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绿色发展蓝皮书
- 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普洱学院
- 3字
- 2025-03-28 19:02:31
总报告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跨越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普洱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要求,以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总抓手,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 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普洱市实施生态扶贫,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普洱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340亿元,居云南省第一位。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为国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普洱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坚持以最高标准、最严制度、最硬执法、最实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指示精神
2015年1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并做出重要讲话。2015年1月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是总书记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科学指明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深刻阐述了事关云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落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三个定位”的指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团结带领全市268万名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对标对表,厘清发展思路,把准工作重点,以滚石上山的毅力、攻坚拔寨的勇气、踏石留印的精神,在滇西南边疆全面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推进普洱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绩。普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或主要成员,在市、县(区)政府专门成立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办公室并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统筹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制定《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等制度,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提供制度依据和行动指南;市领导带头挂牌督办,带头遍访所有县(区)、部门,在一线部署任务、推进工作、解决问题。30余名厅级干部分别联系相应县(区)和部门,全面参与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
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好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普洱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普洱市开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绿色的基础。
(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成为普洱市的“标配”。普洱市加大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淘汰了7条水泥生产线,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53家,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88台,完成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柴油货车702辆、完成率为100%,“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实现全覆盖。
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普洱市对12342个自然村生活污水进行现状调查,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255个,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34个环境问题的整治,建成6个出入境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三大水系水质自动监测预警基本实现全覆盖。思茅河主河道及8条支流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包括了河道清淤、截污管道、河堤防护、植被恢复、道路桥梁等项目,综合整治河道总长58千米,截至2019年10月项目接近完工,投资金额超过23亿元。
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普洱市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严格落实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的环境管理,组织实施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宁洱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墨江县)、思茅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澜沧县)4个县(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累计削减重金属排放量736.4千克;完成1378个农用地详查点位土壤分析测试,完成114个重点行业企业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对8块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初步调查,夯实土壤污染治理基础。
(二)打造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普洱市实施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公益林管护;加大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低效林改造和陡坡地生态治理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推进退耕还林、森林抚育、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效益补偿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生态扶贫等重点项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森林、湿地、草原、农田、水域等生态系统功能。
二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普洱市建成糯扎渡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级教育基地、普洱学院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以及宁洱县、墨江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普洱市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普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并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野生动物放生、亚洲象保护、亚洲象监测等野生动物救护专题片;普洱广播电视台录制和播放了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专题节目;在全市重大会议期间,向与会代表发放宣传图册,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开展生态公益林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澜沧江防护林工程,从源头夯实生态保护基础。全市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等受保护地区占总面积比例为20.1%。严格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完成全市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18个。建设景东亚热带植物园,建立“景东翅子树保护小区”“太阳河柿子保护小区”两个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小区。
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普洱市生态系统类型约有55种,约占云南省全部生态系统类型的32%。在全国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591种中,普洱市有591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469种,爬行类23种,两栖类13种。在这591种中,18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5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普洱市主要动物明星物种有亚洲象、印度野牛、西黑冠长臂猿、绿孔雀、冠斑犀鸟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云南蓝果树、藤枣、红豆杉等。水稻品种多达1000种,其中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五是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普洱市湿地保护率达68.8%,制订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意见》,建成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了思茅河环境综合整治、野鸭湖环境综合整治、洗马湖湿地“退塘还湿”等工程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动植物栖息地得到良好保护,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六是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2015年,景东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东县)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成为中国首个挂牌示范县。2018年,普洱市率先完成全市及9县1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成为全国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TEEB)研究示范基地。普洱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7429亿元,摸清了绿色家底。
七是创新推进“绿色检察”,为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普洱市人大全面积极推进地方立法服务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制度,先后制定《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普洱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构建起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法律制度。普洱市人民检察院以服务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创“绿色检察”制度,以市检察机关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公益诉讼试点单位为契机,在市、县两级检察院成立公益诉讼领导小组,重点解决生态环保公共领域无人管束、无人问津的“公地悲剧”,构筑起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位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检察体系,为绿色经济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八是构建绿色金融保障体系。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血脉,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普洱市着眼于绿色发展体系形成,成立绿色金融服务公司,设立全国首支总规模达50亿元的绿色经济发展基金,一二期募集资金22.5亿元,搭建绿色企业发展平台,在云南省率先开辟森林火灾保险与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捆绑共同投保先例,率先推行咖啡种植保险、生豆价格保险、政策性价格保险。
(三)积极推进美丽普洱建设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普洱集中优势资源全面推进美丽普洱建设。
一是建设美丽县城。普洱市以提升县城文化内涵为着力点,丰富美丽内涵,提升城市的颜值,实现“让城市更中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对全市9个县城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
