联合国为其会员国提供了一个最包容的全球舞台,是世界各国代表阐述各自立场、协商共议全球事务的场所。在一些人看来,联合国的各种会议无非是各国相互谴责或自我宣传的地方,联合国只不过是一台生产废纸的机器。但主权国家之所以选择加入联合国,除了希望得到联合国对其国家身份的承认,也表明对这一组织宗旨和基本原则的认同和支持。

从性质上看,联合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主导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但主权国家并非参与联合国的唯一行为体,包括主要国际区域组织在内的许多政府间国际组织应邀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大会议,并设立了常驻联合国总部办事处。非政府组织则可通过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与联合国建立正式联系。一个由主权国家和其他行为体组成的联合国伙伴关系或“联合国大家庭”已经形成,这使联合国能够在主权国家和其他行为体之间发挥全球网络平台的作用。

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联合国通过调解、斡旋及维持和平行动等多种方式,在预防冲突、解决冲突和防止冲突扩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2017年2月的统计数据,有来自126个国家的10万多维和人员正在16个联合国维和特派团执行维和任务,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

在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权领域,联合国将提高全体会员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福利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将促进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加强贸易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充分就业、普及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作为其国际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千年发展目标到期之后,2015年联合国又启动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历史上,联合国对非殖民化进程给予了大力支持,有80个国家在联合国非殖民化进程中获得了独立。

在发展和编纂国际法方面,联合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联合国主持下,会员国签署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如《世界人权宣言》、《人类环境宣言》、《给予殖民地人民民族独立宣言》和《发展权利宣言》等。联合国也促成了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或条约的签署,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为指导和规范国际行为与促进人权,建立起国际法框架。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22年,直到1971年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权。随着中国自身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联合国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桥梁,也成为中国多边外交的大舞台。根据2016~2018年联合国会费与维和经费分摊比额,中国所缴纳的会费从2013~2015年度的5.148%上升至7.921%,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第三,中国所承担的维和经费分摊比则从第六位跃升为第二位。中国重视与联合国的合作关系,也支持联合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讲话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呼吁“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表示将继续参与和支持联合国各领域合作,带动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在全球舞台上,联合国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联合国从一开始就面临诸多矛盾困境,其作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联合国是现实国际秩序的反映,无法超越主权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无法克服摩根索提到的“主权国家和有效国际组织”之间的冲突。冷战时期,联合国受到大国对抗的影响,很难发挥作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很多领域的作用有了明显提升,但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和价值冲突、大国对抗等因素仍然制约着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是主权国家建立起来为主权国家服务的工具,联合国也只有更好地为会员国服务才能得到会员国的支持。但联合国无法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能使所有会员国满意。在很多问题上,联合国不是统一的,而是分裂的。面对众多国际和全球层面的威胁与挑战,联合国常常是无能为力。因此,各方面对联合国的质疑、批判和指责从未停止。对联合国会员国来说,其在从联合国受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联合国体验到挫折和失望。

作为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国际组织,联合国不是静止的,其组织机构、组织模式、组织战略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于宪章修改程序复杂,反映在宪章上的变动并不大,但联合国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渐进的过程。机构的取消、新建、改组与扩大是经常发生的,新的理念、政策、机制会随时涌现,每一任秘书长也都试图在改革与创新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围绕联合国改革,无论是官方立场还是学术观点,既有共识又存在分歧和冲突。一些方面的改革已经完成,一些仍在继续。联合国是二战后创建的国际组织,其作用和前景取决于该组织是否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形势和任务需求的变化。

如何评估联合国走过的历程和现实作用,如何预测联合国的前景,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但联合国仍然承载着世界的共同期望。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联合国会员国首脑会聚一堂,发表了千年宣言,重申对《联合国宪章》的承诺。在2005年联合国60周年首脑会议上,会员国再次重申《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基本原则,并提出了指导未来国际关系的共同价值原则,期待联合国能在安全、人权和发展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新千年以来,联合国在应对恐怖主义、埃博拉病毒、大规模难民移民流动、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会员国的广泛支持。但由于大国关系的紧张,在解决诸如叙利亚、朝鲜半岛、乌克兰等问题方面,联合国的作用非常有限。

2015年,联合国迎来了创建70周年纪念,活动主题为“联合国强大,世界更美好”,表明会员国对联合国未来作用仍然抱有的期望。尽管各类国际组织和多国集团的数量和影响在不断上升,但只有联合国能够将世界各大国和中小国家包括在内,能够将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包括在内,能够将具有不同宗教、种族、文化和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包括在内。

《联合国宪章》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既有显著的现实主义安排,也有丰富的理想主义内涵。在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联合国”。本书代表了笔者对联合国的理解和解读,是笔者眼中的联合国。希望这本《联合国》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联合国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并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李东燕

2017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