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导读(图文精选本)
- 邓云乡
- 4663字
- 2024-12-26 17:58:01
导言
“导读”与读
“《红楼梦》导读”,意思也就是指导读《红楼梦》,这是一个很难谈,也很难谈好的题目。我接受了这样一个任务,要根据这个题目写成一本书,则更感到为难。当初轻率地把这个任务接下来了,感到很容易,实在是未仔细考虑的缘故。及至坐定了,摊开纸,仔细想想,要动笔写了,却感到十分为难,感到这个题目看似容易,实际却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呢?这不妨从两个方面说:
一是指导的对象。
二是读什么?范围如何,理解程度怎样?
先说第一点。指导的对象,如果是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这还比较好办些,可以了解一下被指导者的文化程度、爱好或兴趣等等,然后考虑如何指导,因材施教,或根据要求来讲述,或根据疑点和问题来回答,这样比较容易掌握些。写成一本书,虽然预先要设想一个读者范围,但既然出版了,那便任何人都可以看,任何人都在“导”的范围之内。这从写书人来说,“导”的范围未免过大,这如何敢当,又如何可能呢?“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没有拯救苍生的本事,却要“导”广义的人,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未免太狂妄了。
就算退一步讲,在这本书所设想的读者范围之内的读者,也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导”起来也不容易。羊羔虽美,众口难调,吃东西尚且如此,何况读书呢?广大的读者群,虽不能说一个人一个样,但也绝不可能所有这个阶层的读者都一个要求,一个口径。因此想要有目的地写一本书,“导”这一阶层的读者,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说的是十分老实的话,因为这不像通常的书那样,在写作时首先是作者为主的,在写的时候并不是有目的地把读者考虑在内,好像一个演员唱歌、唱戏,你愿意来听,自由地来好了,演者、听者都比较自由些;而这种带“导”字的书,却好比教书先生教书,说得再具体一些,好比在电台或电视台上讲课,虽然一样靠嘴皮子,但和演员表演却大不相同,首先要把听的人考虑在具体的位置上。以上是难点之一。
第二是导读的具体书是《红楼梦》。先不说它宏博的内涵,伟大的艺术成就,古老的历史,纷纭的疑点等等,而更感为难的是:它似乎是“一级危险品”。亡师谢刚主先生生前曾转述另一位老师的话道:“搞《红楼梦》的没有好下场。”听了使人无限伤感与恐惧,怎么还敢乱说呢?过去也写了一些《红楼梦》的文章,也出了两本书,但那都是以《红楼梦》为大范围,有所选择地写,选择感兴趣的、安全系数比较大的去写,这样与人无争,省得惹麻烦。至少自己认为如此。现在写“导读”,情况就两样些。以常情论,面上就要广泛些,周全些,似乎就不能有所选择,该写的都应写到了,不能回避“危险”领域的问题,这样就感到“吓丝丝”的,迟迟不敢动笔了。
另外,还有自己的学识程度问题,《红楼梦》的深广度问题。自己不敢狂妄地说完全看懂了《红楼梦》——世界上自然有不少完全看懂了《红楼梦》的大专家,可是我不是。自己过去写书,可以选择自己懂了的,或者比较懂了的去写。不懂的绕过去,不去谈它。而“导读”要求全面,似乎不能绕着走,这也就感到有些怯场。好像一个考生,面临考试,要进入考场,拿下卷子,回答所有问题了。即使是功课好的学生,临阵也不见得心中有底,何况我这个不中用的考生呢?更何况考试只一个或几个试官,而写书面对的试官却是无数个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有以上这些难处,这份试卷我还是要交的,只是如何尽量地回答得圆满一些。这样我想了个以身说法的办法,即先从我自己如何看《红楼梦》说起。
我怎么会看《红楼梦》呢——在我们小时,对阅读一切功课以外的书,统称之曰“看闲书”,区别于“念”,文话叫“读书”。所以我仍旧习惯叫“看《红楼梦》”——说来话长了。读初中一年级暑假时,不晓得从哪里弄到一本立达书局出版的红色封面的铅印《红楼梦》第一册,书已经很旧了,封面有些破损,但这本破书的样子直到今天,还常常浮现在我眼前,可见印象之深了。这就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不是有意的,是无意中看到的,而一看之下就看得津津有味,从此就结下红缘了。
