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您的试卷正在被同考官攻击【求追读】

为期三日的会试在无休止的做题中度过。

走出考棚的时候,张宁甩了甩有些发酸的手腕,揉了揉坐到麻木的屁股,抬头望天。

有一种高中生高考结束离校,大学生期末考考完的感觉。

顿觉天地宽。

周围的考生有的表情平静,一看就是成竹在胸的主。

和当初殿试放榜时的张宁一样。

还有的考生肉眼可见的带上了痛苦面具。

走在路上,五官都微微扭曲了起来。

张宁甚至能猜出他们的心声。

“这出题人,诗人握持。”

.........

回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旁边的铁匠铺子刚好收摊。

膀大腰圆的铁匠朝张宁看了一眼,表情很是惊讶。

这疯小子没忘记去参加会试?

读书读成这样,还会拿笔吗?

张宁没理会他,径直回屋。

其实他很清楚,这附近认识他的邻里不管觉得他疯没疯,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没人指望他能考中。

这个时间线的张宁,天资不能说平庸,甚至已经算得上愚笨了。

当年也只是擦着边,靠判官老爷大发慈悲,才勉强中了个秀才。

说得更直接点。

张宁秀才的头衔完全是靠比烂比出来的。

中举?

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像他这样的人,最好的结局就是找个私塾,当个教书先生。

等年纪大了好歹能受到几分尊敬。

木门被关上,屋子里陷入了黑暗,张宁背着身,但仍然感觉身后远处,有人对着他的背影不停指指点点。

.........

几日后。

一间关起来的大房间内,桌案上整整齐齐摆放着考生的考卷。

要检阅完数量如此庞大的试卷,需要三到五名同考官的协助。

而这还只是京城乡试试卷的冰山一角。

为了公正,对于这些试卷的评定,大唐朝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标准。

有争议的试卷,或者主观意愿上认定为特别优秀的试卷,同考官都要上交给主考官,共同批审。

这个年代的考生水平普遍较高,况且经过院试的初审,不会出现话都说不清的丈育,或者交白卷的摆烂仔。

但批卷的过程仍然是极其枯燥且无聊的。

同考官翻到大多数试卷的时候,都显得相当痛苦。

只有极少数优秀答卷,能让他们的眉头微微舒展,心情短暂的愉悦起来。

直到。

一名同考官在一撂答卷上停留了很久。

表情变幻莫测,眉头一收一放,像是在跳抖眉舞。

他将宣纸正面看完,又翻到反面去看。

反面看完,又翻回正面。

就差把纠结犹豫四个字写在脸上了。

“李兄,怎么了?”

旁边的同考官也发现了他这边的异常。

凑着脑袋过来想看看是啥情况。

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事 x

在无聊的上班时间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吃瓜√

“陈兄,正好,你来帮我看看这位考生的作答情况。”

被称作陈兄的同考官将试卷接了过来。

认真查看了起来。

字迹工整流畅,虽算不上书法大家,作答时考生也刻意收敛了个人风格,可俗话说字如其人,他还是能从字迹上判断出这名考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至于文采......

不错,确实不错。

这点没得喷。

大唐盛世鲜花着锦,诗歌发展也是极尽昌盛。

虽说科举考试主要以实用性为主,考察策问经义。

但他们这些文人对于漂亮文章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

文章词藻用得好,不说是决定项,但绝对是加分项。

而在最主要的内容方面,同考官能看出这名考生的基本功相当扎实。

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句句切中要害。

这样一份答卷,无论从哪个角度评判,由哪名主考官来判卷,都会被放在第一梯队。

若问为何不直接判作第一?

因为还要看后面有没有更让人眼前一亮的试卷。

比烂能比出秀才。

比好才能比出解元。

“什么都好,就是......”

陈考官面露难色。

确实无可挑剔,就是第一题答的有些争议。

题目让你止息干戈,你的想法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该考生甚至委婉提到,如果有需要,某些黑暗下作的手段也不是一定不能用......

硬要说的话,给这考生扣上个三观不正的帽子都行。

“说实话,有点不好判。”

“确实,那怎么办?”

“交给王大人过过目?”

“我看成。”

两人简单交流后,达成了共识。

于是他们拿着张宁的答卷,在另一个房间找到了主考官王大人。

“咳咳,何事啊。”

“王大人,这里有一张答卷,我等眼拙,拿不准主意,想请您帮忙过过目。”

“哦,拿来吧。”

王考官伸手接过了试卷,逐字逐句的看了起来。

起初,他的表情也很精彩,时阴时晴。

不过渐渐的,他的五官舒展开来。

笑了笑。

“好,好啊。”王考官将宣纸放在了桌案上,“如果没有特别出彩的试卷,这名考生就是这次乡试的解元了。”

闻言,将试卷送来的两人面面相觑。

什么情况?

为啥这么草率?

这张答卷确实优秀不假。

可王考官究竟是凭什么如此快就作出决定?

面对两人疑惑的表情,王大人高深莫测的笑了笑。

看了这么多墨守成规的答卷,实在枯燥无聊。

那些场面话翻来覆去的说,听久了也就没了新意。

况且科举选拔的是能办实事的人才。

会说漂亮话有屁用?

把事办好才是硬道理。

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问题。

领导者选用下属,是要一头听话的猪,还是要一个会思考,不那么听话的人?

答案很简单。

我大唐人才济济。

为什么不能选一个既听话,又会思考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