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生活,不爱也行:日常哲学提案
- (法)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
- 1173字
- 2024-12-26 17:35:40
03 不想反抗
从“黄背心”[1]们到环保主义者,从女性主义到无政府主义,从上街游行抗议到窝在沙发上高举键盘怒发推特,“反抗”俨然已经成为政治和公共生活领域里一种司空见惯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股时尚潮流。
它常取群起激愤、声讨抗议或聚众闹事之态;总打着“战斗”“对抗”“抗争”,甚至是“联合抗争”的旗号;也没少披上诸如“不屈服”“不顺从”或者“坚持抵抗”等的理论外衣。
尽管在法语里“反抗”一词写作“révolte”,字面上恰合“volte-face”——也就是“转身、掉头”之意,俗话说来就是“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可如今反抗的泛化,甚至泛滥,不免让人怀疑:反抗,会不会不再仅仅是一种求变革新的过渡,反而成为一种固化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存方式了呢?
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几乎没有人可以对“反抗”的大潮无动于衷。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被它击中过,哪怕只是一瞬间。
的确,某些世代、某些时代或者某些个体会更热衷于反抗……但也有一些人被裹挟在反抗的大军里,无所适从,内心不断自问:那我呢?我该反抗点什么呢?
一定要反抗点什么才能被听见、才能被算作集体的一分子吗?一定要通过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对立或者愤怒吗?
不喜欢反抗总会被认为是冷漠、自私、麻木不仁、墨守成规甚至是失败主义的表现。连阿尔贝·加缪在他的《反抗者》中,也在一开头就(值得商榷地)写道:
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而他说“不”,不意味着他放弃:他同样也是一个说“是”的人,从最一开始行动起。[2]
这不,反抗一下子就被赋予了尤为积极正面的意义。而不反抗,就显得像是满足于现状的浑蛋或混子。
但如此说来,积极反抗难道不也(变得)是一种满足和顺应吗?顺承他人的怒意和愤慨而加入斗争,这不也是一种循规蹈矩、千人一面、随波逐流吗?
反抗,不可或缺……但催人心累
在《反抗者》一书中,加缪盛赞了勇于抵抗、敢于拒绝的精神,但同时也对它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趋势或者极具破坏性的形式表示忧虑。人们应该可以说“不”,也应该可以说“是”。但说到底,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即选择不表态,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在文末,加缪补充道:“反抗正是生命的运动本身,人们若否定反抗,就是放弃生活。”如此说来,把反抗与生命视为一体,是不是意味着不反抗就等同于选择死亡了呢?
那么不妨试想一下,我们若是反抗“反抗”呢:到底哪边会更胜一筹,是反抗之生,还是不反抗之死呢?
其实,过度渲染反抗的必要性,认为非反抗不可才是问题所在,它把反抗变成了一件让人无比心累的事儿,最后既失却了革命性,也不复激情。
[1]指法国巴黎“黄背心”(Des Gilets Jaunes)运动,该抗议活动爆发于2018年11月17日,是巴黎50年来最大的民众抗议活动,旨在抗议政府加征燃油税。该抗议活动引发了大规模的街头骚乱。因参与者多身着后勤服务从业者的常见制服明黄色马甲而得名。——译者注
[2]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