做什么事,先要有个基础,看书,也先要有个文化基础。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时,是什么样的文化基础呢?教科书除去小学和初中一年级的课本外,还熟读过一些老书,《论语》《孟子》,百数篇古文都是能够提哪里背哪里的。两天一篇、限时限刻的作文练习,已练得能够在课堂上提笔就写成五六百字的作文,什么《秋日旅行记》《难忘的一件小事》《勤俭论》《说惜阴》等等,一节半课交卷、不带改字的本事——规定两节课,早交卷、早回家,所以要争取一节半课写完。这点基础,都是在乡下四五年半学校、半私塾的教育方式下培训出来的。至于“闲书”,在乡下时已看熟了《三国演义》,这是套锦章书局出版的有光纸石印、绣像(即带人物插图)线装书,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用自己的钱(压岁钱)买的书,此书在两三年中,翻来覆去不知看过多少遍。《水浒》是在初一临放暑假时,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看的。因为初一国文课本中,选了“武松打虎”一段,所以家里大人认为可以看看《水浒》。当时大部分课外读物,也就是“闲书”,是在大人们指导之下看的。另外还看过一些新式的学生读物,如《三儿苦学记》《爱的教育》等。有一本人们想象不到的书,新华储蓄银行编印的《我的储蓄计划》,其中一篇小学生、一篇护士写的长文,真叫好,对我当时作文思路影响很大,迄今记忆犹新……这些啰嗦话本来不必多说,但我主要目的是想说明,当时我是在这样的文化基础、阅读基础上看《红楼梦》的。虽然说,各人看书有各人的阅读基础,但这个基础也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基础固然不行,基础不对路也可能影响到阅读的兴趣。因为,据说焦大不会爱上林黛玉,那么,也肯定不会每个能读书、爱读书的人,一定也就爱读《红楼梦》的。
记忆中我是一读就入了迷的——自然迷的程度不同。有人看《红楼梦》入了迷,犯单相思,日夜思念林黛玉,积劳成疾,在奄奄一息之际,家人从其手中夺过《红楼梦》,投入炉火中,这人大叫一声:“千万别烧了我的林妹妹!”然后便一命呜呼了。这种“红迷”,是“殉林”派,是不足为训的。我的“迷”,比起此人,那是差得太远了。不过我怎么会“入迷”呢?这原因倒是值得稍微说说的,因为这关系到文学作品以什么吸引读者的问题。自然这里面还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分、深浅之分,另外作者层次也多种多样,中国古代“曲高和寡”的故事,是可适用一切艺术作品的。
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是什么吸引了我呢?这时不禁想起俞平伯先生《“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图说》一文中结尾的几句话:
凡情谬赏芳华,多情或伤憔悴,而良工苦心埋没多矣。
这三种境界,一般读者首先被作品吸引住的恐怕就是“芳华”二字,或者说是“繁华”等也可,反正是情节上的、场景上的。青年男女,或者多情的读者,进一步在领略“芳华”之余,引起感情的共鸣,注意到爱情的悲剧,随着为书中人物落下同情的眼泪,或者因书中人物的遭遇而引起自身的伤感,拳拳不已,老想着书中人物的形象。这种感情,发展到顶点,也许真造成不幸的结果,真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临终之际还高喊不要烧了我的林妹妹了。至于真正理解作者的“良工苦心”,那是更高层次的读者,甚至可以说是少数专家的事了。以此要求一般爱读《红楼》者,都不可能。至于第一次读《红楼梦》的,像我当年那样的初一学生,年龄只十二岁的孩子,既不懂“良工苦心”,也不解“多情”“憔悴”,只是被某些具体的绚丽的事物情节吸引住了。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特别感到第三回所写凤姐出场时的衣服好玩,什么“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这些描写在我当时幼稚的思维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真像转着看万花筒一样,绚丽的色彩感真使我想入非非了。
现在回想也感到好笑,稍微有点水平的人,都会觉得我所感兴趣的,是很低级、很起码的东西。因为这种写法是我国传统的说书先生的套子,不过写得十分漂亮,并非《红楼梦》中的著名段落,而对当时我那样幼稚的小读者,却也有强烈的吸引力,可见“凡情谬赏芳华”,“芳华”也的确能吸引“凡情”。广大的读者,首先还是“凡情”多,因此“芳华”是首先重要的。如果这样说:“凡情谬赏”是初步的,“多情或伤”是第二步的,理解“良工苦心”是第三步的,这也未为不可。这也是一个一般读者爱读《红楼梦》的自然发展阶段。当然,如果是一位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什么学的专家,从来没有看过《红楼梦》,作为研究,第一次看《红楼梦》就发现了它的微言大义,理解了作者的“良工苦心”,这完全是可能的。但这是专家的研究,不同于一般读者的读《红楼梦》,这样的专家难道说还要去“导”吗?