二是建设特色小镇。普洱市深度挖掘美丽元素,打造产业升级发展的新高地和体验后现代生活的示范区,每年评选出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示范特色小镇,持续不断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特色小镇。
三是建设美丽乡村。普洱市保护、传承、改造、提升了一批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美丽村寨,让老百姓看得到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是建设美丽公路。普洱市把公路打造成生态文明、民族文化、田园风光示范带,展示最美丽省份流动而靓丽的风景线,让人们得到“行在路上、人在景中、路景交融、轻松舒畅”的愉悦享受,让游客既是行进在高速公路、乡村小路上,更是行进在风光如画的美景中。
五是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近年来,普洱市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各乡(镇)都有指定的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置的自然村比例达89.16%;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60%的乡(镇)比例达95.15%,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53.40%,生活污水得到收集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的自然村有5094个;2019年,改造提升乡(镇)公厕150座,完成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改建256座,村公厕覆盖率达100%,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82088座,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六是提升城市综合居住质量。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先进市,从软硬设施等多方面综合构建宜居城市。
近五年来,普洱市经济保持了10%以上的平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态环境实现了“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生态更美”的目标。全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度价值达2850亿元,位居云南省第一;监测河流的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2.5%,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人均碳排放量降至4.29吨标准煤,远低于全省及全国水平,接近欧洲等发达地区水平。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占比达97.3%,成为云南省及全国气候舒适指数最高、空气洁净度最好的地区之一。
(四)打好绿色发展“三张牌”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普洱市以最高标准、最严制度、最硬执法、最实举措、最佳环境,不断提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水平,深入推进低碳试点城市、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等工作,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让“绿色”成为普洱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
一是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以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有机发展路子。在巩固现代茶园、咖啡园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地位的基础上,全市有机茶园认证面积累计43万亩,其中获中国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证书数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3.54万亩咖啡获得有机认证或进入有机认证转换期。普洱茶品牌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前列;建成“中国咖啡之都”、世界最大澳洲坚果单体连片种植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牛油果商品生产基地;全市13个产品获得云南省名牌农产品,3片古茶园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思茅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思茅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孟连县)分别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聘请28名院士作为政府顾问,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院士团队科研平台6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9个。澜沧县依托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试验,曾经闲置的林地1亩收入高达10万元。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20万亩,涉及农户25万户,从业人员48万人,人均收入达3050元。全市生产总值(GDP)保持年均两位数高速增长,绿色GDP占比达96.4%,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二是积极培育清洁能源产业。普洱市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922万千瓦,成为“云电外送”重要基地。
三是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普洱市将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康养品牌,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昂扬的发展态势。以全域旅游为统揽,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深入推进旅游革命“九大工程”建设,主动服务“健康养生之地”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2018年,普洱市共接待海外游客15万人次,同比增长24.38%;接待国内游客3475.81万人次,同比增长20.37%;实现旅游总收入354.11亿元,旅游投诉量下降87.5%,处理时间缩短,投诉的办结率和游客满意率均达100%。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2亿元,同比恢复近六成。
四是普洱市在云南省率先开展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评估(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通过评估,2015年全市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为7429.87亿元,是当年GDP(514.01亿元)的14.45倍。其中,景东县以每年545.06亿元的评估价值,成为中国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评估(China TEEB)项目全国首个授牌示范县,并作为中国唯一受邀代表出席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
三、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建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近年来,普洱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嘱托,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丰富拓展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大力弘扬“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建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一)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普洱市始终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做好普洱工作的前提,牢牢掌握民族工作主导权;把民族工作摆在国家战略高度、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不抓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称职,抓不好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也不称职”的观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系统化设计、具体化推进。普洱市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普洱市牢牢把握民族工作正确方向,牢牢掌握民族关系主导权,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二)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普洱市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既强调加快整体发展,又注重惠及各族群众;既注意发挥现代化整合性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作用,又注意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分化问题。普洱市为各民族群众融入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机会、提供条件,把各民族的力量与智慧凝聚在发展上。普洱市着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进步,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普洱市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促进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对深度贫困地区以及“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边境民族地区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深入推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加强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普洱市的“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从原始生产生活状态一步千年,跨越到社会主义,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创举,把各族群众从千百年来的贫困中解放出来,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奠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进一步丰富国家级示范市内涵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是普洱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的具体举措,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推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普洱市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普洱市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创共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持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之花开遍普洱。普洱市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普洱市对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普洱市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提升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组织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更加牢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了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普洱样本”。
(四)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普洱工作至关重要。普洱市作为云南的边疆民族地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繁荣进步。继承和发扬普洱市各民族团结向党的光荣传统,牢记民族团结碑誓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普洱大地上到处开放。普洱市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搞好全市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普洱市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普洱市加强民族文化强市建设,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与现代生活融合交织,鼓励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了《宾弄赛嗨》《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形成许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成功传递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在彰显各民族文化特色中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普洱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四、发挥区位优势,建好云南辐射中心前沿窗口
