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争而善胜(43、68)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洪水,鲧用“围堵障”的方法治水,历时九年仍不能成功,最后被放逐而死;禹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治水,最终平息了水患。鲧的治水方法是最下乘的方法,正面与洪水相抗,筑造堤坝围堵洪水,结果失败;禹的治水方法是最上乘的方法,不正面与洪水相抗,而是疏导河道,更改流向,结果成功。

所以很多在我们看起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实往往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比如觉得缺少仁义就提倡仁义,想要清心寡欲就强行压制欲望,看到目标就想径直前往。这些直奔目标看似最为快捷的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说,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正面强行对抗,就会两败俱伤,是十分不明智的。因此老子讲“曲则全”,讲“善胜敌者弗与”,正是要尽量避开正面相争而留下余地,顺之以势,伐之以谋。看似绕远了,却往往能最快到达目标。

上兵伐谋。武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为自己也会遭受损伤。只有“曲”,也就是避开正面冲突,另寻其他途径,才有可能“全”:保全自己,同时顺利解决问题。这和治理洪水是一样的道理,把所有的河道都堵起来,让河水再没有变化的可能,无处宣泄,就只能聚集起来成为洪水。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提倡“不争”,但不争并不是说不抵抗侵争,而是不侵争他人。一棵树坚定地长在路边,兔子一头撞上去了,能说是树在和兔子相争,在反对兔子吗?守护家园,侵略者来了,能说保卫家园的人不该与侵略者相争吗?

守,是守护,而非争,非攻。心中有“慈”,故而不恶意伤人,也不愿意让人被恶意伤害,故而善于守护。喜欢开启争端的好斗之人,喜欢攻击和侵害他人的“乐杀人”者,则必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因为天下人都会视他为祸害。

关联章节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1]于天下之至坚。无有[2]入于无间[3],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4],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5]之矣。

[1]驰骋:原指骑马奔跑,这里指自由行动,随意来去。

[2]无有:“有”指有形有质;“无有”指没有形质的事物。

[3]无间(jiàn):“间”指空隙,缝隙;“无间”指没有空隙的地方。

[4]不言之教:“言”指声教;“不言之教”,指不使用言语的教化,无声的施教。

[5]及:《说文》:“逮也。”指赶上,达到。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在天下最坚强的事物上纵横自如。无形的事物可以进入到没有空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无为的有益。不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达到的。

庄子补释

【原文】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

【复观译读】依着牛身天然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之间的大缝隙,导向骨节的空隙中,顺着牛体的自然结构去运刀。牛体中经络纠结的地方,我的刀都从未受到阻碍,更何况那些巨大的牛骨头之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在用蛮力硬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在用蛮力硬砍。现在我手上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用它解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间是有缝隙的,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那当然是宽宽绰绰而游刃有余了。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1]者不武[2],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3],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4],古之极也。

[1]士:将领,统帅;王弼说:“士,卒之帅也。”

[2]武:勇敢,勇武。

[3]与:交往、彼此往来,这里指相抗、相敌。

[4]配天:“天”指最高的规则,《说文》:“天,至高无上也。”“配天”,与至高无上的规则相匹配,符合天道。

译文

善于做统帅的人,不会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与敌人正面相抗。善于用人的人,处于众人之下。这叫不争的德性,这叫善于用人,这叫与天道相匹配,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庄子补释

【原文】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庄子·说剑》

【复观译读】赵文王又问:“那平民之剑是什么样的呢?”庄子说:“平民之剑,剑士蓬散着头发,倒梳着鬓毛,低垂着帽子,盘结着粗实的帽缨,穿着后身短小的衣服,怒目而视,出言责难;在人前互相砍杀,上斩脖颈,下刺肝肺。这种平民之剑,和斗鸡没有什么区别,使用起来很快就会断送性命,对国家大事没有任何好处。现在大王享有天子之位,可是却喜好平民之剑,我私下里替大王感到不值。”

【原文】夫复謵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庄子·庚桑楚》

【复观译读】回应责备出于无心而忘掉了他人,能够忘掉他人,就可称作与天合一的人。所以敬重他而不会感到欣喜,侮辱他也不会感到愤怒的,只有顺应于自然的人才能做到。愤怒发出而内心并不是有意发怒,那么愤怒也就出于不怒;事情做成而内心并不是有意为之,那么有为也就出于无为。想要宁静才去平心静气,想要神清才去顺应心志,这就叫有意作为了。行为符合情势是因为不得已,事事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