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护理员职业培训教程
- 陈静 邢薇主编
- 4016字
- 2025-03-15 01:36:16
第四节 沟通技巧
一、沟通技巧
(一)概述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交流意见、观点、情况、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有效沟通应是接受者所收到的信息与发送者所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同。沟通的结果是双方不仅能相互影响,而且还能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达到思想一致和感情的畅通。这一过程是通过语言性和非语言性行为来完成的。沟通交流是不断发展且复杂的过程,作为一名护理员,有效沟通首先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学习沟通交流的知识和技巧,还需要在照护患者工作中,建立起融洽的护患关系,在不断实践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沟通交流技巧,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服务。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沟通的事物、信息发送者(信息源)、信息、途径、信息接收者、反馈。
(二)沟通交流的层次
鲍威尔认为沟通交流分为五个层次:①一般性交谈;②陈述事实的沟通;③分享个人的想法和判断;④分享感觉;⑤沟通的高峰。这五种沟通层次主要差别在于信任感的高低。信任感越高,分享感觉的程度也越高,反之,信任感越低,分享感觉的程度就越低。
1.一般性交谈
双方只是一般的社会应酬话题,如“你好吗?”“您吃饭了吗?”“我很好,谢谢!”“今天天气真好!”等。一般性交谈让人感觉有安全感,有助于快速打开谈话的局面并建立交流关系。
2.陈述事实的沟通
是一种客观的说话方式,是让对方说话,不加入个人意见,不用语言和非语言性行为来阻断他,如“我的头很痛”“我感觉很疲乏”“我的伤口很疼”等。
3.分享个人的想法和判断
这种沟通方式是必须与别人分享个人想法和判断。当沟通进行到开始分享个人想法和判断时,说明沟通双方关系已经建立了信任感,如患者向护理员提出治疗的一些意见和要求或建议,应该认真倾听,以免影响患者的信任感。
4.分享感觉
这种分享对护患关系的提升很有帮助,是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患者自然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护理员应该以真诚的态度,正确理解和帮助患者,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5.沟通的高峰
是双方达到一致性感觉、让人感到最舒适的沟通。有时沟通进行到“分享感觉”的层次以后就自然发生了。
在护患关系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层次的沟通,护理员也需要经常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避免无意义的沟通。
(三)沟通类型
沟通类型主要包括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
1.语言性沟通
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口头讲话、书面文字。
2.非语言性沟通
通常也称为身体语言,是不使用语言或文字而达到信息的交换作用,它是伴随语言性沟通所发生的表达方式。一般认为,非语言沟通是一种更准确、更真实的表达方式。
(四)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是指人具有收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书写、口头与肢体语言的媒介,明确并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也能较快地、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1.语言性沟通技巧
使用合适、易懂的语言,常用的语句有“您的意思是不是……”“我并不十分了解,您是不是告诉我……”“您的想法是……”“换句话说……”等。沟通过程中需要核实反馈患者信息的准确性,使用安慰、鼓励和赞美的语言。安慰性语言可使患者心情舒适,缓解患者恐惧、悲观、急躁等心理。鼓励性语言是一种能激发勉励患者的语言,对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非常重要。真诚的赞美,可使患者树立信心和希望,更好地配合照护。
语言性沟通交流中常用的字包括“请”“您”“您好”“谢谢”“不客气”“您做得很好”等。最不需要经常使用的是“我”。
语言性沟通交流中,禁忌讨论患者隐私的话题;禁用刺激性语言;忌用命令式、质问式、不耐烦、责怪和生硬的语气;忌用不文明言语。
2.非语言性沟通交流
包括仪表和身体外观,即仪表、体态、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和触摸等许多方面。
护理员整洁的外表能给患者可信赖的感觉,同样患者的着装和修饰也能反映他的社会地位、身体健康状况、职业、文化、自我概念等。护理员可以从患者面部表情了解患者的状况。
护理员在沟通中要保持与他人目光的接触,注意双方的眼睛在同一水平上,体现护患间平等尊重的关系。目光的接触可传递护理员尊重对方并愿意去倾听的意愿,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对方的一些非语言性表达。
手势可以用来加强和辅助语言信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如友好地伸手邀请,可以传达热情开放的信息。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表达关心、安慰、理解和支持等,轻拍大声哭闹的患儿可以给孩子一种安全感。握住紧张、焦虑患者的手时,可以传递给患者关心。注意在照护中有选择地使用触摸交流,以免被误解。
(五)影响沟通的因素
沟通交流的有效性主要受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1.个人因素
是指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的个人因素。①情绪因素:沟通中有一方生气、焦虑、兴奋、紧张、悲伤等都会影响交流的效果;②身体因素:包括疲倦、不舒服状态、疼痛、语言障碍、耳聋等影响沟通交流信息的传递和接收;③感知因素:双方知识水平不同、个人经历不同,都会影响沟通交流;④价值观:也影响人们对他人思想、情感和意见的理解。
2.环境因素
双方交流距离远近也会影响沟通交流效果。沟通交流的双方相距小于50cm,称为亲密距离,一般用于为患者操作时。沟通交流的双方相距50cm~1m,称为个人距离,是护患沟通交流的理想距离。沟通交流双方相距1.3~4m,称为社会距离,如工作中通常用于通知患者事项等。
