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玄鸟”穿梭机

半年多的时间里,于洋也陆陆续续的来了多次,加一起的时间在这里也待了差不多三个多月时间。

作为混沌研究院的首席技术官之一,可重复使用航天器项目发起人,于洋总要身先士卒的。

但是每隔一些时间还要往返长安城和琼州航天基地,或者其他研发基地,中心实验室。

除了这个项目,于洋还要处理其他一些自己参与的重点研发项目的技术难题,还有集团的重要工作,好在有私人飞机,少了奔波之苦。

虽然重复使用火箭的临时发射场,所在的戈壁滩环境恶劣,但是,在后勤保障方面一点也不含糊。

于洋不差钱,除了调来的一架“大鹈鹕”运输机专门运输火箭,还有一架“小鹈鹕”运输机每天一个班次,专门负责给整个团队运输后勤补给。

整个项目的试验团队,包括于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面。

说是帐篷,也都是特制的,洗漱卫生设施样样齐全,还有空调家电,冬暖夏凉。

临时基地每天都有新鲜的瓜果蔬菜、蛋奶肉食海鲜、糕点饮料零食等等的供应,饭菜也是单独从天御酒店调来的大厨做的。

另外一边,自重复使用火箭试验开始一个多月的时候,于洋就安排了天权集团的建筑队。

在银河集团配合之下,选定了距离附近50公里左右的地方,也是和这边临时基地差不多的一块戈壁滩,向当地市政购买之后就开始修建2号航天试验场。

1号航空试验场属于天鹏航空,主要用来试飞航空飞行器和集团内部飞行员培训

现在要修建的2号实验场是归属银河集团的,主要负责航天领域的试验试飞。

航天试验场包含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试验发射场,还有混沌研究院航天部另一分支---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类似于航天飞机)试验场、航天器总装工厂和未来的宇航员培训中心。

混沌研究院的航天研发部包括火箭发动机、太空发动机、运载火箭、航天器、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诸多研发项目部。

运载火箭研发项目部又细分了单程运载火箭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等项目组。

航天器项目部也细分了直接发射型航天器和组合发射型航天器等近地航天器,还有深空航天器(远程宇宙飞船、地外星球探测器、登陆器等等)。

直接发射型航天器因为大气和引力的原因,对发动机和燃料的要求太高,短时间难以实现技术突破,这也是于洋重点参与需要攻克的难题。

组合发射型航天器,一种是像漂亮国和前毛熊联盟的航天飞机一样由火箭助推器带飞,一种是特种运输机背着起飞。

总之,自人类开展地外探索以来的,不论是已经实现过的技术还是设想的技术,于洋都要走一遍,即使他是重生而来,也不敢说哪条路是绝对的正确。

在没有真正获得外星文明技术之前,哪条路都有可能。

也许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外星文明技术,不适合蓝星文明也说不定。

于洋不会轻易的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外星文明身上,打铁还需自身硬。

多年前流行的近地轨道航天器,就像漂亮国和大毛的航天飞机。

因为事故频发和技术问题,早已废弃不再使用,但是于洋依然觉得这类航天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银河集团招来的大毛二毛的航天专家,其中有3人是航天飞机方面的。

于是于洋就依托于这3人,再加上国内招来的航天领域人才,由混沌研究院航天部组建了近地轨道航天器项目组,代号“玄鸟”近地/太空轨道穿梭机。

于洋制定这个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可在38万公里以内(就是地月距离)往返,也可在大气层内飞行。

实现短途太空航行,往返地面和近地太空运输人员和物资。

未来作为大型宇宙飞船和星球表面的摆渡工具,或成为科幻电影中的太空飞机、空天飞机。

在于洋看来,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发动机、动力能源、机体材料这些问题

需要足够摆脱蓝星引力的动力,抵抗穿梭大气层时候的高温摩擦,飞行80万公里航程的能源等等这些技术难题。

需要做到从地面独立起飞。只用自身动力就可以飞到太空,之后不依靠惯性和引力弹弓效应去加速,可以自主加速减速,自由在太空中飞行。

不然只是飞到月球就要像以前的月球登陆器那样,飞了三四天才能到达,还得利用蓝星和月球的引力,在固定轨道飞行。那样黄花菜都凉了。

于洋给“玄鸟”近地轨道穿梭机定下的最终型号的研发目标,是不低于第二宇宙速度的自主飞行速度,从蓝星到达月球不超过8个小时时间。

刚开始提出这个目标的时候,大毛二毛的三名航天器专家都觉得于洋有些疯狂,是异想天开。

当年强大如毛熊和漂亮国都没实现这个技术,就凭你一个夏国的民营企业?

