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价格背离价值量运动表象分析

白暴力 白瑞雪[1]

(北京师范大学)

西方经济学常常用价格对价值的背离来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本文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使用数学推论说明价格对价值的背离起源于价值形式本身,并非对价值的否定,反而恰好是价值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这一表现形式上,展现了一系列价格背离价值量表象。这些表象根源于相对价值形式(relative form of value);在价格形式上展开,并成为虚幻的“世纪之谜”;在劳动力价格(工资)形式上,实现其发展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甜蜜”地掩盖了现实的悲剧。

经济范畴运行的现实表现,在经济运行当事人的头脑中会取得一些表象形式,甚至是假象。而这些包括假象在内的表象形式,会以经济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种形式恰好形成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种范畴。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2]这种以经济理论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往往将事物的表面现象看作就是事物本身。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这是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承认的,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3]

价格背离价值量的表象,也往往以某种经济理论的思维形式出现,掩盖了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价格表象背后的价值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价值本质如何展现为价格表象。本文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进一步探讨价格背离价值量的表象,并说明其背后的价值本质和真实的价值关系,从而说明西方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一、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根源:内在的逻辑起点

价格背离价值量的运动表象根源于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relative form of value),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分析是讨论价格背离价值量运动表象的逻辑起点,因此,我们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

首先需要对价值形式在概念上给予明确。在《资本论》的中文版中,将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样翻译为“价值形式”。第一个概念是form of value,即“价值的形式”,也就是,“价值自己的表现形式”。第二个概念是value-form(of labour),即“(劳动的)价值形式”,也就是价值作为(劳动的)表现形式。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4]本文所涉及的“价值形式”是“价值自己的表现形式”(form of value),讨论的是其中的相对价值形式,也就是价值自身的相对形式(Relative form of value)。

(一)相对价值量的表现:与价值运动背离的种子

最简单的价值关系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这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的价值提供了最简单的表现形式。简单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可写为:

xAyBx·A=y·B

在简单的价值的(表现)形式中,商品A,通过“xAyB”或“x·A=y·B”,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这里,商品A的价值不是绝对地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值yB商品”或“=y·B商品”相对地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说,商品A处在“价值的相对(表现)形式”(relative form of value)位置。

在交换中,商品B的自然形式起着价值形式(value-form)的作用,商品A的价值表现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自然形式)上。所以,商品A取得了商品B的自然形式作为自己的价值表现材料和价值(表现)形式(value-form)。

“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5]A是一定量的商品,因此也是一定的人类劳动量凝结。商品A要表现的不仅是其价值,而且是其价值量。因而,商品B的使用价值不仅表现商品A的价值,而且表现商品A的价值量。商品A以商品B的使用价值量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的相对量。所以,商品A的价值量也就通过商品B的使用价值(自然形式)的量相对表现出来。正是这种相对表现包含着与价值运动背离的种子。

(二)相对价值形式与价值运动的背离

在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上,会出现相对价值形式与价值量运动的背离。正如马克思在论述相对价值形式时指出的:“价值量变化不能明确的,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6]

下面,展开对马克思论述的讨论和论证。

价值的相对形式量,是商品A和商品B这两个商品价值量的比例关系,所以,等价物商品B的价值,也是决定商品A价值的相对形式量的因素之一。当等价物商品B的价值随生产力变化而变化时,商品A价值的相对形式量的变化就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商品A的价值量的变化,只能相对表现出商品A的价值量的变化。

pr表示价值的相对形式的量,wr表示价值的相对形式(商品A)的价值量,we表示等价物(商品B)的价值量,则有

将其对时间t求导,有

上式也可写为:

由上式可见,价值的相对形式(商品A)的量pr的变化率,取决于价值的相对形式(商品A)的价值量wr的变化率与等价物(商品B)的价值量we变化率的差。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当价值的相对形式(商品A)的价值量wr的变化率大于等价物(商品B)的价值量we变化率时,即当-0时,(商品A)价值的相对形式量的变化率0,即(商品A)价值的相对形式量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商品A的价值量wr提高还是降低,其价值的相对形式量pr都会提高,即:当商品A的价值量wr提高时,它的相对价值形式pr会提高;当商品A的价值量wr降低时,它的相对价值形式pr还会提高。

当价值的相对形式(商品A)的价值量wr的变化率小于等价物(商品B)的价值量we变化率时,即当-<0时,(商品A)价值的相对形式量的变化率<0,即(商品A)价值的相对形式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商品A的价值量wr提高还是降低,其价值的相对形式量pr都会降低,即:当商品A的价值量wr提高时,它的相对价值形式pr会降低;当商品A的价值量wr降低时,它的相对价值形式pr还会降低。

当价值的相对形式(商品A)的价值量wr的变化率等于等价物(商品B)的价值量we变化率时,即当-=0时,(商品A)价值的相对形式量的变化率=0,即(商品A)价值的相对形式量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商品A价值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相对价值形式量pr也不会变。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的情况。

