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曲辕犁
- 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 四更之衣
- 2116字
- 2025-01-31 20:09:26
面对严毅的询问,徐然的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和忐忑,声音中带着几分沮丧:“少君,进展不是很顺利,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若是换成其他人,他也就随口搪塞了,但是严毅对新犁的制作非常重视,新犁的制作构思也是严毅提出来的,他不敢有任何欺瞒。
直到现在,徐然心里还藏着浓浓的疑问,如此奇妙的构思,严毅是怎么想出来的?难道此子真的是天纵奇才?
徐然觉得自己半辈子的匠作技艺都学到狗身上去了,没能按照严毅的要求制作出新犁,令他内心生出一股羞愧。
在他身后的三名匠官也是脸色不自然地低着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少君都已经把草图勾勒出来了,他们还是无法将新犁制作出来,实在令人汗颜。
如果严毅此刻斥责他们几句,他们丝毫不会感到意外。
但是严毅只是微微一怔,脸上的失望之色就转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
这个时代的直辕犁和耦犁都只有四个部件,而曲辕犁却有十一个部件,结构和工艺要复杂很多,不是那么好制作的。
虽然他凭借前世的模糊记忆画了一张结构草图供这些匠人参考,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图中是否有错误的地方。这些匠人如果能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将曲辕犁制作出来,那才真的是见鬼了。
须知历史上的曲辕犁出现于唐末,距离现在足足有六百年时间,制作过程涉及到选料、铁工、木工、组装、力学等各方面细节,制作难度比马镫要大很多。
但是即使再难,也要努力尝试,因为曲辕犁实在是太重要了,相比落后的直辕犁,它能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走,过去看看。”
严毅安慰了众人几句,走到房舍中央的木桌前,只见桌上放着十多件尚未完工的犁铧和犁辕,仅是犁辕,就分别用榆木、枣木、杏木等六七种木料制作了样品。
地上堆积的材料更多,有铁料、木料、胶料、锤锯尺等各类工具,以及初具形态的曲辕犁部件,比如犁壁、犁底、策额、犁箭、犁梢等等。
几缕阳光从房舍高处的气窗斜射进来,在这些材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第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是确立犁辕的弯曲弧度,这个弧度必须精准,否则在耕地时会很吃力。”徐然站在严毅身旁,给他一一介绍曲辕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选取了七种木料,用浸水、火烤、蒸煮、楔形、层叠等各种方法将它们弯曲成不同的弧度,再根据实际耕地的需求来调整,另外还要考虑犁弯弧度对部件连接处的牢固性影响,弧度大了,连接处容易松动,弧度不足,又会影响犁的灵活性。光是确立犁辕的用料、制法和弯曲弧度,就需要大量的时间。”
严毅暗暗吃了一惊,没想到只是制作其中一个部件,居然就如此麻烦。
“按照少君绘制的结构图,犁铧与地面的夹角为四十五度。但我们在试制时发现,这个角度在松软的土地上效果很好,可遇到板结的硬土,犁铧就容易打滑。”
“少君所说的通过控制犁评、犁箭和犁建来调整犁铧入土的深浅,我等暂时还没想出适合的结构。”
“犁壁的厚度对实际应用的影响也很大。”
“犁铧和犁壁的结合处,暂时还未想好如何固定,如果用铁钉固定,会影响犁的灵活性,而且铁钉容易生锈,生锈带来的损坏也是个问题。”
......
徐然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向严毅述说遇到的种种困难,足足有数十种之多,听得严毅脑袋嗡嗡直响。
起初,他还能提出几个建议,但是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完,紧接着又是更多的问题朝他涌来,将他淹没。
严毅来之前,本来还打算让匠作监把水车也改善一下,但是看到这个架势,他理智地闭上了嘴。
最后,对如何制作曲辕犁这个问题,他只能采用笨方法,朝徐然吩咐道:“匠作监立即贴出告示,大量征召匠人。遇到疑难处,就组织人手逐一尝试,试到问题解决为止。另外,此事要严格保密,将各个部件拆分研制。”
徐然感受到了严毅语气中的严肃,心里也是涌起一股凝重,暗道无论如何也要将新犁制出,否则匠作大匠这个位置恐怕不保。
严毅见他们忙得焦头烂额,便没有多作停留,回到前院,带着曹秋等人离开匠作监,继续巡视。
接下来,他们又分别去了司盐监、织造署和司农监。
司盐监是专务盐政的官署,总揽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诸事。
严氏在海盐县有固定的盐场,并派有专人管理采卤、煎盐之事,所以严毅暂时不需要在海盐生产上花费精力,他只需要管理好盐运和售盐即可。
盐运是十分重要的监管环节,司盐监就专门设立了盐运使,专司盐运之事。
盐运有海运、河运、陆运之别,每条运输线路都需要精心筹划,以确保海盐安全、及时运达。有时候还要在盐运途中设卡检查,防止贪吏掺杂次盐将好盐换走。
而在售盐方面,严毅废除了官盐私盐并存制,开始实行盐专卖。除了司盐监以外,严禁任何人偷运、贩卖私盐,凡犯盐法者,轻则城旦舂,重则弃市。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就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了。降低百姓的赋税征收后,他需要在其他方面行开源之事,而收回私盐之利,正是他所看重的。
除了盐专卖以外,严毅还新设了织造署,打算以此为切入点,发展辖地的手工业,开辟新的财税收入渠道。
乌程、运城这一片地域,自古便以纺织业闻名,是江东重要的布帛产地,其出产的越布,技艺之精,质地之优,仅次于蜀布。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很多人都擅织布,其女红之技,世代相传,是优良的织工。乌程织业鼎盛时,机杼之声不绝于耳,经纬交错,堪称盛景。
除此之外,乌程、运城地处江南水乡,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也非常适合种植桑田,可以为织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
只是严白虎、钱铜占据乌程、运城后,不擅管理,将这天然的优势白白荒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