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听见是史崇铮的声音,但并没有抬头,通过适才史崇铮的语气,他知道这时候的史崇铮估计是想来找他的茬。
因此贾琮继续埋头写字,现在的他已经开始写《中庸》。
史崇铮见贾琮不理睬他,道:“这里是我家,我可以把任何一个人请出去,包括你。”
贾琮终于抬头,道:“能让我出去的,决定权不在你,而在于徐夫子,莫非你是想越过夫子?”
史崇铮见贾琮的口才也是个伶俐的,越发来了劲,伸出脚,道:“你的话也是,我不能请你出去,但我可以叫我的小厮来这院子踩一踩,不知道你那些字迹被这么一踩,还能不能留下来。”
史崇铮见贾琮不说话,心中得意。
谁知这贾琮缓缓道:“我蹲在在这雪地上,勤勤恳恳写着这些圣人之言,而你却叫人来踩这些学问,莫非你心中对这学问并无敬仰之意?”
史崇铮一下子说不出话来,若他真的去踩,保不齐贾琮将此事传开,且不说那些迂腐的老书生会责备他,就说那徐夫子定会戒尺侍候。
于是史崇铮只得放弃自己的小心思,冷冷道:“好伶俐的口齿,徐夫子不收你可惜了。”
“借你吉言。”贾琮不卑不亢道,说完他就继续埋头写字。
这史崇铮原本还想向徐夫子请教问题,如今被贾琮如此一说,自己也没了心情,转身离开。
这时史崇川碰巧望向窗外,看见史崇铮正满脸愠色离去,便知道贾琮那口才了得,竟把史崇铮气走了。
想到平日里高傲自大的史崇铮吃瘪,史崇川忍不住嗤笑起来,引得那徐夫子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最后史崇川因为上课走神而挨了徐夫子的戒尺。
下了学,史崇川忙将自己的手炉给贾琮,将贾琮原本有些凉的手炉替换回来。
这时贾琮已经写满了一半。
史崇川笑道:“我想这两日你就可以把这个小院子写满了。”
建造这个小书院时,古人讲究风水,聚拢灵气,一般不会建造过于开阔的院子。
窄小院子常通过围墙、门楼、影壁等元素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空间,象征“藏风聚气”,寓意家族兴旺、福泽绵延。
贾琮见天色已黑,也起身,对史崇川道:“幸而你这院子不算大,若是东府那个花园,猴年马月也写不完。”
史崇川低头瞧了贾琮在雪地上写的内容,道:“这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解?”
这是《中庸》开篇的第一句话,概括儒家对于人性、道德和教育的核心理念。
贾琮略思索一下,回答道:“天命化性,率性成道;圣人修道为教,立人极而达天理。”
他首句点明天命与性道的关系,次句说明圣人通过教化使百姓遵循。
“琮兄破题速度不错,若是我,我得思考一会。”史崇川笑道,“不知你有何技巧。”
贾琮只能回答道:“熟能生巧,在之前,这四书我至少已经抄过十遍,每抄写一次,总有不一样的心得。”
史崇川不好意思笑道:“那我也得试试,如今我连正经的四书都没有完完整整地、从头到尾地抄过三遍以上。”
说着史崇川和贾琮都笑了。
贾琮又道:“不知你这里是否有干草之类的东西,我好盖上。”
史崇川明白贾琮的意思,忙让小厮抱来一摞干草,贾琮小心翼翼地铺盖在雪地上面。
“还真不好意思,我把你们的书房院子搞得乱七八糟的。”贾琮对史崇川道。
史崇川笑道:“无妨无妨,我也知道你是未雨绸缪,防止下大雪把那字迹覆盖了去。”
贾琮笑道:“有劳你了。”
……
第二日,贾琮仍是正常起来,掀起帘子却看见外头好大的雪,原来这雪下了整整一夜。
枕月和晴雯担忧地对视了一下,她们知道这下大雪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贾琮这几日在外头雪地上写的字迹全部白费了。
她们瞧贾琮脸色仍是正常,内心十分纳罕,但也不敢去问,她们可不想出卖陈福,日后她们还要靠陈福这个“间谍”打探贾琮在外头的情况。
当贾琮来到史家书院时,发现正如他预料的那样,整个院子里都覆盖着一层雪,幸而这积雪并不算厚。
贾琮亲自扫雪,将干草上的雪全部扫开,发现干草下的字迹几乎还是完好无损,这让贾琮松口气。
至少他不用从头再来。
贾琮并不急于写字,而是将散落的干草整理好,捆起来整整齐齐放在书院的角落。
把一切都清理好后,贾琮才继续提笔写字。
而徐夫子站在窗边,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没想到贾琮会有如此大的毅力。
正如史崇铖想的那样,徐夫子就是想利用雪地写字来考验贾琮,从贾琮默写的四书来看,他的学问基础很牢固。
从贾琮能坚持这些日子在低温下写字来看,他的身体素质要比大多数文弱书生好,这也是科举的一个优势之一。
从贾琮知道要在雪地上铺盖干草来看,他也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生。
这些日子看贾琮的表现,徐夫子知道贾琮已经合格了。
但徐夫子并没有马上出门叫贾琮进来,他要等贾琮把剩下的空白雪地写满。
徐夫子讲究做事要有始有终。
待贾琮把整个小院子上的雪地写满,已经是他来到史府的十二天。
在贾琮写下最后一个字后,收笔,起身看着那一地的字迹,虽然面积不大,但当满地的字迹映入眼帘时,贾琮还是感到十分壮观。
史崇川也替贾琮感到高兴,高兴地要拉徐夫子来。
史崇岳和史崇铖也难得地出门去瞧这满地的字迹,都被贾琮这份毅力深深感动。
徐夫子自然也来了,他脸上并无任何表情,他拿起枝条,往地上的某一句一指,问:“贾琮,这句话你有何见解?”
贾琮见徐夫子指的是: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这句话出自于《孟子》,是孟子以掘井为喻,强调坚持与恒心的重要性。
贾琮略思索一下,便回答道:“此言为学治事,贵在恒毅,譬若掘井必求及泉,功亏一篑则尽弃前修。”
徐夫子终于才点头,道:“你有这份心思实在是难得,日后你就和史崇川他们一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