由以上分析可见,只有在等价物(商品B)的价值量we不变时,即=0时,商品A价值才与它的相对价值形式pr等量变化;在其他情况下,都会出现相对价值形式与价值背离的运动。这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这种相对价值形式与价值背离的运动,正是价格与价值运动背离的内在起源。

二、在商品价格形式上的展开:虚幻的“百年之谜”的产生

根源于相对价值形式与价值背离运动的表象,在价格形式上展开,表现出价格背离价值运动的表象,并产生了更加耀眼而虚幻的“价值价格世纪之谜”。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表象背后的价值本质和真实关系,可以看到这些表象并无“迷”人之处。

(一)价格运动与价值量的背离

商品价值量通过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度量就是价格或价值的价格形式(price-form)。“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商品的货币形式或它的价格”。[7]当金作为货币时,商品在货币(金)上的价值的相对(表现)就是它的价格形式。一种(A)商品的价格形式可写为

1件A商品=a克金

在价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表现得像简单价值的(表现)形式一样,只不过其等价物是金而已。因此,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值形式本身中”[8],“至于商品价格的变动,前面阐述的简单相对价值表现的规律也是适用的”。[9]

下面,展开对马克思论述的讨论和论证。

pg表示价值的价格形式的量,也即价格量,简称价格,w表示商品的价值量,wg表示货币的价值量,则有[10]

将其对时间t求导,有

上式可写为:

由上式可见,价格pg的变化,取决于商品的价值量w的变化率与货币的价值量wg变化率的差。这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这些商品的价值比货币价值增加得慢或增加得快些,那末,商品的价格的降低或提高,就由这些商品的价值变动和货币的价值变动的差额来决定。”[11]

当商品的价值量w的变化率大于货币的价值量wg变化率时,即当->0时,价格的变化率0,即价格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商品A的价值量w提高还是降低,它的价格都会提高,即:当商品A的价值量w提高时,它的价格pg会提高;当商品A的价值量w降低时,它的价格pg还会提高。

当商品的价值量w的变化率小于货币的价值量wg变化率时,即当-<0时,价格的变化率<0,即价格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商品A的价值量w提高还是降低,它的价格pg都会降低,即:当商品A的价值量w提高时,它的价格pg会降低;当商品A的价值量w降低时,它的价格pg还会降低。

当商品的价值量w的变化率等于货币的价值量wg变化率时,即当-=0时,价格的变化率=0,即价格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商品A的价值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价格也不会变。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某些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同时按同比例提高,这些商品的价格不会改变”[12]的情况。

由以上分析可见,只有在货币的价值量wg不变时,即=0时,商品A的价格才与它的价值等量变化;在其他情况下,都会出现价格与价值背离的运动。这里,再一次如马克思指出的,“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然而“虚幻的价格形式……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13]

(二)一个虚幻的“百年价值价格之谜”[14]

价格背离价值量的表象,往往以某种经济理论的思维形式出现,掩盖着价值的本质。正是在这种价格与价值运动背离的表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形式[15]之上,一个虚幻的“百年价值价格之谜”[16]被提了出来。其逻辑过程如下:

一方面,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第一,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第二,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第三,在历史的发展中,劳动生产率是在不断地提高的。以此推理,在历史的发展中,商品的价格应该不断地降低。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在历史的发展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断地提高的。由此,理论和现实出现了背离,这个关系无法解释,成为一个“谜”。这就是所谓的“百年价值价格之谜”。

根据前面的讨论,可以清楚地看出,实际上,这个虚幻的“百年价值价格之谜”,并无一点“迷”人之处。

首先,说明在金属货币体系也就是金本位制时期。在金属货币体系中,一种(第i种)商品的以金属货币表现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价值量与金属货币本身的价值量之比决定的,可用公式表示为

式(2-1a)是式(2-1)的具体化。

马克思经济理论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并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7]因此,式(2-1a)可以写为

其中,fg为生产金属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由式(2-3)可以看到,以金属货币表现的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金属货币的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该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相对量)决定的。由式(2-3)可得:

由式(2-4)可以看出,一种商品的以金属货币表示的价格的相对变化率等于生产金属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率减去生产该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率。

根据式(2-1a),可以看出,如果在历史的进程中,货币的价值量wg下降得比商品的价值量wi快,那么,在商品价值量wi下降的同时,商品的价格Pgi就会降低。进一步,根据式(2-4)可以看出,在历史的进程中,虽然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下降,但是如果生产金属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率大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率时,即当

时,在商品价值量下降的同时,商品的价格会提高。在“货币拜物教”的人类历史中,对金的狂热追求,致使生产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于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在商品的价值量不断下降的同时,商品的价格总是在不断提高。

可见,在金属货币体系中,也就是金本位制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现实没有一点背离。这里并没有一点“迷”人之处。

其次,进一步说明纸币体系,也就是非金本位制。在纸币体系中,一种商品的以纸币表示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价值量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决定的,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变化率为[18]

