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说,收买申庆的黄金自然就是刘封的黄金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刘封从汉中出发时,刘备委托魏延送给刘封的黄金。
有道是,自古财帛动人心。刘封心里清楚,要促成同为申姓的申庆变节,非得下血本不可。
申庆,虽然此前也算是一方校尉,但这只不过是申氏兄弟私相授受的而已,不值钱。而且上庸、西城等地皆是穷乡僻壤,他每日所见不过是山间的薄雾、简陋的屋舍和贫瘠的土地罢了。
所以,当整整五十斤金子堆放在申庆面前时,那黄澄澄的金子,每一块都似乎在散发着诱人的魔力,勾动着他内心深处对财富的渴望。
在这强烈的诱惑面前,申庆的意志瞬间崩塌,他被砸晕了,沦陷了,直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刘封的所有要求。
对申庆,刘封是“拉”;对申仪,刘封则用的是“打”。
即,刘封主动曝光申仪中饱私囊、私藏甲胄等证据,然后以雷霆手段将申仪当众问责,给予严厉处罚。
这样一来,既有过硬的证据让申耽或者其他申氏族人无话可说,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刘封的态度,不敢轻易造次。
至于为什么单单针对申仪,主要是刘封有两个考虑:
一是刘封对申仪和申耽两人的性格特点和历史表现有个大概的了解。
刘封知道,历史上的申仪是一个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小人。
他不仅曾经背叛过刘封,还曾背叛过孟达,甚至在司马懿的眼皮子底下也屡次阳奉阴违,表面上顺从,暗地里却处处使绊子。这种人两面三刀,毫无信义可言,是典型的墙头草。
相比之下,申耽虽然也不是那种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人,但至少他在历史上曾与刘封并肩作战,抵抗过夏侯尚和孟达的进攻。孟达甚至曾发出过“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丈夫也”的嘲讽。
因此,刘封认为,申耽虽然不可完全信任,但也不至于像申仪那样毫无底线,完全不可控,还是可以争取和拉拢的。
第二点则是,刘封深知矛盾不可无端扩大。
当下并非是要对申氏一族赶尽杀绝,而是意在敲山震虎,让申氏一族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自己的部署。
所以,他将主要的注意力聚焦在申仪身上。对申耽网开一面,则是他精心布局的一步棋。
他明白,在拔除申仪这根阻碍自己的毒刺之时,不能过度刺激申耽。要给申耽一个体面的台阶下,就是释放出一个合作的信号,让申耽权衡利弊之后,能够心甘情愿地选择与自己携手合作。
当然,刘封心里清楚,申耽是看到申仪以及自己宗族亲人被挟制到成都做人质才选择配合自己的,而且在申家中威望极高,若放他自由,极有可能趁机作乱。
于是,他话锋一转,说道:“申将军,这几日我初到上庸,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很是好奇,还望将军能与我出则同车,入则同席,为我好好介绍介绍,将军莫要推辞啊。”
申耽心中明白,这是刘封在变相软禁自己,但此刻自己投鼠忌器,弟弟在对方手中,他也只能强压怒火,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既然如此,公子有此雅兴,我自当奉陪。”
“当然,我也不会让将军白白陪我走的。”刘封当即招来邓炯,命令他迅速拿出一百斤黄金,一路敲锣打鼓给申家送过去。
申耽听闻刘封的话,连呼不可。他明白刘封此举的“杀人诛心”之意,忙道:
“公子万万不可,些许小事,何足挂齿,再说,给我如此多的金钱,太多了,太多了。”
“哪里哪里,申将军的功劳哪里是百斤黄金能比拟的呢?”
“可……可眼下我无功受禄,我兄弟却要送往成都,如此厚此薄彼的话,这叫我以后如何向父老交代,如何在申家立足啊?”申耽终于还是点破了刘封的心思。
“哪里哪里,成都米贵,居之不易,百金之资聊以充作家用尔,申将军就不要推辞啦。”
其实,关于赠送申耽、申庆黄金的事,主簿袁秋、仓曹掾邓炯不是没反对过,意思是黄金太过贵重,赐予这样的豪强草莽简直是浪费。
但刘封不这么看,在他眼里,黄白之物终究还是身外之物,关键是要发挥其价值。
如果能以这些黄金撬动当地豪强转向自己,甚至能腾出太守、将军这样的名号留给自己人,那简直是大赚特赚。
这不仅仅是因为能给别人争取封官加爵,博得市恩买义名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用自己人真正的掌控地方,其所能提供的人口、土地、粮食等比黄金珍贵多了。
上庸城中的百姓纷纷被邓炯敲锣打鼓的阵仗吸引,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申家的人看到这一幕,先是惊愕,而后便是一阵窃窃私语。
“公子有令,今公子与申耽将军立盟誓之信,修通好之礼,申氏一族愿遣宗族子弟入侍成都,为表敬意,公子奉上黄金一百斤赠与申家,以表其诚。”
“另外,申仪将军因有小过,公子略施薄惩,也将随诸位一同去成都。”临了,邓炯似乎漫不经心地加了一句。
邓炯的话刚一落地,申氏宗族内部瞬间就像被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彻底炸开了锅。
只见一位老者,眼睛瞪得溜圆,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双手不停地搓动着,嘴里叫嚷道:“一百斤黄金呐!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多少辈子都难遇一次,去成都又何妨!”
而一旁有女眷却满脸愁容,一边跺脚一边抱怨:“为啥非得去成都啊?那人生地不熟的,还要夫妻分别,不能日夜陪伴将军左右了!”
又有人提高音量质问道:“申仪犯了啥错?为啥要跟我们一起去?他怎么就不能留在上庸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场面混乱不堪,人心极度不齐,整个宗族大院里充斥着嘈杂的议论声。
城中的一些有心之人开始猜测,有人说:“这申家兄弟莫不是有矛盾?不然怎么会一个被送去成都,一个却得了这么多赏赐。”
也有人附和道:“说不定是申耽为了自保,告发了申仪。”这些流言在城中迅速传开,以至于申耽、申仪的部曲也开始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