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 最明智的投资

这一年对巴菲特来说非常重要,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第一,巴菲特的投资雪球开始滚起来了。

虽然28岁的巴菲特在投资界还是个无名小辈,但他意识到需要筹集更多资金。他的投资理念是,现在的10美元未来可能变成百万美元,并且他一生都在践行这个目标。

每增加到合伙公司的1美元,如果回报率超过4%都会为巴菲特带来更多利润。业绩表现越好,他赚的钱就越多,在合伙公司的投入也会越多,形成复利效应。

作为格雷厄姆的亲传弟子,他确实得到了资本更多的青睐。格雷厄姆也会经常提到巴菲特。

第二,巴菲特夫妇买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套房。

这套房花了3.15万美元,巴菲特认为这笔钱花得不值,称其为“巴菲特的蠢事”。而太太又在装修上花了1.5万美元,这几乎让巴菲特崩溃。其实,当时的3万美元约为现在的25万美元,而这所房子目前的估价约为65万美元,跑赢了通胀。但巴菲特不愿意把钱花在房产上,他认为这笔钱通过复利的作用可以达到百万美元。实际上,巴菲特后来一直住在这套房子中,晚年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又表示这是他最明智的投资。在2010年致股东的信中他回忆道:“总体来看,我做过的最好的投资就是买下这个房子。尽管如果选择一直租房,然后将购房的资金用来买股票,会赚得更多。”然而,像许多购房者一样,巴菲特并没有仅从金钱的角度来看待这笔投资,“花3.15万美元买下的房子,让家人获得了52年的美好回忆,而且未来还会有更多”。

显然,比起房子,巴菲特更倾向于把钱投入自己的合伙公司。巴菲特在《股东手册》第二条也表达了类似理念。

巴菲特对自己的投资能力非常有信心,他相信自己能找到优质的独角兽企业,并实现投资的分散化配置。因此,他对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感到放心,因为这个篮子汇聚了他发掘的最好的投资机会。巴菲特还承诺,投资者的财富将在任何市场周期内与他的财富一同增长。通过坚守投资原则并创造稳定的投资回报,巴菲特吸引了稳定的投资合伙人。

1958年是一个大牛市,巴菲特形容当年的股票市场为“亢奋”。标普500指数从39.99点升至55.21点,加上3%的红利,总回报率达40%。巴菲特运营的5个合伙企业的平均回报率与大盘相似。他评价自己的表现是,在上涨的市场中仅能跟上,在下跌或盘整的市场中,其投资结果将高于平均水平。

1985年,标普500指数是直线上扬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市场现象就是,很多人在1958年的牛市中开始追涨。投资者队伍中充斥了更多浮躁的人们,他们都在幻想自己所投企业的利润可以快速且毫不费力地实现。追涨的人越多,股票的价格也越高。

所以巴菲特评价说,虽然不太可能预测这种现象会持续多长时间,但是他相信,这些人群造访的时间越长,他们退出的动能也就会越大。巴菲特深信,这种追涨的市场狂热最终将导致下跌。如果出现下跌,优质企业的股价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实质影响。之后你会看到,两年后的市场果然下跌了。

1958年这一年,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寻找被低估的股票。但是,股票指数越高,被低估的股票就越少。此时他还在应用格雷厄姆“捡烟蒂”投资策略,但他已经感觉到越来越难找到足够规模的、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因此,这一年巴菲特试图在几只被低估的股票上加大仓位,以创造获利。在1958年致合伙人的信中,巴菲特复盘了自己第一重仓的股票——联邦信托公司,并总结了自己为什么看中这笔投资:

● 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是股价的两倍多。当前交易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很小。

● 公司有很强的安全边际,属于好的行业,有好的管理层,具有优良稳定的价值。

巴菲特以被低估的价格,耐心地积少成多地收集联邦信托公司的股票。一年多后,他买入了12%的股份,平均成本约为每股51美元,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他利用持有股份的投票权,推动公司朝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希望该公司被合并。如果合并成功,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可能达到每股250美元,有涨5倍的潜力。

最终,巴菲特以每股80美元的价格卖出股份。尽管还没达到每股250美元的内在价值,但他持有的其他股票也被市场低估,卖掉这只股票可以创造利润,同时确保长期回报。

联邦信托公司是巴菲特1958年的第一大重仓股,占资金总量的25%,为他创造了丰厚的回报率。

1958年标普500指数的走势如图3所示。

图3 1958年标普500指数的走势

思考

1.回顾自己或身边熟悉的人在牛市中的一次投资经历,并与巴菲特选择的急流勇退进行对比。

2.猜一猜巴菲特在晚年如何评价自己当时的购房决策?是什么原因让他现在还住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