根据式(2-5)可以看出,如果在历史的进程中,纸币代表的价值量wp下降得比商品的价值量wi快,那么,在商品价值量wi下降的同时,商品的价格Pi就会提高。进一步,从式(2-6)可以看出,如果纸币数量增长快于社会总价值量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那么,在商品价值量wi下降的同时,商品的价格Pi就会提高。历史与现实向我们表明,实行了纸币体系后,纸币数量的增长超过了一切人类制造物和制造能力的增长,纸币代表的价值量wp的降低速度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能力。因此,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在商品价值量不断下降的同时,商品的价格总是在不断提高。

可见,在纸币体系中,也就是非金本位制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现实也没有一点背离。这里也没有一点“迷”人之处。

综上所述,所谓“百年价值价格之谜”只是在这种价格与价值运动背离的表象上产生的一个虚幻的思维形式而已。然而,“庸俗经济学以惯有的机警利用了价值量和它的相对表现之间的这种不一致现象”。[19]

三、在劳动力价格(工资)形式上的发展:“甜蜜”地掩盖了现实的悲剧

当价格与价值运动背离表现在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上时,所产生的虚幻的颠倒发展到了极点。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权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20]

在工资这种劳动力价格形式上,出现“劳动力的价格同它的价值相偏离”[21]的现象。这种偏离以劳动力价格的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形式提高的“甜蜜”表象,掩盖了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现实悲剧,即掩盖了资本对劳动者剥削程度加深的现实悲剧。[22]

(一)劳动力价值降低取得货币工资提高的表象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中,资本的目的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力价值必然下降。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中,劳动力价值降低是必然的趋势和存在的现实。

然而,劳动力价值降低可以表现为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的提高。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存在形式,它们的提高可以成为劳动力价值降低的表现形式。这种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背离的运动,掩盖了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实质和真实现实。

劳动力价值降低可以表现为工人货币工资的提高。只要货币的价值或货币代表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下降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下降的同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就可以取得货币工资提高的表现形式。下面的数学推导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23]

A表示劳动力价值,Ag表示货币工资,wg表示单位货币的价值(或货币代表的价值),则有:

对其求导:

等号两边同除以Ag,得

由此得

由式(3-1)可以看到:当货币的价值或货币代表的价值wg比劳动力价值A下降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A下降的同时,货币工资Ag就会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就会取得货币工资提高的表现形式。这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劳动力价值降低,就是资本对劳动者剥削的加深。这里,资本对劳动者剥削的加深,取得了货币工资提高的表现形式,因此而被掩盖。

(二)劳动力价值降低取得实物工资提高的表象

劳动力价值降低可以表现为工人实物工资的增加。只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下降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下降的同时,工人的实物工资就会增加,劳动力价值降低就可以取得实物工资增加的表现形式。下面的数学推导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As表示实物工资,ws表示单位实物工资的价值(或平均价值),则有

由此可得

由式(3-2)可以看到:当生活资料的价值ws比劳动力价值A下降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A下降的同时,工人的实物工资As就会增加,劳动力价值降低会取得实物工资增加的表现形式。这里,再一次如马克思指出的:“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劳动力价值降低,就是资本对劳动者剥削的加深。这里,资本对劳动者剥削的加深,取得了实物工资提高的表现形式,因此而被掩盖。

可见,当劳动力价值降低取得了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提高的表现形式时,劳动力价值降低的本质和真实现实就被劳动力价格提高的现象所掩盖,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现实悲剧就被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提高的“甜蜜”现象所掩盖,资本对劳动者剥削加深的现实悲剧就被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提高的“甜蜜”形式所掩盖。

综上所述,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这一表现形式上,展现了一系列价格背离价值量的表象。这些表象根源于相对价值形式,在价格形式上展开,并成为虚幻的“世纪之谜”;在劳动力价格(工资)形式上实现其发展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甜蜜”地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加深的现实悲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价格表象背后的价值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价值本质如何展现为价格表象。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价格背离价值量运动表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价值本质和真实关系,说明价格对价值的背离起源于价值形式本身,并非对价值的否定,反而恰好是价值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西方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1]基金项目: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KDAL038)。
作者简介:白暴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二级)、理论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白瑞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生物学博士(2009),经济学博士后(2011年出站),2017年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8页。这里的“政治经济学”是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4]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同一翻译,产生了不少理论上的误解和歧义。不过,这不是本文的讨论内容。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0页。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7页。

[1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7页。

[1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页。

[14]关于“百年价值价格之谜”这个论题,笔者曾在《商品价格与劳动生产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一文中,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给予了讨论。这里讨论的学术意义在于从价格与价值运动背离的角度讨论,从而揭示由此产生的虚幻假象。

[15]不过“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页。

[16]ЕИ布宁:《科学技术革命与世界价格》,赵盛武、王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页。

[18]白暴力、白瑞雪:《物价总水平上涨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1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页。

[2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1页。

[2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0页。

[22]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常常“以惯有的机警利用了价值量和它的相对表现之间的这种不一致现象”,来否定资本对劳动者剥削程度加深的现实。

[23]白暴力、白瑞雪:《物价总水平上涨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