所说“导读”,自然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因而我以身说法,谈了谈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情况。因为就我自己的经验说,我看《红楼梦》是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若干阶段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一遍又一遍地看《红楼梦》,另一方面是我的年龄、生活经验、知识以及阅读的其他书籍都在不断增加,这样使我对《红楼梦》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一些了。我想一般读者,由初读《红楼》,到再读《红楼》,甚至入了迷,精读,研究……直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其过程大体都是相仿的,都是由浅入深的。
“导读”首重在读,不读也无所用其“导”。我奉劝已读过《红楼》的人,不妨再读、三读,“好书不厌百回读”,《红楼梦》是一部百读不厌的书,至少对我这类的读者是如此。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呢?当然我奉劝你赶快去读。也可能初读时,读不出味道,随手翻了两页又放下了,这时你可千万不要就此罢手,应该坚持再翻两页,不妨说,可以硬着头皮看下去,相信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喜爱的东西,被某些东西吸引住,入了迷。这我虽然不能打百分之百的包票,但可以做到百分之七八十的保证。
如果你看了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还莫名其妙,没有任何东西吸引你,那你不妨思考一下,找找原因;或者不要接着往下看,而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已看过的部分,说不定又会有所发现,引起你兴趣。一有这点东西,你就又会津津有味地看下去了。
看《红楼梦》之后,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什么感受呢?这在广大的读者群中,既有共同的地方,也必然有不同的地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感受也都是独立的。鲁迅先生当年对此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在此我不想像牧师唱“福音”那样,再引用这段被人引用了千百遍的话。不过我想说一句:同样看《红楼梦》,固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不同的观感,但必然也会产生另一个共同的感觉。它毕竟是一部包孕了中华文化内涵的伟大的作品,读者会从中得到共同的益处。
人们常说“雅俗共赏”,这句话也说明了一部作品的跨越度问题,说明它拥有的读者层问题。在这点上,在我国还很难找出一部可以和《红楼梦》并驾齐驱的书。它的确可以说是一部“百读不厌”“雅俗共赏”的书。
作为导读,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奉劝大家去读它。当然,读《红楼梦》,也并不是只读《红楼梦》,随着对《红楼梦》的爱读,你更感到还要读其他不少书;看的次数越多,你就会感到想要读的其他书籍也越来越多。你如能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达到如此境地,那可以说是一种升华,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你也会因此而在中华文化的宝库里进一步升堂入室,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感受。这也是我读《红楼》的一点收获。
在“导读”之先,我先谈了一些自己读《红楼梦》的经验。虽是经验之谈,却也是老生常谈,不一定引起读者的兴趣。因为这只是概括而广泛地谈,难免空一些,冗杂一些。以下各篇将围绕一些具体的问题谈,希望对一般读《红楼梦》的朋友,能起到一点识途老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