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为“有”之本(40)

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现实世界是“有”,本源世界是“无”;事物的外在显化为“有”,其内在本质为“无”;“无”是“有”的本源。所以事物的运行也是“有”和“无”在同时运动。而“无”的一面是看不见的,是需要通过我们同为“无”的意识来觉知的。但是通过意识来认知“无”的时候,就难免会被自我主观所影响。

主观之“我”对意识的掌控和使用,实际上限制了意识“无”的属性。因为“有”我,所以屏蔽了意识回归于“无”的通道。失去了“无”的属性,也就相当于割断了意识与道之间的联系。所以人需要在心静如水、无知无欲,无意甚至无我的状态下,意识才能复归于“无”的状态,就有更大的机会触摸到“道”。

当然“无我”这种状态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能“与天地为一”的人不多。不过睡觉的时候,人的自主思维弱化,人的主观意识不再掌控自己,人就能重新回复到“无我”的自然的状态,就有机会接收到来自天地的信息,这个过程常以梦境的形式出现。

我们有时处于某个场景时,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很可能就是来源于潜意识曾经记录下来的信息。不过由于它是深层次掩藏着的,平时人并不记得,只有当身处类似场景的时候,才会触动潜意识而回忆起来。

过去、现在、未来,对于身处其间的我们来说,它是可以被时间分割的,时间没有走到未来,我们就无从知晓。这是因为我们身处“有”的世界,所以“有极”,所以有前后、左右、上下、始终,所以可以被时间分割。

而对于有限世界背后的本源之“无”的世界,则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的。如果能够进入其中,就能同时知晓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好像播放一盘影碟,它的画面是间断的,可以被时间分割的,但影碟中存储的信息,则是全面而无法分割的,因为是一个整体。

然而直接读取整体信息,和通过播放画面来分时读取信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运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混沌式的思维模式,通晓整体;一种是显化式的思维模式,分而析之。

庄子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做朋友。”(《庄子·大宗师》)以“无”为首,站在“无极”的层面上去看天地万物,则生死存亡、过去未来,实为一体。

关联章节

第四十章

[1]也者,道之动也。弱[2]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3],有生于无[4]

[1]反:翻转,形态相反。

[2]弱:弱小,形态柔弱。

[3]有:实有,有形有质的存在。

[4]无:虚无,无形无质的存在。

译文

事物呈现出相反的形态,是道在运作发动;事物呈现出柔弱的形态,是道在发挥功用。天下的万物生于有形有质,有形有质生于无形无质。

庄子补释

【原文】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庄子·知北游》

【复观译读】明亮的东西产生于昏暗,有形的东西产生于无形,精神产生于道,形体的本质产生于精微,而万物凭形体得以生成。

【原文】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庄子·庚桑楚》

【复观译读】属于切实存在而没有固定处所的,是因为处在上下四方没有边际的空间中。具有盈虚消长而没有本末始终的,是因为处在古往今来没有极限的时间里。存在着生,存在着死,存在着出,存在着入,入与出都看不到具体的形迹,这就叫作“天门”。所谓“天门”,是指(门内)还不存在着“有”,万物都源出于此。“有”不可能是用“有”来造生出“有”,而必定要出自“无有”,而“无有”就是还不存在着任何“实有”。圣人就藏身于这样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