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篇:铸造国之重器

那些清华人:中国造芯故事掠影

芯片被人形象地比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所有电子整机设备的“心脏”。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们先后经历了从PC(个人计算机)到智能手机,再到5G+AIoT时代,并且随着我国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家电、各种智能电子产品等的制造和组装中心,芯片需求量更是日益激增,芯片进口金额早已远超石油。而近年来海外巨头却频频在核“芯”技术上“卡脖子”,中兴、华为事件就是美国针对中国“芯”病的“精确狙击”。

可以说,芯片强则产业强,芯片兴则经济兴,芯片产业是新时代下中国输不起的战争。

半导体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对此,中国近几年在扶持半导体产业的政策、资金等层面不断加码。2014年至今,国家先后出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十三五”“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规划、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大基金一、二期等政策,全力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自主可控。

我国半导体产业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时代,“中国芯”纷纷实现重大突破。在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以及上游材料和设备的一整条垂直分工的全球产业链中,被形容为“半导体制造之光”的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润微、上海硅产业集团(沪硅产业)等半导体制造领域企业,因承担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远大目标而备受关注。

在这些企业中,众多杰出的关键决策者出自清华大学,有78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江上舟、张文义;82级热能工程系的张素心;83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赵海军、工程物理系王曦;89级机械工程系的李炜等,为铸就“中国芯”贡献了一腔热血,毕生热情。他们的拼搏故事也在“中国芯”制造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正是实践清华校歌“大同爰跻,祖国以光”的最生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