普洱市充分发挥“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经济互联互通,促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
(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促进交通联通
普洱市把设施联通作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互利合作的优先领域。按照云南省“七出省、五出境”建设要求,坚持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目前,普洱有勐康、思茅港2个国家一类口岸和孟连1个国家二类口岸,有经省政府批准的17条通道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北部地区相通。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二期整治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启动,普洱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951千米,拥有规模以上港口及码头3个,渡口52道,“黄金水道”持续发挥效益。全市在建和规划铁路7条,其中中老铁路全线开工建设,计划于2021年年底实现通车,普洱境内获批建设3个动车站,届时普洱将成为云南南部综合交通枢纽。机场建设驶入快车道,自1961年3月普洱思茅机场建成通航后,澜沧景迈机场于2017年5月建成通航,思茅机场将迁建并于2020年7月接受中国民航局现场选址评估,景东支线机场建设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5个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
(二)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普洱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认真研究对外交往工作,积极加强双边和多边交流与合作,不断促进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在经贸、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林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构建普洱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是加强文化交流。普洱市先后与老挝丰沙里省、泰国彭世洛市、法国利布尔讷市建立了友好城市,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与老挝丰沙里省、越南奠边省共同举办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成功举办了国际茶业大会、港澳台地区茶文化高峰论坛、世界云南同乡联谊大会、普洱民族团结进步论坛、普洱绿色发展论坛、西南论坛暨澜湄合作智库论坛等活动,普洱知名度、美誉度全面扩大,硬实力、软实力同步提升。
二是打造留学普洱品牌。普洱市委、市政府通过设立市政府奖学金积极支持普洱市大中学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截至2019年10月,留学普洱的周边国家学生接近1000人,其中高校留学生达400人,普洱学院有全日制老挝留学生370人,是全国全日制老挝留学生最多的高校。普洱市委、市政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老挝丰沙里省、琅勃拉邦省、乌多姆赛省提供公务员培训,截至2019年10月,已经举办3期。
(三)大力推进边贸升级,促进贸易畅通
普洱市自觉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国家战略实施契机,加快以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服务和人文交流为重点的辐射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孟连边合区、勐康口岸建设,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是积极发展“互联网+”新经济新业态。普洱市建成普洱茶交易市场和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京东普洱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宁洱馆等一批交易平台,在云南省各州(市)中首家成立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全力打造国内最大的茶叶和咖啡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和定价中心,启动建设中心城区快递物流园,全面推进“中国普洱云”项目建设,“互联网+”成为普洱融入全国、走向世界的新“茶马古道”。
二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推进国际经贸合作。普洱市认真承办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普洱茶产品交易博览会,以及第一、二、三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积极组织普洱市企业参加昆交会和越南、老挝、缅甸、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国际会展;深入推进与缅甸、老挝周边在文化教育、替代种植、矿业开发和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推进普洱市沿边对外经济合作发展。
五、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为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普洱市要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实现富民强市、稳边固边的目标,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普洱篇章,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近年来,普洱牢记总书记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从组织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普洱市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普洱市认真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上的“软骨病”、廉洁自律上的“腐化病”、干事创业上的“慵懒病”。普洱市发扬斗争精神,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彻底肃清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流毒余毒,全面修复普洱市政治生态,营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新气象。
(二)始终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领导延伸到基层的重要载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普洱市把组织建党作为固本之举,先后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深化“国门党建”,开展“云岭先锋”创建活动,推进“红旗飘飘”工程,实施党建脱贫“双推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普洱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发展、维护稳定、保障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始终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普洱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端正选人用人价值取向,着力打造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的“普洱铁军”。普洱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守正创新,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一大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普洱市开展树典型学典型活动,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了标杆;提高广大干部的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带领群众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潜力。普洱市注重在基层一线和艰难困苦的地方锻炼选拔干部,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四)始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普洱清醒地看到,反腐败促进了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过去腐败严重,政治生态不好,经济下滑,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力度加大,普洱市的经济快速提升。普洱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反腐败有利于经济发展。6年来,普洱市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加强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的规范管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清廉普洱”。普洱市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加强“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普洱市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纪律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韧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常态化,彻底恢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带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六、结束语
近年来,普洱市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水平,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群众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获得感显著提升。有机农业、绿色金融、绿色检察等经验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核算评估体系,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201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到普洱考察调研时指出,普洱市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理念,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指导,总结评估,积极支持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2020年9月,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普洱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出色成就令人赞叹,生态文明的未来在中国,绿色发展的示范在普洱。2020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报告指出,普洱市开展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形成的经验做法,可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也可为国内其他同类型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为疫情之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提供了宝贵经验。
“十四五”时期,普洱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以规划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以保护为底线、以生态价值转化为目标,按照“编制一个规划、谋划一批项目、提炼一套经验、完善一套制度、走出一条新路”的思路,维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生活,健全绿色制度,持续推进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和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现代林产业、旅游康养、数字经济五大产业基地;创建绿色生活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走出一条“两山”有效转化和高质量发展道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氛围,持续为全国全省发展绿色经济出经验、做示范,打造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升级版,把普洱市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