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乱世中的爱情

民国,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古老的华夏大地在列强的觊觎与侵略下,被迫卷入了世界的浪潮,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猛烈地碰撞、交融。封建帝制的崩塌,犹如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变,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了千层浪。新思想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萌发,然而,广袤的乡村依旧被旧礼教的阴霾所笼罩。军阀混战,各方势力你争我夺,硝烟弥漫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百姓们在战火纷飞中艰难求生,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在繁华的上海,这座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大都市,灯红酒绿与贫困潦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既有西装革履、手持文明棍的西洋绅士,也有身着旗袍、婀娜多姿的摩登女郎,还有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穷苦百姓。外滩的洋行大厦林立,黄浦江上汽笛长鸣,一艘艘轮船满载着货物与希望,或是驶向未知的远方,或是从异国他乡归来。

就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在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会上,年轻的才子林宇轩登场了。他身姿挺拔,一袭月白色的长衫随风而动,剑眉星目间透着儒雅与睿智,一头乌黑的短发显得精神抖擞。林宇轩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书香世家,家族在江南一带颇具声望。林家祖祖辈辈皆以治学为业,家中藏书丰富,自幼林宇轩便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成长,对中西方文化皆有深入研究,且擅长诗词歌赋,其文章在沪上的文学界已小有名气。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虽仍坚守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但昔日的辉煌已渐渐褪去,家族产业也在战火与动荡中日益萎缩,仅剩下几处房产和田产维持着家族的基本生计。林父一直期望林宇轩能够重振家族,在文学与仕途上有所建树,光宗耀祖。

而苏瑶,这位出身名门的女子,也出现在了交流会上。她身着一袭淡粉色的绣着梅花图案的旗袍,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纤细的腰肢;如墨的长发挽成一个精致的发髻,几缕碎发垂在白皙的脸颊旁,更添几分俏皮与灵动。她的眼眸犹如一汪清泉,清澈而明亮,顾盼之间,流露出聪慧与温柔。苏瑶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商业世家,苏家在商界呼风唤雨,掌控着诸多产业,涉及航运、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苏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琴棋书画,对新思想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在沪上的文化刊物上发表自己对文学与艺术的见解。苏父作为家族的掌舵人,精明能干,极具商业头脑,但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却极为传统和保守,一心想为苏瑶挑选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以巩固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林宇轩在交流会上发表了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精彩演讲,他旁征博引,言辞恳切,见解独到,引得台下掌声雷动。苏瑶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轻声赞叹道:“先生的演讲真是令人醍醐灌顶,佩服佩服。”林宇轩微微一怔,转身看到眼前这位如仙子般的女子,心中泛起一丝涟漪,谦逊地回应道:“小姐过奖了,只是些拙见罢了。”自此,他们的命运开始交织在一起。他们一同漫步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探讨着诗词的韵味、绘画的意境、音乐的美妙;他们在黄浦江畔共赏落日余晖,任江风轻轻拂过脸庞;他们于静谧的书房中,共读一本好书,分享彼此的感悟与思考。爱情的种子,在这乱世的喧嚣中,悄然种下,生根发芽,一段充满波折的爱情传奇,就此拉开了帷幕。

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布满荆棘。林宇轩的家族虽有文化底蕴,但经济上已大不如前,苏瑶的家族则在商界地位显赫。当苏父知晓女儿与林宇轩的恋情后,大为震怒,他严厉斥责苏瑶:“我们苏家乃名门望族,怎能与一个没落家族的子弟相恋?你必须与他断绝来往,我已为你选定了其他门当户对的公子哥。”苏瑶泪流满面,坚定地说:“父亲,林宇轩才华横溢,心地善良,我爱他,不在乎他家境如何。”但苏父不为所动,开始限制苏瑶的出行,派人时刻监视她,试图斩断他们之间的感情纽带。而林宇轩这边,林父也担忧这段感情会影响儿子的前程,他苦劝林宇轩:“儿啊,苏家在商界权势滔天,我们高攀不起。你应专注于学业与重振家族,莫要因儿女私情误了大事。”林宇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深爱的苏瑶,一边是家族的期望。但他心中对苏瑶的感情炽热而坚定,他决定努力说服父亲,同时寻找机会与苏瑶再次相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林宇轩避开家人的视线,偷偷来到苏瑶家的后院,向苏瑶传递自己的决心:“苏瑶,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不会放弃你,我们一定能在一起。”苏瑶感动不已,紧紧握住林宇轩的手:“宇轩,我相信你。”

此时,上海的街头巷尾也弥漫着不安的气息。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将整个北方大地拖入了战火的深渊。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他们长期掌控着BJ政府的大权,背后有日本等国的支持,势力颇为庞大。直系军阀则以曹锟、吴佩孚等人为代表,他们对皖系的专权早已心怀不满,在利益的争夺与矛盾的积累下,战争一触即发。战场上,皖系军队凭借着日式装备,拥有大量的火炮与先进的枪械,火力凶猛。直系军队也不甘示弱,他们训练有素,作战勇猛。在河北的涿州、高碑店一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在空中,大地都被炮火震得颤抖。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喊杀声此起彼伏。皖系军队首先发起了猛烈的炮击,炮弹如雨点般落在直系的阵地上,炸得泥土翻飞,许多士兵瞬间丧生。但直系军队迅速组织起反击,步兵们端着步枪,猫着腰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前进,寻找着敌人的破绽。战争的阴云也蔓延到了上海。上海的军阀们蠢蠢欲动,他们妄图在这场混乱中谋取更多的利益。街头时常出现军队的调动,士兵们荷枪实弹,神色紧张。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战火就会烧到自己的家门口。物价开始飞涨,粮食变得稀缺,许多商铺都关门歇业,以防被军阀洗劫。

