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金朝来了,赵匡胤的“敌人制造业”

赵匡胤这位“懒帝”,在对待外敌问题上,总有自己的哲学。他从不直接与敌人硬碰硬,反而更擅长通过“制造敌人”的方式,让潜在的对手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顾及大宋。于是,在面对金朝这个新晋强敌时,赵匡胤再一次启动了他的“敌人制造业”。

“让敌人有敌人,这才是最好的自保。”赵匡胤的逻辑很简单:敌人越多,威胁越少。与其自己上场拼命,不如让其他人去掐架,自己坐享其成。

金朝来了,狼也来了

金朝的崛起,犹如平地起风雷。他们以迅猛之势扫荡辽国,把辽国从“北方霸主”的宝座上直接踹了下来。大宋本以为辽国是最大的麻烦,结果一转头发现,金朝这个新对手比辽国还可怕,简直就是“狼来了,狼还带了刀。”

辽国败退后,金朝的大军逼近大宋边境,摆出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威胁满满。面对金朝的崛起,大宋上下开始有点慌了——这些金人不仅战斗力强,而且行事狠辣,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但赵匡胤却不急。他心里清楚:“敌人不是一团结实的铁板,而是一群内部矛盾四起的拼图块。”如果能用点心思,让这些“拼图”自己散掉,那大宋就可以稳如泰山了。

敌人制造业:把敌人的敌人拉上战场

赵匡胤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对付不了金朝,但有人能对付。”他开始着手寻找金朝的敌人,试图通过制造新的冲突,分散金朝的注意力。

这时,他瞄上了西夏。这些游牧民族虽然算不上大国,但与金朝同处北方,一向不对付。赵匡胤立刻派出使者,带着大宋的诚意和一些“战略性礼物”,与西夏展开了秘密接触。“你们也不想让金朝做大吧?咱们联合一下,他们北边打你,南边还威胁我们,咱们一起搞点事,让他们焦头烂额,怎么样?”

西夏的统治者一听,心里暗爽:“有道理,反正我们也不想被金朝压得喘不过气。”就这样,赵匡胤成功地把金朝的注意力分散了一部分,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北方耗费更多兵力。

“敌人有敌人,你的敌人就会变成别人的敌人。”赵匡胤的敌人制造业,开始大展身手。

制造敌人的内部矛盾

仅仅靠外部制造冲突显然不够,赵匡胤更高明的一招是:制造敌人的内部矛盾。他深知,金朝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多个部族组成的联盟。这些部族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只要稍微施加一点外力,就可能让他们内部分崩离析。

赵匡胤通过间谍和使者,开始在金朝内部进行“离间计”。比如,他偷偷联系了金朝内部某些不满的部族首领,给他们送上礼物,并暗中鼓励他们“谋求独立”。与此同时,他还故意向金朝的大统领放出一些假消息,让他们怀疑内部有叛乱,结果金朝高层为了内部稳定,陷入了持续的猜忌和斗争。

你看,赵匡胤根本不需要亲自上场,只需要把金朝内部的矛盾稍加点燃,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敌人自己打自己,才是最经济的战争方式。”

控制节奏:让敌人无法专心对付大宋

赵匡胤的敌人制造业不仅仅是分散敌人,更重要的是控制节奏。他通过制造冲突,打乱了金朝的军事计划,让他们始终无法集中力量对付大宋。

比如,有一次金朝准备大举南下,赵匡胤得知后,立刻派使者去与蒙古部落接触,暗中资助他们对金朝北部发动袭击。金朝被迫调兵回防,南下计划就此搁浅。而赵匡胤呢,稳坐钓鱼台,继续观察局势的发展。

他很清楚:“敌人最可怕的不是实力,而是他们能专心致志。”一旦让金朝陷入多线作战的泥沼,大宋的压力自然就会大大减少。

敌人制造业的智慧: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稳定

赵匡胤的“敌人制造业”,并不是单纯地挑拨离间,而是一套系统的策略。通过制造外部的冲突和内部的矛盾,他成功地将金朝的威胁转化为一种可控的局面。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他对敌人弱点的精准把握上,更体现在他对资源和成本的精打细算上。

“自己不流血,却能让敌人流血。”这是赵匡胤对付金朝的核心策略。他没有像某些帝王那样一意孤行地发动战争,而是通过一场场“敌人制造”行动,让大宋的安全和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总结:敌人制造业,保江山的隐形盾牌

赵匡胤的“敌人制造业”,可以说是他治国智慧的一次集中体现。他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心理战术,将金朝这样的强敌巧妙地控制在了威胁范围之外。无论是挑拨外部冲突,还是制造内部矛盾,他都展现了自己对局势的精准掌控。

“敌人越多,威胁越少;敌人越乱,我就越稳。”赵匡胤用这一理念,为大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他的敌人制造业,不仅让金朝无暇顾及大宋,也为后来的帝王们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敌人管理指南”。

于是,在赵匡胤的智慧下,金朝虽然来了,但最终却忙于自己的“麻烦”中,根本无法对大宋形成致命威胁。而赵匡胤,则继续悠闲地坐在自己的宝座上,看着北方的风暴,暗自窃笑:“你们忙吧,等你们打完了,江山还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