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

公共卫生是指在组织努力下用来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寿命,确保群众健康的重要科学。公共卫生健康与安全的实现需要不断地提升环境卫生质量、合理地预防传染病、重视个体的卫生情况、提高医护人员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服务水平以及构建确保共同体的健康标准[2]。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需要提早展开管控,放任不管很容易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创新灵活体制紧密相关[3]

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晚。在SARS暴发之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条文。在SARS之后,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针对此类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以法律形式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做出分析,并重新定义了公共卫生事件。

学术界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积累了一系列研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体系建设方面,薛澜和朱琴以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为例,从危机管理的机制方面对美国的三级应对系统进行了梳理,并为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提出了建议[4]。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法治建设方面,高小平对如何优化应急管理体系架构、功能,提高体系创新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回应[5]。李恩文则认为,在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做好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重大疾病防控预警的各项准备工作[6]。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方面,吴承平从环境、资源、管理和能力四方面分析了面临的不足,并从政策、制度、公共管理、法治建设和教育宣传等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7]

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建设实现了质的提升。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从综合协调向统一指挥转变,从多部门协同应急向统一专业性质机构转变,从临时指挥机构向常设治理组织转变,从侧重事中、事后的应急处置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转变。同时,面对新趋势,应急管理要处理好公共安全治理、组织架构、协调联动、预案规范化、技术创新五者的关系[8]。赵伟和储江红从理念重塑、体制革新、机制调整、法制优化、预案针对性等方面分析了“一案三制”面临的挑战,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9]。胡小君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治理过程中由分散向协同的治理层次变迁,并且探讨了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关系[10]。钟开斌则指出,要加强党在应急管理各方面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委组织、政府和领导人员的职能,将应急管理的重心放在风险管控的核心上,侧重应急准备和监督预警机制等方面的建设[11]。井建斌、石学峰提出要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指挥系统,明确防控主体责任、优化工作流程,保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形成同向发力、协同高效的防控工作格局[12]