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宋金和谈:你以为是合作,结果只是“一场双赢的空谈”

赵匡胤深知,和谈是一场高级的权力游戏,而宋金之间的和谈,更是一场精妙的博弈。表面上,宋金和谈的目标是实现“和平共处”,但实际上,每一方都心怀鬼胎,藏着小算盘,表演出一副“合作共赢”的样子,结果到头来却只是“一场双赢的空谈”。

宋金和谈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你想骗我的钱粮,我想拖你的兵锋;你想装友好,我想假合作。”在这场虚虚实实的游戏中,赵匡胤用他的智慧,既维护了大宋的颜面,又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

和谈的开场:金朝的“合作邀约”

金朝在崛起后,逐渐成为北方的霸主。他们不像辽国那样动辄派骑兵南下骚扰,而是更加理性务实。金朝统治者清楚,直接进攻大宋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和谈”则是一种更经济高效的方式,可以用谈判桌上的嘴炮换取金山银山。

于是,金朝主动向大宋发出了“和谈邀约”,言辞中充满了诚意:“我们两国都是邻居,应该以和平为重。如果你们愿意每年提供一些岁币,咱们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大宋朝堂上,有人拍桌怒斥:“这是勒索!绝不能答应!”也有人低声劝道:“与其两国交战,不如破财消灾。”赵匡胤听着两派争论,微微一笑,说了句:“破财不难,关键是看能拖多久。”

和谈在赵匡胤看来,不是“接受条件”,而是“如何延长博弈”。

和谈的策略:拖字诀,先聊着

赵匡胤在和谈中采取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拖”。他明白,金朝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内部部族矛盾、南下的后勤压力、对蒙古的防御,都让金朝的精力无法完全集中在大宋身上。

于是,赵匡胤在和谈中故意设置重重障碍,每次金朝的使者提出一个条款,大宋这边的使节就用各种“技术性问题”拖延时间。比如:

·金朝提出岁币数量时,大宋使节会反问:“贵国的需求是按农历还是公历计算?这是个大问题。”

·金朝希望立即签订协议,大宋使节会补充:“陛下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等京城的文人写好了辞令,我们再商量下一步。”

一来二去,谈判就变成了一场“打嘴炮的持久战”。赵匡胤通过拖延,巧妙地让金朝在谈判桌上耗费精力,而大宋则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间。

谈判的核心:你要岁币,我要时间

宋金和谈的另一个焦点,是岁币的问题。金朝的态度很明确:“每年送我们点钱粮,就算买个和平。”而大宋内部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给钱丢面子,不给挨揍。”

赵匡胤对此并不纠结。他深知,岁币对于金朝来说,只是一个暂时的安抚工具,真正的威胁是金朝的军事力量。一旦金朝的矛头完全指向大宋,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和平。

因此,赵匡胤采取了一个策略:“岁币给一点,但给得不痛快。”他允许大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金朝的要求,但同时附加了一堆限制条件。比如:

·岁币交付的时间必须精确到日历上“黄道吉日”,否则大宋“心意不诚”。

·粮草运输的路线必须提前通知,避免“误会”。

这些看似合理的要求,让金朝在岁币问题上耗费了大量时间。而在大宋内部,赵匡胤则通过不断宣传岁币的“象征性”,将其塑造成一种“高明的权宜之计”,以此平息了朝堂的反对声音。

和谈的伪装:假装双赢,其实各有算盘

从表面上看,宋金和谈似乎是一场双赢的合作:金朝得到了岁币,大宋换来了边境的短暂安宁。然而,实际上,这场和谈只是一次“互相忽悠”的游戏。

金朝认为,大宋的岁币象征着对他们的臣服,是他们北方霸主地位的体现。但赵匡胤却用巧妙的宣传,让大宋内部认为,这笔岁币不过是暂时的“保护费”,目的是拖住金朝的刀锋,为大宋争取发展时间。

“你以为我在服软,其实我只是在拖延;我以为你在合作,其实你只是想敲竹杠。”宋金双方的和谈,就是这样一种各自心照不宣的局面。

和谈的结局:聊来聊去,谁也没输

最终,宋金和谈以一份模棱两可的协议结束。金朝表面上得到了想要的岁币,但实际上,他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岁币本身的价值。而大宋虽然付出了岁币,却通过拖延战术,为自己赢得了边境的宝贵稳定期。

赵匡胤对此显然心知肚明。他对身边的大臣说:“这场和谈看似双赢,其实是‘双输’,但若用时间来算账,真正赢的只有我们。”

和谈的意义,不在于达成协议,而在于消耗敌人。赵匡胤用一次次的空谈,将金朝拉入了一场无形的拉锯战中,让他们始终无法专注于对大宋的全面威胁。

总结:一场双赢的空谈

宋金和谈,表面上是一场“合作共赢”,但实际上,这场谈判只是一次各怀鬼胎的博弈。赵匡胤通过高超的外交智慧,把和谈变成了一场拖延战术,将金朝的注意力分散到了岁币和谈判桌上,而大宋则在这段时间里稳住了江山。

“你以为是合作,其实只是忽悠;你以为是双赢,其实只是空谈。”宋金和谈的背后,隐藏着赵匡胤对大宋未来的深远布局。

最终,宋金和谈的结果,并没有改变双方的根本矛盾,但却为赵匡胤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时间,才是他打赢这场持久战的最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