3.社会因素
查房、探视时,不适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二、特殊服务对象的沟通技巧
在照护特殊患者时,护理员首先要尊敬地称呼患者,并把自己介绍给患者和家属,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先熟悉患者的性格,主动与患者和家属交谈,做到态度诚恳,语言表达得体,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增强沟通效果。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并稳定患者情绪,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达到患者及家属愿意听、想听。
(一)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
1.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精力和体力的下降,会觉得力不从心,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的想法,常有失落感、孤独感、无能感、喜欢回忆往事等特点。患病后易产生焦虑,惧怕衰老和死亡,会产生明显的依赖心理,要求家人和亲友、医护人员时时陪伴身边。有的老年人平时性格较固执,生病后更是稍不如意就发火,这是自尊心增强的一种表现。老年患者适应能力差,对医院的陌生环境不适应,常表现为缺乏安全感,主诉对周围环境不适、身体不适等。
2.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
首先尊敬老年患者,做到面带微笑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也可抚摸老年人双手,传递无声的安慰。根据老年患者的沟通能力可运用表情、手势、图片、文字、提示卡、教具等。利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辅助语言沟通交谈时要注意核实信息是否准确,如果没有听清楚或不理解,可让老年人再说一遍。细心观察老年患者生活自理上的进步,充分鼓励,并给予由衷的赞美。
(二)儿童患者的沟通技巧
1.儿童患者的心理特点
在医院陌生的环境下,患儿心理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会感到焦虑、紧张甚至恐惧,容易出现情绪激动现象,会拒绝与亲人以外的人交流。
2.与儿童患者的沟通技巧
首先要取得患儿的信任。护理员用真诚温柔的语气,保持耐心与患儿进行交流,让患儿产生安全感。在陪护患儿时,用通俗易懂、鼓励性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缓解其紧张及恐惧情绪。让患儿保持愉悦的心情,可以主动配合照护工作。
(三)失语患者的沟通技巧
1.失语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失去语言功能,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变差,易出现自我形象紊乱、社交障碍、孤独等心理问题。
2.与失语患者的沟通技巧
护理员应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并给予安慰,对不能用语言交流的患者,可使用实物图片与失语患者进行简单生活交流;或与失语患者确定常用手势代表的含义;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失语患者,在排除无视觉及书写障碍时,可鼓励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需求。为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时,可用微笑、肯定的目光、抚摸等鼓励患者,帮助失语患者适应生活,在自理中恢复自信和自尊。
(四)感知障碍患者的沟通技巧
1.感知障碍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自理缺陷,人格障碍,常给家庭和社会增添负担,有时家属会失去信心,冷落和嫌弃他们。患者常感到孤独、寂寞、抑郁,甚至会有自杀行为。
2.与感知障碍患者的沟通技巧
护理员应多安慰、鼓励患者。当护理员进入或离开病房时,都应告知患者,避免突然开口讲话,造成其惊恐。沟通时要放慢说话节奏,语调要平稳,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反应,不嫌弃患者,使用简单、直接、形象的语言,多鼓励,肯定患者的努力,切忌使用刺激性语言,禁止使用“呆傻”“愚笨”等词语。
(五)听力受损患者的沟通技巧
1.听力受损患者的心理特点
听力受损患者与他人沟通障碍时可导致心理自卑,患者易产生焦虑、孤独、抑郁、社交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与听力受损患者的沟通技巧
进行沟通时,应让患者看到护理员的面部表情和口形,以增强口语的表达识别。交谈时声音大一点,语速慢一点,词语要简练,重复一些关键词语,但避免吼叫,造成患者误解。可以引导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交谈,鼓励患者与他人交谈。对听力很差的患者,可以采用如卡片、书写等方式,以弥补口语沟通的不足,必要时可以建议患者佩戴助听器,以增强沟通效果。
(六)与情绪异常患者的沟通技巧
1.遇到情绪愤怒的患者
护理员应保持冷静,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愤怒的原因,安抚患者,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需要。如果患者觉得自己有不对的地方,护理员应立即表示不会介意。
2.遇到不合作的患者
此类患者表现为不遵守医院的规则,不愿配合医护人员,不服从治疗、护理要求等。护理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不合作的原因,正确合理地安慰患者,使患者更好地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遇到要求过高的患者
护理员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及时作出回应,也可灵活应用幽默、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及重视。在患者表示理解的同时,要对其不合理要求进行一定的限制。
4.遇到抑郁悲哀的患者
护理员与抑郁患者沟通时应语言简短、态度温柔,同时对患者的诉求及时给予回应。对悲哀的患者,沟通时可鼓励患者倾诉悲哀的原因,允许他们用哭泣的方式将心中的哀怨发泄出来,陪伴在患者身边,为其准备毛巾、热水等物品,安慰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