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古行政区划名。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四川布政司。是明朝在四川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下辖13府、6直隶州、15州、111县、1宣抚司、1安抚司、16长官司。四川布政使司在元代属四川行中书省。洪武四年(1371),将成都路、重庆路、顺庆路、夔州路、嘉定路、广元路分别改置为成都府、重庆府、顺庆府、夔州府、嘉定府、广元府;并置四川行中书省,治成都府,辖成都府、重庆府、顺庆府、保宁府、夔州府、嘉定府、广元府、潼川府、雅州直隶州。
四川省
行政区划名。清初,仍承明制,置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顺治三年(1646),改置为四川省,或称四川行省,至后不改。设巡抚,治成都。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明朝时期,四川是全国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并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清初至清末,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四川等处行省
古行政区划名。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四川”或“四川省”,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四川省、四川行省。在四川行省演变的过程中,行省治地经常在川、陕之间变动,成都只是在最后才成为四川的首府和治地。四川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等)之一,辖境包括今重庆全部、四川全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南与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接壤。下辖路9,府3,属府2,属州36,军1,属县81。元朝初期四川地隶属于陕西等处行省。中统元年(1260),立秦蜀行省(也称陕蜀行省等)于京兆。忽必烈彻底征服南宋后,陕西、四川分设行省,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统有九路、五府。
成绵龙茂道
古行政区划名。嘉庆初置。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名川西道。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成绵龙茂道辖成都府、绵州、龙安府、茂州、松潘厅、懋功厅;成都府领3州(简州、崇庆州、汉州)、13县(成都、华阳、双流、新津、温江、郫县、崇宁、灌县、新都、新繁、金堂、彭县、什邡县),嘉庆初,成绵龙茂道与成都府共辖于此。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绵龙茂道改名川西道,属地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