不过研究院的其他人倒是不觉得于洋是吹牛,这么多年,于洋作为集团首席技术官,从不做没把握的项目。

只要于洋提出来的设想,都一一实现了,无非只是时间长短,过程曲折一些而已。

于洋喜欢以德服人,自己要用技术和实力折服这些外籍专家们。

上一世的二十一世纪四十年代,漂亮国和夏国已经实现了穿梭机的技术突破。

当时于洋去漂亮国在月球背面秘密基地的时候,乘坐的就是漂亮国的星船穿梭机,从蓝星地面起飞直接到月球的航程只需要14个小时。

后来,于洋还参与了利用研究外星飞船逆向工程研究出来的外星文明技术,用来改进穿梭机的项目组,让于洋顺便又薅了一大波技术羊毛。

科学技术都是一步一步研究来的,“玄鸟”号的原型机已经设计出来

眼下要解决的是如何发射的问题,再进一步,自由往返月球的事那至少是几年后才能实现的了。

火箭项目部和航空项目部也分出一部分研发人员,参与两种载具的研发。

火箭助推器组合发射以“扶摇-2013”重型火箭为原型进行研发改造,飞行器以“鹈鹕”型飞机为原型进行研发改造。

穿梭机的火箭带飞组合发射模式,是以“扶摇-2013”重型火箭一枚主体火箭加上两枚助推火箭与穿梭机组合,没有太多的创新,漂亮国多年前都已经放弃这种方式。

另一种发射模式,“鹈鹕”型运输机则是改的面目全非。

两架“鹈鹕”运输机并排,机翼连成一体,两架飞机中间机翼上的发动机挪到了外侧机翼两边,机体缩小,两机体中间留有大尺寸位置,再加上固定挂载架。

就如同两个人搭着肩抬着重物那样,把穿梭机抬升到距离地面大约30000米高度的高空后放飞穿梭机。

还有一个方案是重新研发一种扁平样式的运输机,背着穿梭机飞到高空再放飞,两种方案各有优劣,于洋觉得都可以尝试,来个优胜劣汰。

改的面目全非的“鹈鹕”运输机就不能再叫这个代号了,于洋重新命名了一个代号“蝠鲼”,新设计研发的扁平式的高空喷气运输机代号“鳐鱼”。

两种型号的特殊运输机和“玄鸟”穿梭机都已经制作出等比例缩小的模型机,正在1号航空试验场的风洞内进行风洞实验,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开始制造缩比验证机。

“蝠鲼”和“鳐鱼”运输机的技术难题好解决,螺旋桨发动机和涡扇发动机都是现有型号的升级版本,就是“玄鸟”的航天发动机技术暂时还没有大的进展。

传统的火箭发动机并不适合于洋设想的穿梭机(航天飞机),在大气层内使用化学燃料的火箭发动机,在太空使用离子发动机,航天器本身就空间有限,不能两种都装配。

所以就有必要研发一种大推力的离子发动机,不用在大气层内外来回切换,可以直接使用。

不过,初期还是先以使用化学燃料的火箭发动机来验证“玄鸟”穿梭机的性能,为“玄鸟”穿梭机I型。

有了发动机,还缺少动力能源和耐高温的机体材料。

这方面,混沌研究院金乌实验室按照于洋拿出来的一些技术数据,正在研发高分子金属聚合物固态电池和石墨烯固态电池,后期“玄鸟”的型号会使用大功率的离子发动机,就需要电能驱动。

祝融实验室也在实验轻质碳基微烧蚀材料、碳化钽、碳化铪等碳复合材料和石墨烯、多层复合隔热材料,从中选出性能最优秀的材料,应用在“玄鸟”穿梭机的机体外壳上。

大量资金、人员、设备的投入,加上于洋的技术指导,一项一项的难题被逐一解决,“玄鸟”升空也只是时间问题。

航天器的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研发着,计划于今年年底发射的深空探测器(撞击器),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进入了最后的试验阶段。

按照于洋的计算,不出意外的话,年底就可以正常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

混沌研究院天文观测部门已经选定了一颗直径800米左右的近地小行星,距离蓝星距离在150万公里左右。

深空撞击器要从蓝星表面发射,精确撞击到这颗小行星,这个技术可比目前世界上最精确制导的导弹还要难上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