有一天,林宇轩和苏瑶原本打算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却在路上遭遇了军阀的盘查。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一个满脸横肉的军官上下打量着他们,眼神中透着贪婪与蛮横。“你们这是要去哪里?是不是给乱党通风报信?”军官大声喝问。林宇轩镇定地回答:“长官,我们只是去书店买书,并无他事。”

商务印书馆(英文名称:The Commercial Press,简称CP)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起先以从事印刷为主,后接盘一家外资印制局,业务迅速扩大。20世纪初期,内部设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又建分馆于汉口、BJ,并在上海闸北购地80多亩(今宝山路499弄)造起规模很大的新厂房。商务印书馆秉持“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企业使命,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凝结成“商务精神”。而它的创立者夏瑞芳先生也是为后人所敬仰,1914年1月10日,夏瑞芳在《申报》刊登广告,宣布商务印书馆“为完全由国人集资营业之公司,已将外国人股份全数购回”。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同一天,夏瑞芳在总发行所门前竟然被暗杀身亡!10日这天,坐在办公室里的夏瑞芳看到《申报》上的这则广告,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当他下班准备回家时,就在发行所门口,隐藏已久的枪手向夏瑞芳开枪并击中要害,夏瑞芳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便离开了人世。此事震惊上海滩各界人士,送葬当天,沿途几千人自发参加,蔡元培先生亲笔为其立传,赞曰:“君信仰基督教,内行甚修,接人甚和易,宜若可以尽其天年,而卒被暗杀,傥所谓天道无知者耶!然君虽殁,而君所创设之事业,方兴未艾,其汲于教育之影响,则辗转流布而不能穷其所届,虽谓君永永不死可也。”此时的夏瑞芳年仅43岁,在他的带领下,商务印书馆仅仅用17年的时间,就稳居中国出版业的领军地位,在印刷技术、出版数量和质量、声誉上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有很多有名的学者、作家都以在商务印书馆出书为荣。夏瑞芳被暗杀,亲友们义愤填膺,要找出幕后黑手,但最后却是不了了之。那么,究竟是谁暗杀的夏瑞芳呢?我们从《张元济年谱》中找到夏瑞芳被杀的原因:“乃因先前出于维护商界利益,曾联合诸商抵制沪军督陈其美驻兵闸北,陈嫉恨之,唆使人暗杀。”原来,夏瑞芳是因阻止革命党人陈其美的“讨袁军”在闸北驻军而被其所暗杀。当时在闸北一带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工厂、宿舍,一旦这里发生战争,容易造成重大的损失,为了安全,夏瑞芳联合其他商户抵制陈其美的武装不能驻军于闸北,并且,陈其美向商务印书馆筹借军费也遭到拒绝,因此,陈其美怀恨在心,便有了这次暗杀。凶手击中夏瑞芳后,被十六岁的马车夫一路追击,并最终在泗泾路被巡捕抓获。凶手在租界公审时供认有人巨资雇他暗杀,但鉴于此案背景复杂,最后只将凶手枪决,而商务印书馆方面也不敢再追究幕后主使之人。

军官却不信,示意士兵搜身。苏瑶心中害怕,但林宇轩紧紧握住她的手,给予她力量。士兵在他们身上并未搜出什么可疑之物,军官这才不甘心地放他们走。经过这次遭遇,他们深知在这乱世之中,爱情面临的考验不仅仅来自家庭,还有这动荡的社会环境。但他们的爱情,在这重重困难之下,却愈发坚定,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微光,顽强地闪烁着。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家中传来消息,男主成为了庚子赔款留学生,即将前往美国深造。

庚子赔款是 1901年 9月 7日清政府与庚子事变相关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赔款。1900年,清政府与列强爆发战争,慈禧颁布《宣战诏书》,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BJ沦陷,慈禧和光绪皇帝出逃西安,义和团抗击列强运动也宣告失败,清政府接受八国赔款要求,随后又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国要求赔偿受害费,前后共计十一国向中国索要赔款。清政府通过在华外国银行支付庚子赔款,在华外国银行成立庚子赔款银行委员会,负责接收事宜。按《辛丑和约》有关规定,列强要求庚子赔款“四百五十兆两银(4.5亿两)按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本息用金付给,或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自 19世纪 80年代后银价逐步下跌而金价日增,列强认为如果中国按照原来的银数付还本息,中间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镑亏致使列强的获利减少。1905年 7月 2日,清政府外务部与各关系国成立“关于以金价偿付庚子赔款的协定”,确认庚款为金赔款,同时以关平银 800万两一次分付给各国,补偿至 1905年 1月 1日以前的镑亏。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于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中美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 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 100名留学生。从 1909年至 1929年,清华学校派送留美预备部毕业学生 967明,1929年至 1932年选送 104名,庚款赴美留学生共计 1000余名。1933年起“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全国招考 6届留学生,每届录取名额 30多人,近 200名优秀学生被资送留学美国,其中有龚祖同、顾功叙、赵九章、张青莲、陈省身、钱学森、马大猷、杨振宁等人。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两人原有的幸福憧憬。男主内心挣扎不已,一方面是难得的求学机会,另一方面是心爱的女主。女主听闻此事,泪水在眼眶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离别的那天很快到来,码头上人山人海。男主提着简单的行李,望着女主,千言万语堵在喉间。“一定要回来。”女主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男主狠狠地点了点头,踏上了轮船。轮船缓缓驶离港口,女主站在岸边久久不愿离去,目光一直追随着远去的船影。男主站在甲板上,海风呼啸而过,吹乱了他的头发,他知道,此去前路漫漫,不仅有学业的压力,更有对女主无尽的思念。但他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会归来,与女主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