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永乐御用超级大喷子
- 大明烈马长风我乃汉王朱高煦
- 萧山说
- 3933字
- 2025-01-24 18:05:28
乾清宫御书房内,金忠、蹇义等六部重臣皆齐聚于此,黄淮、胡俨、金幼孜等内阁大臣亦位列其中。室内气氛凝重,仿佛凝结着一层看不见的寒霜。
这些平素在朝堂上权势滔天、呼风唤雨的巨头们,此刻却皆面色阴沉,愁云密布,神情如被阴霾笼罩,难看至极。他们的目光中透着忧虑与不安,仿佛被沉重的枷锁束缚住了心神。
今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他们早已心知肚明。
汉王朱高煦凭借其敏锐至极的洞察力,察觉到左都御史刘观贪腐的蛛丝马迹。他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地率领锦衣卫迅速将刘观擒拿。随后,在刘观的府邸中,竟然搜出了堆积如山、数量惊人的金银财宝,那璀璨夺目的光芒仿佛在嘲笑着朝廷的律法和正义。更由此牵扯出了一大批贪污受贿的监察御史,如同一条蔓延的毒藤,牵扯出众多黑暗的枝蔓。
整个都察院,包括左右都御史在内,涉案官员多达四十余人。此等规模的贪腐大案,在永乐朝堪称惊天动地、震撼人心,可谓是开朝以来第一大案。其影响之恶劣,如同一场汹涌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朝廷的安宁与秩序。
皇上闻此消息,雷霆震怒,那愤怒的火焰仿佛能将一切燃烧殆尽。当即下令锦衣卫彻查此案,并将多次从中作梗的杨士奇打入诏狱!这一决定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之上炸响,令众人震惊不已。
这场犹如狂风骤雨般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对于身为太子党的诸位重臣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恰似一场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的噩梦。那黑暗的阴影如鬼魅般笼罩在他们心头,让他们感到呼吸困难,如坠深渊。
皇上设立内阁,通直者总计七人,他们皆参与掌管机密要事,以备皇上顾问之需,同时兼任太子府属官,为太子讲解儒家经典。
解缙、胡广、黄淮、胡俨、金幼孜、杨士奇、杨荣,这七位当中,解缙因遭汉王朱高煦的污蔑与构陷,至今仍深陷牢狱,饱尝着牢狱之苦,那无尽的黑暗仿佛要将他吞噬。
如今,在汉王监国的首日,他便再度发难,当着众人的面揭开了都察院刘观等人的贪腐大案。杨士奇无辜下狱,太子也因此受到责罚,闭门思过的期限再次延长了三个月。这一系列的打击,如同一把把重锤,无情地敲击在太子党重臣们的心上。
对于他们这些太子党的重臣而言,此等情形简直难以承受、无法容忍。那愤怒与无奈在心中交织,却又如鲠在喉,无法倾诉。
奈何刘观贪腐之事证据确凿,犹如铁案一般无可撼动,其贪腐的数额令人瞠目结舌,贪腐的行径更是丧心病狂到了极点,并且还是发生在太子监国期间。这无疑是给太子的治理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众人感到无比的沉重和压抑。
即便金忠等人心中愤懑难平,有心为杨士奇和太子爷求情,却也是噤若寒蝉,丝毫不敢吐露半个字。在这如山的铁证面前,他们深知任何的求情都可能会引发皇上更大的怒火,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
这一回,道理和大义,全然掌握在汉王那边,他们根本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和借口。那无形的压力,让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心中的苦涩如同黄连一般,难以言表。
朱棣冷冷地扫视了这些重臣一眼,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忧愁思绪如万千丝线般缠绕。他的目光中带着失望与愤怒,仿佛要将这些重臣看穿。
他将国政交付给太子处置,并精心挑选了这些贤臣干吏来辅佐太子,未曾料到竟会闹出这般惊天动地、令人咂舌的大乱子。那满心的期待与信任,如今化作了深深的失望和无奈。
