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组织换气
一、组织换气过程
组织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血液、组织液、细胞内进行。组织换气的机制及影响因素与肺换气基本相同。在组织中,由于细胞的有氧代谢,O2被利用并生成CO2,所以PO2可降低至30mmHg(4kPa)以下,PCO2可高达46mmHg(6.1kPa)以上。因此,当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O2便顺分压差由血液向细胞扩散,CO2则由细胞经组织液向血液扩散,于是动脉血变成为静脉血。
组织换气时,扩散膜两侧的O2和CO2的分压差随细胞内氧化代谢的强度和组织血流量而变化。血流量不变时,细胞内氧化代谢越强就耗氧越多,则组织液中O2分压低,CO2分压高。由此可见,细胞的生物氧化过程会直接影响组织换气。
二、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一)细胞和毛细血管间的距离
细胞和毛细血管间的距离越小,换气就越充分;距离增大,则影响换气。组织水肿时,气体扩散的距离增大,换气量减少。此外,如果水肿使组织的压力增高,足以压迫一些毛细血管,会更进一步阻碍气体的交换。
O2从组织毛细血管到组织细胞,然后再穿越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最后到达线粒体基质而进行的气体交换,仍然是依赖氧分压梯度进行的物理弥散过程。因两根平行的毛细血管间存在一定距离,故距离毛细血管近的组织细胞氧分压相对较高,位于两根毛细血管中间位置的组织细胞氧分压最低(图1-2-4-1)。当毛细血管氧分压为20mmHg(2.7kPa)时,即图1-2-4-1中B曲线,两毛细血管中间部位的氧分压为2mmHg(0.3kPa),因线粒体进行有氧代谢必须保持一定的氧分压水平,且随细胞类型而不同,大致在0.5~3.0mmHg(0.07~0.4kPa)范围内。可保障两毛细血管中间部位的组织细胞不发生缺氧。如果毛细血管氧分压降至10mmHg(1.3kPa),图1-2-4-1中C曲线所示,两毛细血管中间部位的组织细胞氧分压则降为0mmHg,细胞转向无氧酵解,因此被称为致死性角落(lethal corner)。

图1-2-4-1 两根平行毛细血管之间氧分压分布的模式图
A曲线:毛细血管氧分压正常,两毛细血管中间部位的氧分压高于15mmHg(2kPa);B曲线:毛细血管氧分压降至20mmHg(2.7kPa),两毛细血管中间部位的氧分压约为2mmHg(0.3kPa),仍能维持有氧代谢;C曲线:毛细血管氧分压降至10mmHg(1.3kPa),两毛组血管中间部位成为无氧区域氧分压为0mmHg
(二)组织代谢
组织代谢水平与组织换气量呈正相关。代谢活跃的组织,O2的利用多,CO2的产生也多,故局部PO2低,PCO2高,因此,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分压差大;同时,由于局部代谢产物较多,使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故该组织与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量较多。
(三)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
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过快,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气体交换;毛细血管血流过慢,单位时间内输送到组织的O2和带走的CO2都会减少。因此,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使组织换气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