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视野检查法

一、概述

视野(visual field)是指当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视野又分为中心视野和周边视野。中心视野是指30°以内的视野范围,周边视野是指30°以外的视野范围。

正常人单眼白视标视野的范围是上方60°,下方70°~75°,鼻侧60°,颞侧90°~100°。生理盲点的中心在注视点颞侧15.5°,水平中线下1.5°,其垂直径为7.5°,横径为5.5°。蓝红绿视野范围依次递减10°。

视野检查为重要的视功能检查方法之一,也是神经眼科检查的重要方法。临床上主要有动态视野和静态视野检查。动态视野检查:用同一标准刺激强度的视标,从周边部不同方位向中心移动,不可见区与可见区的分界点为该视标的阈值,阈值的连线为该视标等视线。看不见该视标的区域为暗点区域。视野中除生理盲点以外的暗点均是病理性暗点,完全看不见视标的暗点为绝对性暗点,仅能看见较大的视标为相对性暗点。动态视野检查速度快,适用于周边视野检查,但对小的、旁中心相对暗点发现率低。静态视野检查:在视屏的各个设定点上,由弱至强逐渐增加视标亮度,刚能感受到的亮度即为该点的视网膜敏感度或光阈值。静态视野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暗点的出现和暗点的缺损深度。

二、常见视野检查步骤

1.对照视野检查法

以检查者的正常视野与患者的视野做比较,以确定患者的视野是否正常。医师与患者面对面而坐,相距1m。检查右眼时,患者遮左眼,右眼注视医师左眼,而医师遮右眼,左眼注视受检者右眼。检查过程中医师与患者眼球不能移动,医师将手指置于自己与患者的中间等距离处,分别从上、下、左、右各方位向中央移动,嘱患者发现手指出现时即告知医师,医师以自己的视野比较患者视野的大致情况。

2.Goldmann视野计检查法

为手工操作投射式半球形动态视野计。检查时让患者始终保持注视正前方的固视点,先检查视力较好的眼睛,若双眼视力相近则先检查右眼。检查开始时,先将视标由颞侧约20°处沿水平子午线渐渐向内移动,在13°~18°之间应该看不到视标,是生理盲点所在处,记录其范围。当受检者在检查中发现视标出现或消失时,立即按一下蜂鸣器。在每隔30°或45°的子午线上进行检查,一般查12个子午线。检查者将每条子午线上视标出现或消失的位置记录到记录图上,用相应点表示,待所有部位检查完毕后,将各点连接,成为等视线。开始检测后,需首先确定中心等视线阈值光标,测定生理盲点范围并测绘中心等视线,然后再确定周边等视线阈值光标并测绘周边等视线,最后进行超阈值静点检查。

3.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检查方法

利用电子计算机程序在视野的各个位点用不同亮度的光刺激测定光阈值或光敏感度的方法,静态阈值视野检查法最常用。将对侧眼遮盖,头部固定于额托上,受检眼注视视屏中央固视点,检查者监视被检查者的固视情况并随时调整。当患者察觉到视屏的任一位置出现闪光点时,即按动手中的应答按键一次。如看到闪光,光点自动降低亮度,直到看不见。如未看见闪光,则增加刺激光亮度,直到看到为止。刚刚能感受到的亮度即为该点的视网膜光敏感度阈值,计算机记录患者视野中不同位点光刺激阈值,得出视野敏感度的分布情况。

三、注意事项(以计算机视野计为例)

1.视野检查要求在暗室和安静环境下进行,仪器开机自检。

2.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合作。

3.提前准确输入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屈光度等)和检查资料(测试程序、策略等),避免错误结果。

4.让患者坐稳、放松,固定其头部位置并调整额托,将眼罩放在患者感到舒适的位置。

5.对初次受检患者进行指导和训练(预适应5~10分钟),然后第二次进行正式检查。

6.让患者按键几次确保其能正常工作。告诉患者在按下应答按键的同时眨眼,两次应答之间应保持睁眼和良好固视,不能随意转动眼球。告诉患者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看见,应该在觉得看见刺激光时按键。

7.视野测试前进行屈光检查,并选择窄边框镜片矫正屈光不正,镜片尽可能贴近眼部且对准瞳孔正中央,否则会影响视野的范围。年龄大的患者应配戴近用镜后进行检查。

8.检查期间确保眼睑充分睁大,上睑下垂眼可以通过使用胶带抬高眼睑来纠正,以避免假性缺损。

9.视野检查前不要使用缩瞳剂和散瞳剂,以避免瞳孔改变影响视野检查结果。

10.检查者应监测视野检测过程,及时发现错误信息并处理,并鼓励患者更好地配合。

11.如果视野结果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或固视丢失率过高,需重复检测视野。

(唐 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