最让朱棣怒不可遏的是,太子和这些贤能之士,居然对刘观等人的贪腐行径毫无察觉!倘若不是汉王当机立断、果敢出手,直接抓人抄家,那刘观这些如同蛀虫般的家伙,恐怕还会凭借手中的大权肆意横行、作威作福,祸乱国家、殃及百姓,给朝廷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呵,今日发生的这些事,诸位爱卿想必都已然知晓了吧?”朱棣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在御书房内回荡。
“可有什么想要说的?但说无妨,畅所欲言嘛!”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嘲讽和质问,仿佛在考验着这些重臣的勇气和忠诚。
金忠等人听了,全都缄口不言,默默地低垂着头颅,犹如遭受霜打的茄子一般,毫无生气,精神萎靡。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在这严峻的局面下,不知该如何面对皇上的质问。
说到底,他们确实有错在先,致使小人得势、扰乱朝纲、祸害百姓,这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推卸的责任。那沉重的负担压在他们心头,让他们无法抬起头来,面对皇上的目光。
“嗯?怎么都不吭声了?你们平日里不是高谈阔论、大肆鼓吹盛世,极力粉饰太平,迷惑众人视听吗?现今怎么都紧闭嘴巴不说话了?”朱棣的声音愈发严厉,带着深深的不满和斥责。
“刘观、吴中等人如此嚣张跋扈、无法无天,难道你们就没有丝毫察觉?究竟是未曾察觉?还是不敢说出来?!”他的质问如同一把把利剑,直刺这些重臣的内心。
朱高煦在一旁老老实实坐着,看到永乐大帝怒怼一众名臣,只觉得饶有趣味,兴致勃勃。那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得意和看戏的心态。
眼前的这些巨头大佬,随便挑出一位,那都是能够在青史之上留下赫赫声名的一代名臣啊!
内阁的“三杨”,尚书蹇夏,还有在辅导方面有功绩的黄淮,在国学领域久负盛名的胡俨,在扈从之事上劳绩卓著的胡广、金幼孜……他们大多历经四朝,辅佐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的辉煌局面,又承前启后,助力仁宣二宗铸就了仁宣之治的伟大功绩,使得大明的国力节节攀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可就是这些威名赫赫、功勋卓著的巨头大佬,此刻在朱棣面前被骂得如同唯唯诺诺的晚辈,低垂着头,不敢有丝毫的辩驳。
这种巨大而鲜明的反差,让朱高煦在一旁笑得前俯后仰,难以自控。他的笑声在这凝重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和刺耳。
直到朱棣没好气地斜睨了他一眼,汉王爷这才如梦初醒,猛然一惊,赶忙老老实实地低下头,不敢再有半分放肆。那瞬间的惊恐和收敛,显示出他对朱棣威严的敬畏。
“都察院此案,你们所有人都不要插手干涉,所有涉案人员,朕必定会严惩不贷,绝对不会姑息迁就!”朱棣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和威严。
“蹇义,吏部着手准备新任御史的名单,年龄需在三十至五十岁之间,过于年轻的缺乏办事经验,年龄过大的则欠缺朝气,务必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执行!”
“并且推行御史荐举制度,都察院选拔御史,需要由推荐人将候选人的名单、履历等详细情况如实上报吏部进行审核,一旦该御史日后出现问题,推荐人和审核人也要一并承担罪责,将这条规定明确无误地确立下来!”朱棣的命令一道道下达,犹如密集的鼓点,让众人心中一紧。
蹇义连连点头,他心里非常清楚,这是皇帝开始对都察院进行严格的约束和限制。毕竟闹出了如此规模的乱子,如果再沿用旧的制度而不对都察院加以有效的制衡,那新任的御史们恐怕还会重蹈刘观等人的覆辙,继续胡作非为,败坏朝纲。
金忠等巨头听了,也是沉默不语,默认了这一方案。他们深知朱棣向来行事果断,雷厉风行,既然已经洞悉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他必然不会心慈手软,手下留情。
“另外,朕有意任命顾佐为新任都御史,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朱棣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探寻和审视。
顾佐?
