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引起急性戊型肝炎(HE)的病原体,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有流行和散发两种形式,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983年苏联学者Balayan等应用免疫电镜(immune electron microscopy,IEM)技术首次自志愿者的粪便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样颗粒,并命名该病毒性肝炎为急性传染性非甲非乙型肝炎(enterically transmitted non-A non-B hepatitis,ET-NANBH);1989 年美国 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非人和猴HEV基因的cDNA克隆并证明全球的ET-NANBH的病原体大致相同,次年,国际上正式将该病毒及其所引起的肝炎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自1980年以来,我国部分省份如山东、辽宁、吉林和新疆等均有戊型肝炎的流行,在我国发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大约占10%。HE在亚洲、非洲及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常呈暴发流行,1986—1988年在我国新疆南部地区曾经发生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暴发流行,共计发病119 280例,死亡707例。HEV主要侵犯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孕妇易感性高,重症者较多,且早产、死胎率高。戊型肝炎总病死率与甲型肝炎相似或稍高,但孕妇戊型肝炎的病死率可高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