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归有光(1507—1571)与弟子们同乘骡车,风尘仆仆,进京赶考。旅途漫长,为了打发时光,归有光翻检书卷,偶然读到宋代散文家曾巩(1019—1083)的《书魏郑公传后》一文。曾巩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归有光,他痴迷地捧着书册,高声朗诵,翻来覆去地诵读了五十多遍。弟子们都听腻了,打着呵欠,昏昏欲睡,归有光仍然“沉吟讽咏,犹有余味”(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三《题归太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60页)

曾巩像

《书魏郑公传后》原题“书魏郑公传”(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五一《南丰先生集外文》卷上,中华书局,1998,701—703页)。这篇文章没有收入曾巩弟子裒辑的《元丰类稿》五十卷,可能见于《续元丰类稿》或《外集》,但是因为在南宋时期收入总集和选本中,如《圣宋文选》《国朝文鉴》《曾南丰先生文粹》等,流传甚广,此后一直成为曾巩经典文章之一。

“魏郑公”即唐代初年著名的政治家魏征(580—643),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拨乱反正,成就“贞观之治”。李世民对群臣称赞道:“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征,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6册,199页)李世民与魏征君臣相得的故事,后代广为传诵。

曾巩阅读的《魏郑公传》,应该不是刘昫(887—946)监修的《唐书》(后人称《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而是宋祁(998—1061)、欧阳修(1007—1072)等合撰的《新唐书》卷九七《魏征列传》。这两篇传记虽然前后相承,渊源颇深,但亦有不同。《书魏郑公传》中写道:“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所谓“辽东之败”,《旧唐书》未加记载,而见于《新唐书》:“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同时司马光《资治通鉴》也记载:贞观十八年(644),即魏征去世后的第二年,李世民不顾大臣劝阻,决定亲征高丽。虽然连战连捷,但是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56,6230页)

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南丰先生文集》(局部)

《新唐书》修成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这一年曾巩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有机会读到刚刚修成的《新唐书·魏征列传》。《书魏郑公传》应该就是他任职期间撰写的一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