顾礼卿?
听到这个名字,蹇义的脸色瞬间微微一变,流露出一丝疑虑和担忧。
“皇上,顾礼卿虽然为官刚正不阿,向来有贤良的名声,但是他年仅三十岁,未免太过年轻了吧?”蹇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犹豫和谨慎。
朱棣:“???”
啥?
才三十岁?
如此年轻吗?
朱棣瞬间傻眼,满脸狐疑地将目光投向了朱高煦。那惊讶的表情显示出他对这个年龄的意外和不确定。
都察院可是大明极其重要的最高监察机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并称为七卿,地位尊贵无比,权柄更是大得惊人!
这顾佐如此年轻,朝廷贸然擢升他为都御史,将这般重要的职责交托给他,会不会显得过于草率?
朱高煦倒是显得毫不在乎,面带微笑地说道:“老蹇头,都御史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随意和不羁。
蹇义闻言,脸上不禁闪过一丝尴尬之色,暗自思忖着自己与你汉王可不熟悉,不要如此亲昵地称呼。但在这威严的场合,也只能按下不满,回答道:
“都御史,职责在于专门纠察、弹劾百官,明辨是非曲直,为蒙冤者伸张正义,统领各道监察事务,乃是天子的耳目风纪的关键所在。”
“但凡有大臣奸邪狡诈、小人结党营私、作威作福扰乱朝政的,便要对其进行弹劾;所有百官品行恶劣、贪婪粗俗、败坏官纪的,便要对其进行弹劾;所有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妄图改变现成章法、企图借此谋求晋升的,便要对其进行弹劾……”蹇义详细地阐述着都御史的职责,声音沉稳而严肃。
朱高煦点了点头,“反正就是个专为天子效力的‘喷子’呗?都御史与监察御史,就应当履行‘喷子’的职责,谁若违反乱纪、祸乱朝纲,只管狠狠地‘喷’他便是,对吧?”他的话语粗俗而直接,让众人不禁为之侧目。
众人:“!!!”
喷子?
那是御史!
真是粗鄙不堪,口不择言!
“正因如此,这种容易得罪人的‘搏击’之事,就应当交由那些地位不高、资历尚浅、年纪较轻、顾忌较少的官员去操办。顾佐为官刚正不阿,被人比作北宋的包拯,难道他不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吗?”朱高煦继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丝毫不顾众人的惊讶和不满。
原本这些个言官谏臣就应当是坚守廉洁、敢于直言的正义之士,倘若有谁违法乱纪,哪怕是皇帝本人,那也应当毫不畏惧地直言进谏。
然而刘观等御史却接受贿赂,不但未能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反而为这些贪官污吏百般遮掩、包庇纵容,这才致使永乐朝贪腐之风猖獗横行、肆无忌惮。
但是顾佐这类正直之士却截然不同,人家是有着坚定道德底线的忠义之人,若妄图用金钱对其进行贿赂,人家不但不会接受,还会义正词严地怒斥拒绝。
朱棣没好气地瞪了朱高煦一眼,轻咳了两声:“咳咳,汉王所言虽粗俗,道理却也没错。”
“如今官员贪腐之风盛行,的确需要顾佐这样的刚直之臣执掌都察院,率领焕然一新的都察院,对朝堂上下进行一番彻彻底底的清查整顿,肃清这泛滥成灾、肆意横行的官僚贪腐之风!”朱棣做出了最终的决定,那坚定的语气显示出他的决心和信心。
“拟旨,擢升顾佐为都御史,即刻回京赴任!”
此刻远在江西的顾礼卿尚不知晓,自己因这“狗贼”朱高煦的举荐,已然成为了朝野皆知的超级大“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